【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快速公交走廊客运承载能力协同估计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0001]快速公交走廊客运承载能力协同估计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快速公交走廊作为城市道路网络中的主干线,其客运承载能力制约着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服务能力。目前,快速公交走廊在进一步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几大问题。
[0003]一是由于乘客需求的增加以及快速公交线网规模的扩大,快速公交走廊内部存在着交叉口与车站通行能力不匹配的现象,交叉口高峰期车辆排队过长,排队溢出的快速公交车辆延伸到上游站点,导致其它车辆无法出站,不得不在泊位等待,影响后续车辆的进站,进一步加重车辆在站点的延误,降低走廊整体的运力。
[0004]二是由于走廊在规划与建设中的不合理,走廊中存在着较大车站,以广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走廊为例,其最长的车站达285米,占1/3路段的长度。过长的车站占用过多道路路段,进一步的降低道路容纳车辆数。
[0005]三是在大部分城市公交走廊没有集成化设计与发展,以某城市的公交走廊为例,其交通走廊在部分区域存在4条公交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快速公交走廊客运承载能力协同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预设与站台相邻交叉口且包括站台的区域为目标区间,采集预设单位时间内该目标区间公交运行的信息、路段和交叉口信息;S2:基于公交运行的信息预设目标区间内车站长度,并得到车站预估最大通行能力;S3:基于车辆离站运行信息预估目标区间内车站下游路段的长度,得到车站下游路段最大通行能力,并基于交叉口信号配时信息得到信息下游交叉口最大通行能力;S4:建立总路段长度约束模型和快速公交走廊通畅运行的约束条件,得到该区间的最大车辆通行能力,所述总路段长度约束模型为:目标区间的长度等于车站长度和下游路段长度之和;快速公交走廊通畅运行的约束条件为:车站预估通行能力小于等于下游路段最大通行能力与下游交叉口通行能力之和;S5:所述目标区间的客运承载能力为车辆最大通行能力与额定载客量之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公交走廊客运承载能力协同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目标区间所有形式的公交运行的信息包括:运营公交车型信息、公交车型额定载客量信息、公交到站间隔、停靠时间信息和总路段长度信息;所述路段和交叉口信息包括路段长度信息、限速信息以及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快速公交走廊客运承载能力协同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车站长度所有待驶入车辆的占用长度总和;其中,待驶入车辆按照最小停车间距和最大泊位利用率进行编组,并得到不同公交编组之间的最小到站间隔和实际到站频次信息,基于编组内的车辆信息和不同公交编组的实际到站频次信息,得到车站长度的站台的预估通行能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公交走廊客运承载能力协同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下游路段最大通行能力为:以车站下游路段中的编组车辆为目标,基于该编组内的车辆信息以及车辆跟驰模型、路段限速和车辆长度信息,得到单位长度路段的最大通行能力,所述编组车辆中的车辆数量大于等于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公交走廊客运承载能力协同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交叉口最大通行能力为:以已汇入车站下游交叉口中的车辆为目标,根据交叉口通行能力估计方法,得到下游交叉口最大通行能力。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公交走廊客运承载能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少伟,尉昆昆,曹晚阳,徐猛,吕航,乔钰枝,王京津,续宇洁,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