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086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全地形车,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其旨在解决当前动力电池包在车架上布局不合理,无法对整车进行优化的技术问题。该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第一座椅、第二座椅、动力电池包、油箱总成、驱动电机以及传动轴;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驾驶舱内,沿第三方向,部分动力电池包位于第一座椅与车架之间的空间内,部分动力电池包位于第二座椅与车架之间的空间内;动力电池包的底部设置有避位部,且避位部位于第一座椅与第二座椅之间,避位部与传动轴配合设置,传动轴在避位部内沿第一方向延伸。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能够将动力电池包以合理方式安装至车架,并对整车布局进行优化。并对整车布局进行优化。并对整车布局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动力全地形车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全地形车一般采用发动机作为动力源,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技术逐渐应用于全地形车领域,因此如何将动力电池包植入全地形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0003]动力电池包用于向全地形车的驱动系统提供电力,动力电池包的设计及布置方案至关重要,其不仅要考虑整个动力电池包内所有部件的布置方式、结构设计、电气排布、密封方案等,还需要考虑动力电池包在整车上的布局、动力电池包的安全防护等。
[0004]然而,当前的动力电池包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其安装于车架上时,无法对整车布局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其动力电池包能够以较为合理的方式安装至车架,以及优化整车布局。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第一座椅、第二座椅、动力电池包、油箱总成、驱动电机以及传动轴;沿第一方向,所述车架包括驾驶舱和动力舱,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驾驶舱内,所述油箱总成设置于所述动力舱内;所述动力电池包用于向所述驱动电机提供电源,所述动力电池包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沿第三方向,部分所述动力电池包位于所述第一座椅与所述车架之间的空间内,部分所述动力电池包位于所述第二座椅与所述车架之间的空间内;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底部设置有避位部,且所述避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座椅与所述第二座椅之间,所述避位部与所述传动轴配合设置,所述传动轴在所述避位部内沿第一方向延伸。
[000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油箱总成位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左侧、右侧、中间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处。
[000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车架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护板,且所述防护板位于所述车架朝向地面的一侧;所述防护板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底部相对,并对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底部进行防护。
[00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车架的每一侧分别设置有防护架以及侧边防护梁;沿第二方向所述防护架位于所述车架的侧边主梁的外侧,且沿第三方向所述侧边防护梁位于所述侧边主梁的上方。
[00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侧边防护梁配置为当所述动力电池包安装至所述车架上时,部分所述侧边防护梁沿第三方向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中间位置相对。
[00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架与所述侧边主梁之间在第二方向上距离配置第一溃缩距离L1;所述侧边主梁与所述动力电池包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配置为第二溃
缩距离L2,且所述第一溃缩距离L1大于所述第二溃缩距离L2。
[00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纵梁;所述防护板与所述纵梁的顶面沿第三方向之间的距离配置为第三溃缩距离L3;所述纵梁的顶面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底部沿第三方向之间的距离配置为第四溃缩距离L4。
[001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与所述避位部相对的横梁;所述纵梁设置有横梁安装位,所述横梁可拆卸安装至所述横梁安装位,且所述横梁与所述避位部相对。
[00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电机热管理系统、发动机热管理系统以及位于所述动力舱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第一管路、所述电机热管理系统的第二管路与所述避位部配合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在所述避位部内延伸。
[001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电池包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其中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方,且两者连接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包括连通的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且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分布于所述避位部的两侧;所述第一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座椅的下方,所述第二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座椅的下方;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向上凹陷,并形成所述避位部,且沿第一方向,所述避位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面,所述避位部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侧面。
[0017]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具有以下优点:
[001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其通过在动力电池包的底部设置有与传动轴配合的避位部,以使动力电池包在安装于车架上时,部分动力电池包位于第一座椅的下方,部分动力电池包位于第二座椅的下方,且避位部位于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之间,且传动轴位于避位部内,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以避免动力电池包与传动轴干涉。
[0019]与相关技术中的动力电池包采用分体式结构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动力电动包采用整体式结构,并且具有与传动轴配合的避位部;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将动力电池包以合理方式安装至车架,以及能够对整车布局进行优化,而且还能提升动力电池包的集成度和整体结构强度。
[0020]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的等轴侧视图;
[002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的正视图;
[0024]图3为图2中A

A向剖视图;
[0025]图4为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2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的仰视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0

车架;
[0030]11

侧边主梁;12

防护架;13

侧边防护梁;14

防护板;15

纵梁;16

横梁;
[0031]21

第一座椅;22

第二座椅;
[0032]30

动力电池包;
[0033]31

避位部;32

第一壳体;33

第二壳体;
[0034]40

传动轴;
[0035]5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第一座椅、第二座椅、动力电池包、油箱总成、驱动电机以及传动轴;沿第一方向,所述车架包括驾驶舱和动力舱,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驾驶舱内,所述油箱总成设置于所述动力舱内;所述动力电池包用于向所述驱动电机提供电源,所述动力电池包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沿第三方向,部分所述动力电池包位于所述第一座椅与所述车架之间的空间内,部分所述动力电池包位于所述第二座椅与所述车架之间的空间内;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底部设置有避位部,且所述避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座椅与所述第二座椅之间,所述避位部与所述传动轴配合设置,所述传动轴在所述避位部内沿第一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油箱总成位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左侧、右侧、中间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护板,且所述防护板位于所述车架朝向地面的一侧;所述防护板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底部相对,并对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底部进行防护。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车架的每一侧分别设置有防护架以及侧边防护梁;沿第二方向所述防护架位于所述车架的侧边主梁的外侧,且沿第三方向所述侧边防护梁位于所述侧边主梁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防护梁配置为当所述动力电池包安装至所述车架上时,部分所述侧边防护梁沿第三方向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中间位置相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架与所述侧边主梁之间在第二方向上距离配置第一溃缩距离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伟郭瑞李想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