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鞋后帮及鞋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3745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鞋后帮及鞋子,属于鞋类配件,其中,新型鞋后帮包括:外套,包括至少两个围片,两个所述围片互相连接;内芯,所述内芯的外表面设有线槽,所述外套包裹在所述内芯的外表,两个所述围片的相接处与所述线槽嵌合,从而使得该新型鞋后帮在外套相接处圆滑过渡,可避免两个围片的相接处凸起的问题出现,以减轻两个围片的相接处对使用者造成的异物感。感。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鞋后帮及鞋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鞋类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鞋后帮及鞋子。

技术介绍

[0002]鞋后帮是鞋类常用的配件,鞋后帮、鞋前帮和鞋底共同围成可供人体脚部穿着的腔体,鞋后帮主要对人体脚跟起包裹和支撑作用。
[0003]目前的鞋后帮大多经过车缝工艺制备,因此鞋后帮的表面处会形成突兀的缝纫线,鞋后帮在缝纫处难以实现圆滑过渡,使用者的穿着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鞋后帮,包括,外套,包括至少两个围片,两个围片互相连接;内芯,内芯的外表面设有线槽,外套包裹在内芯的外表,两个围片的相接处与线槽嵌合。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鞋后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外套包括至少两个围片,两个围片互相连接,以使得外套与内芯的曲面形状的适配度更高,内芯的外表面处设有线槽,且外套包裹在内芯的外表,有利于增强该新型鞋后帮的耐用性,而两个围片的相接处与线槽嵌合,从而使得该新型鞋后帮在围片的相接处圆滑过渡,可避免两个围片的相接处凸起的问题出现,以减轻两个围片的相接处对使用者造成的异物感。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线槽设于内芯的后表。
[0008]考虑到当使用者穿着应用该新型鞋后帮的鞋子时,人体的脚后跟主要与该新型鞋后帮的前表面相接,该新型鞋后帮的线槽设于内芯的后表,即该两个围片的相接处设于该新型鞋后帮的后端,从而可避免两个围片的相接处与人体的脚后跟接触,从而避免两个围片的相接处对人体造成剐蹭,以提高使用者穿着该新型鞋后帮的舒适性。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线槽自内芯的左端延伸至右端。
[0010]具体的,线槽自内芯的左端延伸至右端,即线槽的形状与内芯的整体外形适配,生产时,工人可将围片的相接处沿着线槽定位、嵌合,然后逐渐实现外套对内芯的包裹,有利于实现外套与内芯的贴合,从而减小外套对内芯的挤压,以使得成型的新型鞋后帮更饱满。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线槽的宽度由外向内逐渐缩小。
[0012]线槽的宽度由外向内逐渐缩小,即线槽在槽口处的宽度较大,有利于将两个围片的相接处与线槽嵌合,从而减小两个围片相接处对该新型鞋后帮的外形造成的影响,而线槽在槽底的宽度较小,有利于实现内芯与外套的紧密贴合,从而减小外套与内芯之间的空隙,以确保该新型鞋后帮的结构稳定性。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外套包括第一围片和第二围片,第二围片连接于内芯的后表,第一围片包裹在内芯的上端;第一围片的其中一端连接于内芯的后表,并与第二围片的上边沿连接,第一围片的另一端连接于内芯的前表。
[0014]外套包括第一围片和第二围片,且第二围片连接于内芯的后表,而第一围片包裹在内芯的上端处,且第一围片的其中一端连接于内芯的后表,且与第二围片的上边沿连接,以使得第一围片与第二围片共同围成外套,且外套包裹在内芯的外部,以增强该新型鞋后帮的耐用性,而第一围片的另一端连接于内芯的前表,从而使得该新型鞋后帮的前表面和上表面均由第一围片围成,从而避免产生的缝纫线与人体接触而导致使用者产生异物感的问题出现。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围片与第二围片的相接处形成余边,余边位于外套的内侧,余边嵌设于线槽。
[0016]第一围片与第二围片的相接处产生余边,且余边位于外套的内侧,当外套包裹在内芯的外表面时,余边嵌设于线槽内,通过线槽与余边的互相匹配,从而提高外套与内芯的贴合度,并减小第一围片与第二围片之间产生的缝纫线的突兀感,在内芯的填充作用下,使得外套在第一围片与第二围片的相接处过渡更为圆滑。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内芯的上端设有鼓包,鼓包呈拱形,鼓包的两端呈左右间隔设置,线槽设于鼓包的下方。
[0018]具体的,内芯的上端设有鼓包,鼓包呈拱形,且鼓包的两端呈左右间隔设置,即鼓包设置在该新型鞋后帮的鞋口处,有利于实现对人体脚后跟的包裹性能,且由于两个围片的相接处与内芯的线槽嵌合,有利于提高外套与内芯的匹配度,以使得该新型鞋后帮在鼓包的形状更为饱满,以提高鼓包与人体脚后跟的适配度,线材设于鼓包的下方,从而避免围片的相接处对人体造成剐蹭的问题出现。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鼓包的厚度自后往前逐渐减小;和/或,
[0020]鼓包的后端高于前端。
[0021]可选的,鼓包的厚度自后往前逐渐减小,符合人体脚后跟的形状,有利于实现对人体脚后跟的全面包裹,以提高使用者穿着的舒适性,有利于降低使用者运动时损伤的风险;可选的,鼓包的后端高于前端,即该新型鞋后帮的前端高度较低,有利于减少对人体脚踝的阻碍、影响,而该新型鞋后帮的后端高度较高,有利于实现对人体脚后跟的包裹和支撑。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鼓包包括前凸的第一凸弧部和后凸的第二凸弧部,第一凸弧部的上端与第二凸弧部的上端互相连接且圆滑过渡。
[0023]具体的,该鼓包包括前凸的第一凸弧部和后凸的第二凸弧部,其中,前凸的第一凸弧部能与人体脚后跟的凹陷位置匹配,从而提高该新型鞋后帮与人体脚后跟的包裹性能,第一凸弧部的上端与第二凸弧部的上端互相连接且圆滑过渡,第二凸弧部的设计有利于对人体的脚部起缓冲作用,从而减少该新型鞋后帮对人体造成的剐蹭。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凸弧部的厚度由中部往四周逐渐减小,第二凸弧部的厚度由中部往四周逐渐减小;和/或,
[0025]内芯的下端设有凹弧部,凹弧部位于内芯的前端,第一凸弧部的下端与凹弧部的上端连接。
[0026]可选的,第一凸弧部的厚度由中部往四周逐渐缩小,有利于对人体的脚后跟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在运动过程中,第一凸弧部可吸收脚部产生的冲击,以实现对人体脚后跟的保护,且第一凸弧部的形状与人体脚跟的凹陷形状适配,有利于提高对人体脚后跟的包裹性能,第二凸弧部的厚度由中部往四周逐渐缩小,以减少该新型鞋后帮后端对人体造成
的剐蹭;可选的,第一凸弧部的下端与凹弧部的上端连接,即该新型鞋后帮的前表面形成上凸下凹的曲面,与人体的脚部形状适配,可增强该新型鞋后帮对人体脚后跟的包裹性能。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专利技术还包括支撑片和垫片,支撑片设于内芯内,支撑片呈拱形,垫片包裹在支撑片的上边沿,支撑片的上边沿延伸至鼓包处。
[0028]具体的,该新型鞋后帮还包括支撑片和垫片,其中,支撑片设于内芯内,支撑片的上端延伸至鼓包处,通过支撑片的设置,可增强该新型鞋后帮的整体支撑性能,且为了减轻支撑片对使用者造成的异物感、避免支撑片割裂内芯的问题出现,该新型鞋后帮还包括垫片,且垫片包裹在支撑片的上边沿处,通过垫片的设置,从而减轻支撑片的上端对人体造成的异物感。
[002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鞋子,包括如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示的新型鞋后帮。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鞋子,至少具有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鞋后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100),包括至少两个围片,两个所述围片互相连接;内芯(200),所述内芯(200)的外表面设有线槽(230),所述外套(100)包裹在所述内芯(200)的外表,两个所述围片的相接处与所述线槽(230)嵌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230)设于所述内芯(200)的后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230)自所述内芯(200)的左端延伸至右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230)的宽度由外向内逐渐缩小。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100)包括第一围片(110)和第二围片(120),所述第二围片(120)连接于所述内芯(200)的后表,所述第一围片(110)包裹在所述内芯(200)的上端;所述第一围片(110)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内芯(200)的后表,并与所述第二围片(120)的上边沿连接,所述第一围片(1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内芯(200)的前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片(110)与所述第二围片(120)的相接处形成余边,所述余边位于所述外套(100)的内侧,所述余边嵌设于所述线槽(230)。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200)的上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智林韦鑫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恩浩内衣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