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套式鞋后帮及鞋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6101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壳套式鞋后帮及鞋子,其中壳套式鞋后帮,包括:内垫;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围部、后围部和第二侧围部,所述后围部夹设于所述第一侧围部与所述第二侧围部之间,所述第一侧围部和所述第二侧围部均呈自后往前延伸;所述外壳包裹于所述内垫的外部,所述内垫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外壳的硬度大于所述内垫的硬度,较于传统内置支撑片的鞋帮而言,该壳套式鞋后帮的硬质的外壳是全面包裹内垫设置的,通过整个外壳的设置,以使得该壳套式鞋后帮各个区域的弹性差异较小,减小脚后跟受到包裹力和支撑力的差异,从而提高该壳套式鞋后帮对人体脚后跟的支撑稳定性。撑稳定性。撑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壳套式鞋后帮及鞋子


[0001]本技术涉及鞋类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壳套式鞋后帮及鞋子。

技术介绍

[0002]鞋子对于人们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鞋子的穿着舒适性和便捷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鞋后帮是鞋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鞋后帮能对人体的脚后跟进行包裹和支撑。
[0003]为了辅助使用者将脚部穿入鞋子的内腔,并避免将鞋后帮踩塌的问题出现,部分鞋子会在鞋后帮处内置硬质的支撑片,支撑片夹设在两片棉体之间以构成鞋后帮,支撑片可辅助脚部穿入鞋子的内腔。
[0004]但是内置支撑片的鞋后帮存在以下问题:鞋后帮在有支撑片的区域与没有支撑片的区域的弹性差异较大,鞋后帮对于人体脚后跟的包裹力和支撑力的差异明显,使用者的体验效果不够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壳套式鞋后帮,包括,内垫;外壳,外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围部、后围部和第二侧围部,后围部夹设于第一侧围部与第二侧围部之间,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均呈自后往前延伸;外壳包裹于内垫的外部,内垫连接于外壳的内表面,外壳的硬度大于内垫的硬度。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套式鞋后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外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围部、后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可用于对人体脚后跟的左侧和右侧进行包裹和支撑,后围部用于对人体脚后跟的后端进行包裹和支撑,且外壳包裹在内垫的外部,外壳的硬度大于内垫的硬度,外壳为硬质材料制件,内垫为软质材料制件,相较于传统内置支撑片的鞋后帮而言,该壳套式鞋后帮将硬质的外壳套接在内垫的外部,且硬质的外壳是全面包裹内垫设置的,以使得该壳套式鞋后帮各个区域的弹性差异较小,当使用者穿着该壳套式鞋后帮时,外壳可包裹在人体脚后跟处,从而实现对人体脚后跟的支撑和包裹,且减小脚后跟受到包裹力和支撑力的差异,从而提高该壳套式鞋后帮对人体脚后跟的支撑稳定性,当使用者将脚部穿入应用该壳套式鞋后帮的鞋子时,在脚部的挤压作用下,可使得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互相远离,以使得鞋口的口径扩大,当使用者的脚部穿入应用该壳套式鞋后帮的鞋子后,外壳受到的扩张力减小,在外壳自身的弹性作用下,外壳包裹在人体脚后跟处,以实现对人体脚后跟的全面支撑和包裹,内垫的设置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穿着该壳套式鞋后帮的穿着舒适性。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后围部的上端设有前凸的第一弧形段,后围部的下端设有后凹的第二弧形段。
[0009]后围部的上端设有前凸的第一弧形段,且下端处设有后凹的第二弧形段,即外壳
在后围部处呈“S”形,符合人体脚后跟的形状设置,当使用者穿着应用该壳套式鞋后帮的鞋子时,第一弧形段可向后弯曲,从而增大鞋口的口径,以便于辅助人体脚部穿入鞋子,且硬质外壳的设置有利于避免使用者踩塌鞋后帮的问题出现,当使用者的脚部穿入应用该壳套式鞋后帮的鞋子后,前凸的第一弧形段有利于提高对人体脚部的包裹性和贴合度,后凹的第二弧形段与人体脚跟的形状相适配,在使用者行走时,可避免脚后跟与鞋后帮脱离的问题出现,在外壳自身的硬度作用下,有利于提高该壳套式鞋后帮的整体支撑性和稳定性。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弧形段的上端往后弯曲设置。
[0011]第一弧形段的上端往后弯曲设置,脚部顺着第一弧形段的内表面弧度可穿入鞋子内部,即后围部的形状设置可对脚部穿入鞋子的过程起辅助作用,第一弧形段的设置可供使用者提拉,以辅助人体将脚部穿入鞋子的内腔,使得脚后跟与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贴合。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侧围部的中上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中上部均设有内凸的凸弧部,第一侧围部的中下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中下部均设有外凹的凹弧部。
[0013]第一侧围部的中上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中上部均设有内凸设置的凸弧部,第一弧形段夹设于两个凸弧部之间,两个凸弧部和第一弧形段均朝内凸起设置,对应人体脚后跟内凹的区域设置,有利于提高该壳套式鞋后帮对人体脚后跟的包裹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穿着舒适性;第一侧围部的中下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中下部均设有外凹设置的凹弧部,第二弧形段夹设在两个凹弧部之间,两个凹弧部与第二弧形段均呈外凹的形状设置,可使得凹弧部和第二弧形段均与脚后跟的跟部贴合,从而提高该壳套式鞋后帮与人体脚后跟的匹配度,在使用者行走过程中,有利于避免壳套式鞋后帮易与人体脚后跟脱离的问题出现。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侧围部与第二侧围部关于后围部呈左右对称设置;和/或,
[0015]第一侧围部的上边沿和第二侧围部的上边沿均呈自后往前逐渐向下延伸。
[0016]可选的,第一侧围部与第二侧围部关于后围部呈左右对应设置,即第一侧围部、后围部和第二侧围部共同围成后凹的拱形,当使用者穿着应用该壳套式鞋后帮的鞋子时,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分别包裹在人体脚后跟的左侧和右侧,后围部则包裹在脚后跟的后端处,在外壳的硬度作用下,以全面实现对人体脚后跟的包裹、支撑;可选的,第一侧围部的上边沿和第二侧围部的上边沿均呈自后往前逐渐向下延伸,在保持该壳套式鞋后帮对于脚后跟后端的包裹和支撑性能的同时,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的后端较高,以辅助人体脚部穿入鞋子的内腔,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的前端较低,从而减小对人体的脚踝活动的限制。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上端宽度均大于或等于下端宽度;或者,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上端宽度均小于下端宽度。
[0018]可选的,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上端宽度大于或等于下端宽度,从而可增大第一侧围部的上端和第二侧围部的上端对脚后跟的包裹性,当使用者穿着应用该壳套式鞋后帮的鞋子时,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上端可向外扩大,以增大鞋口的口径,以便于使用者将脚部穿入鞋子的内腔,而当人体的脚部穿入鞋子的内腔后,在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的弹性作用下,以使得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向内合拢,从而包裹在人体脚后跟的
左右两侧;可选的,第一侧围部和第二侧围部的上端宽度均小于下端宽度,在应用该壳套式鞋后帮的鞋子中,有利于增加第一侧围部的下端和第二侧围部的下端与鞋底连接的长度,从而可实现对人体脚后跟的稳定支撑。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外壳的四周边的厚度小于中部的厚度;和/或,
[0020]第一侧围部、后围部和第二侧围部为一体成型制件。
[0021]可选的,考虑到外壳的四周边需要与鞋底、鞋前帮和内垫的连接,外壳的四周边的厚度小于中部的厚度,外壳的上边沿可与内垫的上边沿连接,从而提高内垫与外壳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受脚后跟摩擦而使得内垫与外壳在上边沿处分离的问题出现,外壳的两个前侧边可分别与鞋前帮的两个后侧边连接为一体,而外壳的下边沿可用于与鞋底连接,即外壳的四周边的厚度较薄,有利于实现与各个鞋子配件的连接,而外壳的中部相对较厚,从而可实现对人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套式鞋后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垫;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围部、后围部和第二侧围部,所述后围部夹设于所述第一侧围部与所述第二侧围部之间,所述第一侧围部和所述第二侧围部均呈自后往前延伸;所述外壳包裹于所述内垫的外部,所述内垫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外壳的硬度大于所述内垫的硬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套式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部的上端设有前凸的第一弧形段,所述后围部的下端设有后凹的第二弧形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套式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上端往后弯曲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套式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围部的中上部和所述第二侧围部的中上部均设有内凸的凸弧部,所述第一侧围部的中下部和所述第二侧围部的中下部均设有外凹的凹弧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套式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围部与所述第二侧围部关于所述后围部呈左右对称设置;和/或,所述第一侧围部的上边沿和所述第二侧围部的上边沿均呈自后往前逐渐向下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套式鞋后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围部和所述第二侧围部的上端宽度均大于或等于下端宽度;或者,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智林韦鑫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恩浩内衣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