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1527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护理床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包括床架、床面板、电动推杆A及连杆驱动结构,床面板、电动推杆A及连杆驱动结构分别设置于床架上,床面板包括主床面板及侧床面板。电动推杆A驱动连杆驱动结构带动床面板的主床面板翻转;其中同一侧的各侧床面板在主床面板整体翻转时受床架的限位支撑作用而向床内侧翻转,另一侧的各侧床面板与主床面板保持在同一平面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床架、床面板、电动推杆A及连杆驱动结构的配合设置,可自动实现床面板的整体翻身,进而实现对床面板上的患者进行翻身的效果,使用方便,节省护理人员人力,整体重量也较为轻便,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拆卸安装。便于拆卸安装。便于拆卸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护理床
,具体地说是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疾病和灾难造成的无法自理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患者长时间仰卧的姿势,身体的背面,特别是臀部,护理人员不及时护理的话,长时间会引起褥疮。因此,为了防止褥疮的产生,需要不断地转换患者的体位。
[0003]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但目前一般由护理人员人工对患者进行翻身,较为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护理人员人工对患者进行翻身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包括床架、床面板、电动推杆A及连杆驱动结构,所述床面板、电动推杆A及连杆驱动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床架上;
[0007]所述床面板包括主床面板,所述主床面板沿所述床架的长度方向分为依次连接的背部主床板、臀部主床板、大腿主床板及小腿主床板,所述背部主床板、臀部主床板、大腿主床板及小腿主床板的两侧分别铰接有侧床面板;
[0008]所述电动推杆A驱动连杆驱动结构带动所述床面板的主床面板翻转;其中同一侧的各所述侧床面板在所述主床面板整体翻转时受所述床架的限位支撑作用而向床内侧翻转,另一侧的各所述侧床面板与所述主床面板保持在同一平面状态。
[0009]所述背部主床板的下侧面、臀部主床板的下侧面、大腿主床板的下侧面及小腿主床板的下侧面上各设有两个对称的支撑连接管,各所述支撑连接管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床架的长度方向平行,位于所述背部主床板、臀部主床板、大腿主床板及小腿主床板上同一侧的各所述支撑连接管的轴向中心线均共线、且每相邻的两个支撑连接管之间铰接;所述床架上与各所述支撑连接管的对应处设有若干个分别用于支撑各所述支撑连接管的凹槽块,每个所述凹槽块的顶面上均开设有与所述支撑连接管相契合的凹槽。
[0010]所述背部主床板、臀部主床板、大腿主床板、小腿主床板分别通过销轴及铰接限位座与对应的各所述侧床面板铰接,各所述铰接限位座的底部均设有用于阻挡所连接的侧床面板向下侧翻转的限位板部。
[0011]所述连杆驱动结构包括驱动轴及至少两组平行设置的驱动连杆组件,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均包括一个下连杆及两个上连杆,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下连杆上均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导向槽A,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各上连杆上均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导向槽B,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各上连杆的一端均与所述臀部主床板的下侧面铰接,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其中一个上连杆的另一端上均设有插入至同组驱动连杆组件的下连杆的导
向槽A中的活动导向销钉,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另一个上连杆的另一端均与所述驱动轴连接,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两个所述上连杆呈X字形状设置,所述驱动轴穿过所有组驱动连杆组件的下连杆的导向槽A、并与所述电动推杆A的一端铰接,所述电动推杆A的另一端与所述床架铰接,所述电动推杆A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所述床架的长度方向,所述床架上与每组驱动连杆组件对应处均设有一个固定轴,每个所述固定轴分别从对应的一组驱动连杆组件的两个上连杆的导向槽B穿过。
[0012]本技术还包括有电动推杆B及抬背驱动架,所述电动推杆B的一端与所述床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抬背驱动架铰接,所述抬背驱动架分别与所述床架及背部主床板铰接。
[0013]所述电动推杆B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所述床架的长度方向。
[0014]本技术还包括有电动推杆C及抬腿驱动架,所述电动推杆C的一端与所述床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抬腿驱动架铰接,所述抬腿驱动架分别与所述床架及大腿主床板铰接。
[0015]所述电动推杆C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所述床架的长度方向。
[0016]本技术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背部主床板、臀部主床板、大腿主床板、小腿主床板是否位于同一平面的配合设置的光电传感器A及光电传感器B,所述光电传感器A设置于所述背部主床板的下侧面上,所述光电传感器B设置于所述小腿主床板的下侧面上。
[0017]本技术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主床面板是否翻转的配合设置的光电传感器C及光电传感器D,所述光电传感器C设置于所述小腿主床板的下侧,所述光电传感器D设置于所述床架上与所述小腿主床板对应处。
[0018]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19]本技术通过床架、床面板、电动推杆A及连杆驱动结构的配合设置,可自动实现床面板的整体翻身,进而实现对床面板上的患者进行翻身的效果,使用方便,节省护理人员体力,整体重量也较为轻便,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拆卸安装。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床面板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小腿主床板与小腿侧床板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连杆驱动结构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主床面板在未翻转时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的主床面板在向右侧翻转时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的主床面板在向左侧翻转时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的光电传感器C及光电传感器D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0029]图中:1为床架、11为光电传感器D;
[0030]2为床面板、21为主床面板、211为背部主床板、212为臀部主床板、213为大腿主床板、214为小腿主床板、22为侧床面板、221为背部侧床板、222为臀部侧床板、223为大腿侧床板、224为小腿侧床板、23为铰接限位座、24为光电传感器A、25为光电传感器B、26为光电传感器C、27为销轴、28为支撑连接管;
[0031]3为连杆驱动结构、31为上连杆、32为下连杆、33为驱动轴、34为固定轴;
[0032]4为抬背驱动架、5为抬腿驱动架、6为电动推杆A、7为电动推杆B、8为电动推杆C、9为凹槽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1

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34]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如图1

9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床架1、床面板2、电动推杆A 6及连杆驱动结构3,床面板2、电动推杆A 6及连杆驱动结构3分别设置于床架1上。
[0035]床面板2包括主床面板21,主床面板21沿床架1的长度方向分为依次连接的背部主床板211、臀部主床板212、大腿主床板213及小腿主床板214,背部主床板211、臀部主床板212、大腿主床板213及小腿主床板214的两侧分别铰接有侧床面板22。本实施例中侧床面板22具体而言按身体位置可分为背部侧床板221、臀部侧床板222、大腿侧床板223及小腿侧床板224。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1)、床面板(2)、电动推杆A(6)及连杆驱动结构(3),所述床面板(2)、电动推杆A(6)及连杆驱动结构(3)分别设置于所述床架(1)上;所述床面板(2)包括主床面板(21),所述主床面板(21)沿所述床架(1)的长度方向分为依次连接的背部主床板(211)、臀部主床板(212)、大腿主床板(213)及小腿主床板(214),所述背部主床板(211)、臀部主床板(212)、大腿主床板(213)及小腿主床板(214)的两侧分别铰接有侧床面板(22);所述电动推杆A(6)驱动连杆驱动结构(3)带动所述床面板(2)的主床面板(21)翻转;其中同一侧的各所述侧床面板(22)在所述主床面板(21)整体翻转时受所述床架(1)的限位支撑作用而向床内侧翻转,另一侧的各所述侧床面板(22)与所述主床面板(21)保持在同一平面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主床板(211)的下侧面、臀部主床板(212)的下侧面、大腿主床板(213)的下侧面及小腿主床板(214)的下侧面上各设有两个对称的支撑连接管(28),各所述支撑连接管(28)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床架(1)的长度方向平行,位于所述背部主床板(211)、臀部主床板(212)、大腿主床板(213)及小腿主床板(214)上同一侧的各所述支撑连接管(28)的轴向中心线均共线、且每相邻的两个支撑连接管(28)之间铰接;所述床架(1)上与各所述支撑连接管(28)的对应处设有若干个分别用于支撑各所述支撑连接管(28)的凹槽块(9),每个所述凹槽块(9)的顶面上均开设有与所述支撑连接管(28)相契合的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主床板(211)、臀部主床板(212)、大腿主床板(213)、小腿主床板(214)分别通过销轴(27)及铰接限位座(23)与对应的各所述侧床面板(22)铰接,各所述铰接限位座(23)的底部均设有用于阻挡所连接的侧床面板(22)向下侧翻转的限位板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理床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驱动结构(3)包括驱动轴(33)及至少两组平行设置的驱动连杆组件,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均包括一个下连杆(32)及两个上连杆(31),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下连杆(32)上均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导向槽A,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各上连杆(31)上均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导向槽B,每组所述驱动连杆组件的各上连杆(3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仁人陈禹希冯健吴琼艾宏远李学威杜振军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