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1521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玻璃,包括玻璃基材、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材上的含氢DLC层、设置于含氢DLC层上的第一过渡层、设置于第一过渡层上的第二过渡层、设置于第二过渡层上的第三过渡层和设置于第三过渡层上的第四过渡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载玻璃,设置含氢DLC层与过渡层结合,大幅增强了膜层结合力,同时过渡层的添加使玻璃的耐辐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具有耐划伤、高隔热以及耐辐射效果。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常规车载玻璃表面硬度不够、隔热效果差以及不耐辐射的问题。及不耐辐射的问题。及不耐辐射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玻璃


[0001]本技术属于玻璃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载玻璃。

技术介绍

[0002]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水准,汽车慢慢的成为各家各户的必备选择。
[0003]汽车玻璃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以及防护部件,在日常使用中,我们不仅要求汽车玻璃能够经受雨刮器或其他异物刮擦,还要求能够玻璃能够拥有更好的隔热效果,以达到节省能源并且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要求。所以提高汽车车窗玻璃的耐划伤性和提高车窗隔热性能是保证车窗玻璃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途径。
[0004]针对现有汽车车窗玻璃防刮蹭能力弱和节能能力低的问题,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是:1)设置普通镀单层DLC(Diamond

Like

Carbon)膜:现阶段DLC膜在玻璃基版上应用不成熟,膜基结合力弱且应力大;2)设置普通隔热膜层:隔热效果差,还存在膜层易脱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玻璃,目的是增强膜基结合力。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车载玻璃,包括玻璃基材、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材上的含氢DLC层、设置于含氢DLC层上的第一过渡层、设置于第一过渡层上的第二过渡层、设置于第二过渡层上的第三过渡层和设置于第三过渡层上的第四过渡层。
[0007]所述含氢DLC层的厚度为5~50nm。
[0008]所述第一过渡层的厚度为110~120nm,所述第二过渡层的厚度为50~60nm,所述第三过渡层的厚度为20~30nm,所述第四过渡层的厚度为50~60nm。
[000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玻璃,包括玻璃基材、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材上的第一过渡层、设置于第一过渡层上的含氢DLC层、设置于含氢DLC层上的第二过渡层、设置于第二过渡层上的第三过渡层和设置于第三过渡层上的第四过渡层。
[0010]所述含氢DLC层的厚度为5~50nm。
[0011]所述第一过渡层的厚度为110~120nm,所述第二过渡层的厚度为50~60nm,所述第三过渡层的厚度为20~30nm,所述第四过渡层的厚度为50~60nm。
[001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玻璃,包括玻璃基材、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材上的第一过渡层、设置于第一过渡层上的第二过渡层、设置于第二过渡层上的第三过渡层、设置于第三过渡层上的含氢DLC层和设置于含氢DLC层上的第四过渡层。
[0013]所述含氢DLC层的厚度为5~50nm。
[0014]所述第一过渡层的厚度为110~120nm,所述第二过渡层的厚度为50~60nm,所述第三过渡层的厚度为20~30nm,所述第四过渡层的厚度为50~60nm。
[0015]本技术的车载玻璃,设置含氢DLC层与过渡层结合,大幅增强了膜层结合力,同时过渡层的添加使玻璃的耐辐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具有耐划伤、高隔热以及耐辐射效果。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常规车载玻璃表面硬度不够、隔热效果差以及不耐辐射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0017]图1是实施例一的车载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实施例二的车载玻璃的结构示意;
[0019]图3是实施例三的车载玻璃的结构示意;
[0020]图中标记为:1、玻璃基材;2、含氢DLC层;3、第一过渡层;4、第二过渡层;5、第三过渡层;6、第四过渡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0022]实施例一
[00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玻璃,包括玻璃基材1、设置于玻璃基材1上的含氢DLC层2、设置于含氢DLC层2上的第一过渡层3、设置于第一过渡层3上的第二过渡层4、设置于第二过渡层4上的第三过渡层5和设置于第三过渡层5上的第四过渡层6。由于Si元素与DLC膜层结合形成了Si

C键,提高了DLC膜层中SP3键的含量,进一步提高了DLC膜层的硬度、耐磨性,并且还不会影响汽车玻璃的透光性能,所以,可以显著提高汽车玻璃在生产加工、组装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被异物或者雨刮器等刮擦时的耐刮伤能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汽车玻璃的使用寿命。
[0024]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玻璃基材1上通过含氢DLC层2

第一过渡层3

第二过渡层4

第三过渡层5

第四过渡层6的方式依次镀膜,形成车载玻璃。
[0025]在本实施例中,玻璃基材1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铝硅、钠钙、硼硅、石英玻璃等。在本实施例中,车载玻璃整体厚度约为0.1~100mm,第一过渡层3种类包括但不限于SiO2、TiO2、Si3N4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一过渡层3的厚度为110~120nm,含氢DLC层2的厚度为5~50nm,第二过渡层4种类包括但不限于PET、发泡涂层、Nb2O5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二过渡层4的厚度为50~60nm,第三过渡层5种类包括但不限于Ag、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三过渡层5的厚度为20~30nm,第四过渡层6种类包括但不限于AR、AG、AF膜中的一种或几种,第四过渡层6的厚度为50~60nm。其成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在玻璃基材1表面进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真空蒸镀法、真空磁控溅射法,膜层的厚度不受限制。
[0026]在本实施例中,车载玻璃所述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采用的靶材包括但不限于石墨

硅复合靶一种。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镀膜采用的气体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氩气、氢气和四氟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7]在本实施例中,过渡层以及含氢DLC层2工艺实现方式包括:工艺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真空镀膜、电镀、化学溶液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真空蒸镀法、真空磁控溅射法。
镀膜工艺采用成熟的工艺,是对现有工艺结构的升级优化,不仅没有增加较高的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而且工艺结构简单,产品生产可行性较高。
[0028]在本实施例中,含氢DLC层2的莫氏硬度为7~10,薄膜结构可见光透过率为90~95%,车载玻璃的动摩擦系数为0.01~0.2。含氢DLC层2的成膜工艺包括但不限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真空镀膜、电镀、化学溶液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真空蒸镀法、真空磁控溅射法等。
[0029]实施例二
[0030]本实施例的车载玻璃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主要在于含氢DLC层2的位置不同。
[003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玻璃,包括玻璃基材1、设置于玻璃基材1上的第一过渡层3、设置于第一过渡层3上的含氢DLC层2、设置于含氢DLC层2上的第二过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载玻璃,包括玻璃基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材上的含氢DLC层、设置于含氢DLC层上的第一过渡层、设置于第一过渡层上的第二过渡层、设置于第二过渡层上的第三过渡层和设置于第三过渡层上的第四过渡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氢DLC层的厚度为5~5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层的厚度为110~120nm,所述第二过渡层的厚度为50~60nm,所述第三过渡层的厚度为20~30nm,所述第四过渡层的厚度为50~60nm。4.车载玻璃,包括玻璃基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材上的第一过渡层、设置于第一过渡层上的含氢DLC层、设置于含氢DLC层上的第二过渡层、设置于第二过渡层上的第三过渡层和设置于第三过渡层上的第四过渡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玻璃,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一贺凤田俞良夏大映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