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9535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6
本申请公开了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动力电池当前温度;比对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和高温阈值,获取比对工况;当超过高温阈值时,获取动力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值;根据获取的温差值,获取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根据获取的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获取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控制输出获取的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本申请通过当动力电池的温度超过一定温度时,根据温差值匹配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抑制电池温升,避免电池过早地进入高温工况电流输出骤降充电模式,有效缩短动力电池充电所需时间,提升动力电池的充电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及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是涉及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电动汽车在我国发展迅速,产销量大增,对电动车运营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高温充电速度较慢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自然风冷的动力电池,高温充电慢的问题尤为突出。动力电池充电电流普遍都是按照预设的电池直流充电矩阵表(不同温度、不同SOC或电压下对应的最大持续充电电流)来向地面充电桩请求当前最大的充电电流,但是在环境温度、动力电池温度都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充电电流过大,会使电芯温度进一步上升,而电池温度越高对应的允许充电电流就越小,直接导致充电时间加长。尤其是动力电池温度达到50℃后,电池允许的充电电流急剧变小,充电时间过长,导致充电体验极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及系统。
[0004]第一方面,提供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获取动力电池当前温度;
[0006]比对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和高温阈值,获取比对工况;
[0007]当动力电池当前温度超过高温阈值时,获取动力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值;
[0008]根据获取的温差值,获取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所述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不大于1;
[0009]根据获取的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获取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
[0010]控制输出获取的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0011]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比对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和高温阈值,获取比对工况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2]当动力电池当前温度未超过高温阈值时,控制按照预设充电的电池直流充电矩阵表输出充电电流。
[0013]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动力电池当前温度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4]当电动汽车获取到充电唤醒信号时,获取充电桩的直流充电条件满足工况;
[0015]当充电桩满足直流充电条件时,控制电动汽车和充电桩握手进行信息交换。
[0016]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获取的温差值,获取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所述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不大于1步骤中,所
述温差值越大,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越小。
[0017]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获取的温差值,获取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所述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不大于1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8]当温差值低于第一温差阈值时,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为第一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和/或,
[0019]当温差值处于第一温差阈值和第二温差阈值之间时,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为第二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和/或,
[0020]当温差值处于第二温差阈值和第二温差阈值之间时,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为第三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和/或,
[0021]当温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为第四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
[0022]其中,第一温差阈值<第二温差阈值<第三温差阈值<第三温差阈值;
[0023]第四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第四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第三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第二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第一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1。
[0024]根据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温差阈值、第二温差阈值和第三温差阈值根据动力电池的发热量和热交换量标定获取。
[0025]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获取的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获取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6]获取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对应的动力电池系统允许的第一最高持续充电电流值;
[0027]获取动力电池当前温度的预设温升后对应的动力电池系统允许的第二最高持续充电电流值;
[0028]根据获取的第一最高持续充电电流值、第二最高持续充电电流值和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获取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
[0029]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系统,包括:
[0030]当前温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动力电池当前温度;
[0031]比对工况获取模块,与所述当前温度获取模块通信连接,用于比对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和高温阈值,获取比对工况;
[0032]温差值获取模块,与所述比对工况获取模块通信连接,用于当动力电池当前温度超过高温阈值时,获取动力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值;
[0033]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获取模块,与所述温差值获取模块通信连接,用于根据获取的温差值,获取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所述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不大于1;
[0034]优化电流获取模块,与所述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获取模块通信连接,用于根据获取的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获取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
[0035]第一电流输出控制模块,与所述优化电流获取模块通信连接,用于控制输出获取的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0036]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0037]第二电流输出控制模块,与所述比对工况获取模块通信连接,用于当动力电池当前温度未超过高温阈值时,控制按照预设充电的电池直流充电矩阵表输出充电电流。
[0038]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0039]条件满足工况获取模块,用于当电动汽车获取到充电唤醒信号时,获取充电桩的直流充电条件满足工况;
[0040]握手模块,与所述条件满足工况获取模块通信连接,用于当充电桩满足直流充电条件时,控制电动汽车和充电桩握手进行信息交换。
[00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点如下:
[0042]本申请提供的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当动力电池的温度超过一定温度时,根据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匹配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抑制电池温升,避免电池过早地进入高温工况电流输出骤降充电模式,有效缩短动力电池充电所需时间,提升动力电池的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004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004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0045]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动力电池当前温度;比对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和高温阈值,获取比对工况;当动力电池当前温度超过高温阈值时,获取动力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值;根据获取的温差值,获取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所述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不大于1;根据获取的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获取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控制输出获取的优化后的充电电流值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对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和高温阈值,获取比对工况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当动力电池当前温度未超过高温阈值时,控制按照预设充电的电池直流充电矩阵表输出充电电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动力电池当前温度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当电动汽车获取到充电唤醒信号时,获取充电桩的直流充电条件满足工况;当充电桩满足直流充电条件时,控制电动汽车和充电桩握手进行信息交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的温差值,获取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所述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不大于1步骤中,所述温差值越大,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越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高温直流充电电流的输出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的温差值,获取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所述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不大于1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当温差值低于第一温差阈值时,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为第一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和/或,当温差值处于第一温差阈值和第二温差阈值之间时,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为第二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和/或,当温差值处于第二温差阈值和第二温差阈值之间时,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为第三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和/或,当温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时,当前温差区间对应的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为第四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其中,第一温差阈值<第二温差阈值<第三温差阈值<第三温差阈值,第四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第四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数<第三电流输出抑制优化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凯周剑兵石秀柱王金员李燕程尧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