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线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8415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可以包括缆线连接装置,该缆线连接装置包括分别与车辆座椅的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联接的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并且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均具有内缆线构件和外缆线构件。缆线接收构件能够接收第一缆线的端部和第二缆线的端部。联接机构能够使第一缆线的内缆线构件与第二缆线的外缆线构件在缆线接收构件内彼此联接。识别实现装置使得能够在由联接机构进行联接操作期间识别第一缆线的内缆线构件与第二缆线的外缆线构件之间的联接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经由缆线连接车辆座椅的两个不同机构的缆线 连接装置,用于从一个机构向另一个机构传递机械操作量,使 得机构彼此连动。两个不同机构可以是布置在车辆座一李的座冲争 靠背内的机构以及布置在位于座椅靠背的上方的头枕内布置的 机构。
技术介绍
本申请的受让人的WO2008/026362号国际申请公开了包 括用作机械操作量传递装置的缆线的缆线连接装置。 WO2008/026362号国际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根据该 国际申请的公开,缆线包括在座椅靠背内通过的第 一 缆线和与 第 一缆线沿轴向连接并且在头枕内通过的第二缆线。第 一缆线 和第二缆线均具有双层缆线结构,其中,线状内构件可轴向移 动地插入管状外构件中。第二缆线在从头枕向下延伸的管状支 柱内通过,使得支柱用作第二缆线的外构件。将支柱插入布置 在座椅靠背的上侧的管状支撑件中。第一缆线的内构件的连接 端部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接合突起。插入槽形成于支撑件中 并且允许接合突起延伸通过插入槽并且沿轴向相对于插入槽移 动。接收槽形成于支柱的连接端部中并且能够沿轴向接收第一 缆线的内构件的接合突起。通过将第一缆线的连接端部从支撑 件的下侧插入支撑件中并且使接合突起与形成于支撑件中的插 入槽的终端部接合,能够使第一缆线处于该第一缆线在支撑件 内被保持悬挂的状态。接着,将支柱从上方插入支撑件中并且 将第 一缆线的外构件插入支柱中,使得与支撑件的插入槽的终端部接合的接合突出被导引移动到形成于支柱中的接收槽中。 因此,在第一缆线的外构件的头部邻近第二缆线的内构件的下 端的情况下,第一缆线的内构件与支柱接合成彼此连接,同时 允许第一缆线的内构件与支柱相对彼此沿轴向移动一定距离。形成于支撑件中的各插入槽中均具有沿相反的圓周方向中 的 一 个方向弯曲的构造,而形成于支柱中的各接收槽均具有沿 相反的圆周方向中的另一方向弯曲的构造。因此,随着第一缆 线的内构件的连接端部的接合突起被导引以从与形成于支撑件 中的插入槽的终端部接合的位置移动到支柱的接收槽中,第一 缆线的内构件沿该另 一 方向转动,以使接合突起从插入槽的终 端部移动到接收槽的终端部。在第 一 缆线和第二缆线彼此连接 的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支撑件进 一 步向下压支柱能够使头枕被 保持在安装位置。在接合突起与支撑件的插入槽的终端部接合并且第一缆线 被保持为在支撑件内保持悬挂的状态下,第 一 缆线的外构件的 头部位于支撑件内。如上所述,为了使第一缆线与第二缆线彼此连接,首先使 第一缆线的接合突起与插入槽接合,用于将第一缆线悬挂在支 撑件内。接着,将支柱插入支撑件中,使得接合突起与插入槽 解除接合并且被导引而移动到接收槽中,用于实现第一缆线与 第二缆线之间的连接。然而,即使在第一缆线在支撑件内悬挂 的状态下,如果接合突起未与插入槽的终端部接合,或者如果 插入槽或者接收槽未形成于适当的位置,则接合突起不能被导 引成从插入槽平滑地移动到接收槽。在该情况下,接合突起可 能在移动到接收槽中之前与插入槽解除接合。因此,存在第一 缆线从支撑件掉落的可能。因为第一缆线位于座椅靠背内,因 此不可能从外侧从视觉上识别到第 一 缆线是否已经从支撑件掉落。另外,因为第一缆线与第二缆线在埋设在座椅靠背中的支 撑件内彼此连接,因此也不可能从外侧从视觉上识别第 一 缆线 和第二缆线是否已彼此连接。因为不能从外侧从视觉上识别第一缆线与第二缆线之间的 连接状态,因此假定只要支柱被插入并被保持在支撑件内就通 过连接装置的功能使第一缆线与第二缆线彼此连接。因此,还 未能可靠地确保车辆座椅的质量和功能。因而,如果第一缆线 与第二缆线未彼此连接,则不可能经由缆线使布置在座椅靠背 内的才几构与布置在头才先内的才几构之间实现连动。因而,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可以从外侧从视觉上识别第 一 缆 线与第二缆线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缆线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能够包括一种缆线连接装置,用于使 第 一机构和第二机构彼此连接,所述第 一机构;波布置在车辆座 椅的座椅靠背内,所述第二机构被布置在位于所述座椅靠背上侧的头枕内,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缆线,其与所述第一机 构联接;第二缆线,其与所述第二机构联接;其中,所述第一 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均包括线状内构件和管状外构件,所述内 构件被插入所述外构件中并且能够沿轴向相对于所述外构件移 动;管状支撑件,其被布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侧;管状支柱, 其从所述头枕向下延伸并且能够被插入所述支撑件中,所述第 二缆线的外构件是所述管状支柱,从而所述第二缆线的内构件 被插入所述管状支柱中;所述第 一 缆线的内构件具有带有沿径 向向外延伸的接合突起的连接端部;所述支撑件包括插入槽, 所述插入槽允许所述接合突起穿过所述插入槽沿径向向外延伸 并且 插入槽在轴向上移动;所述支柱具有包括接收槽的连接端部,所述接收槽能够沿轴向接收所述接合突起;通过以 下(a)和(b)能够使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与所述支柱连接 (a)从下侧将所述第一缆线插入所述支撑件中,使所述所述 第 一缆线的内构件的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支撑件的所述插入槽 接合,并且将所述接合突起置于所述插入槽的终端部,使得由 所述支撑件以所述第一缆线在所述支撑件内被悬挂的方式保持 所述第一缆线;(b)从上侧将所述支柱插入所述支撑件中,以 在所述支柱内接收所述第一缆线的外构件,使得(i)位于所述动到形成于所述支柱中的所述接收槽中,(ii)经由所述接合突 起使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与所述支柱连接,从而所述第一缆 线的内构件能够沿轴向相对于所述支柱在预定^巨离内移动,以 及(iii)所述第一缆线的外构件的上端邻近所述第二缆线的内 构件的下端的位置;当由所述支撑件以所述第一缆线在所述支 撑件内悬挂方式保持所述第一缆线时,所述第一缆线的所述外 构件的上端从所述支撑件的上表面向上延伸;以及观察窗,其 形成于所述支柱的圆周壁中并且位于与所述第二缆线的所述内 构件的下端相对的位置,使得通过所述观察窗能够观察到所述 支柱的内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 一方面能够包括另 一种缆线连接装置,该缆 线连接装置包括分别与车辆座椅的第 一 机构和第二机构联接的 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均具有内缆线构件 和外缆线构件。缆线接收构件能够接收第一缆线的端部和第二 缆线的端部。联接机构能够使第一缆线的内缆线构件与第二缆 线的外缆线构件在缆线接收构件内彼此联接。识别实现装置使 得能够在由联接机构进行联接操作期间识别第 一缆线的内缆线 构件与第二缆线的外缆线构件之间的联接状态。附图说明图l是示出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缆线连接装置的车 辆座一争的内部结构的透^见图2是车辆座椅的头枕移动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车辆座椅的检测装置的透视图4是用于在第 一 缆线与第二缆线之间进行连接的缆线连 接装置的分解透视图5是示出在头枕的支柱被插入支撑件中之前第一缆线在 支撑件内悬挂的状态的透视图6是示出头枕的支柱已被插入支撑件中并且第一缆线与 第二缆线已经彼此连接的状态的透视图7是示出在第 一 缆线与第二缆线之间进行连接之后支柱 已被进一步插入支撑件中的状态的透视图8是从前侧观察的并且示出缆线连接装置的纵剖视图9是示出已经从图7所示的位置拉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缆线连接装置,用于使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彼此连接,所述第一机构被布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内,所述第二机构被布置在位于所述座椅靠背上侧的头枕内,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缆线,其与所述第一机构联接; 第二缆线,其与所述第二机构联接 ; 其中,所述第一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均包括线状内构件和管状外构件,所述内构件被插入所述外构件中并且能够沿轴向相对于所述外构件移动; 管状支撑件,其被布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侧; 管状支柱,其从所述头枕向下延伸并且能够被插入所 述支撑件中, 所述第二缆线的外构件是所述管状支柱,从而所述第二缆线的内构件被插入所述管状支柱中; 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具有带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接合突起的连接端部; 所述支撑件包括插入槽,所述插入槽允许所述接合突起穿过所述插 入槽沿径向向外延伸并且沿所述插入槽在轴向上移动; 所述支柱具有包括接收槽的连接端部,所述接收槽能够沿轴向接收所述接合突起; 通过以下(a)和(b)能够使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与所述支柱连接:(a)从下侧将所述第一缆线插入所述支撑件 中,使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的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支撑件的所述插入槽接合,并且将所述接合突起置于所述插入槽的终端部,使得由所述支撑件以所述第一缆线在所述支撑件内被悬挂的方式保持所述第一缆线;(b)从上侧将所述支柱插入所述支撑件中,以在所述支柱内接收所述第一缆线的外构件,使得(i)位于所述支撑件的所述插入槽的所述终端部处的所述接合突起被转移移动到形成于所述支柱中的所述接收槽中,(ii)经由所述接合突起使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与所述支柱连接,从而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能够沿轴向相对于所述支柱在预定距离内移动,以及(iii)所述第一缆线的外构件的上端邻近所述第二缆线的内构件的下端的位置; 当由所述支撑件以所述第一缆线在所述支撑件内悬挂方式保持所述第一缆线时,所述第一缆线的所述外构件的上端从所述支撑件的上表面向上延伸;以 及 观察窗,其形成于所述支柱的圆周壁中并且位于与所述第二缆线的所述内构件的下端相对的位置,使得通过所述观察窗能够观察到所述支柱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塚太阳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