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359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包括上部托举结构以及底部调平结构,所述上部托举结构安装在所述底部调平结构的上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通过底部液压油缸升降调整主框架的水平度,通过上部液压油缸升降吊带,二者相结合实现托举转运车上的风电叶片的操作,使得风电叶片脱离转运车,然后移开转运车实现卸车操作,防止叶片下转运车时损伤叶片,卸车效率比传统方式要高,稳定性要好,劳动强度小,作业比传统方式简单,操作便捷,安全能得以保障。安全能得以保障。安全能得以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大型风电机组风轮叶片转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能源问题日益突出,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重视。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组中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业内对叶片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叶片生产企业对叶片制造的每个环节都在优化,提质增效。
[0003]随着风力发电市场对装机功率需求愈趋于多样化和风电叶片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提升,风电叶片的产品也愈趋于丰富,现代风电叶片制造企业已能生产小型到超大型的风电叶片,风电叶片的截面形状也越发复杂,叶片重量也在增加。叶片生产过程从主成型车间叶片脱模移交至后处理完成整套的制作过程都离不开行车,汽车吊等起吊设备的辅助作业。现阶段生产好的成品叶片从转运车上卸车的方式主要有叉车或汽车吊两种方式。由于风电叶片比较大且是由迎风面和背风面两部分粘接组成,而汽车吊现阶段叶片下转运车仅仅通过吊具挂在风电叶片根端及中间吊点位置进行起吊后,将转运车移开的方式进行下车,在此过程中会导致风电叶片瞬间发生猛烈的抖动,容易导致风叶电片从吊具上脱离掉落或使风电叶片上下两部分粘接松动,导致风电叶片损坏进行返修,提高员工的劳动强度。相比较汽车吊,叉车下车的方式更便捷,是叉车将叶片的暂存工装同叶片一起挑高,避开转运车后,将转运车推开。但叶片在下转运车过程中存在有垫伤的风险更大,且存在叶片掉落的风险,可靠性低。对员工的操作要求及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0004]叶片的大型化、经济效益的趋势化导致叉车及汽车吊已无法满足成品叶片从转运车卸车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操作复杂、可靠稳定能差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上部托举结构以及底部调平结构,所述上部托举结构安装在所述底部调平结构的上部;
[0007]所述底部调平结构包括一主框架以及底部液压油缸,所述底部液压油缸具有四个,所述四个底部液压油缸垂直固定在所述主框架的四角处,且所述底部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均垂直向下设置,且在该活塞杆的底端均安装有一调节件;
[0008]所述上部托举结构包括顶升框架和上部液压油缸,所述上部液压油缸具有两个,且所述两个上部液压油缸为同步升降,在所述主框架长度两侧的两个底部液压油缸之间均安装有一个所述上部液压油缸,所述顶升框架安装在两个上部液压油缸之间,所述上部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均垂直向上设置,且在该活塞杆的顶端均安装有一结构相同的顶板座,在
两个顶板座上连接有一吊带。
[0009]进一步的,在所述主框架的顶部还安装有倾角传感器以及报警器。
[0010]进一步的,所述调节件为万向调节脚。
[0011]进一步的,所述吊带与所述顶板座为可拆卸安装。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主框架包括内部安装架以及固定在内部安装架长度两侧的油缸安装架;
[0013]所述油缸安装架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两个水平支撑板,且在两个水平支撑板之间留有三个沿着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安装区,且中间安装区用于安装所述上部液压油缸,两侧安装区用于安装所述底部液压油缸;
[0014]所述内部安装架包括固定在两个油缸安装架底端的H形支撑底板,且在H形支撑底板与油缸安装架之间位于所述上部托举结构的侧边处还固定有加强筋板。
[0015]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框架为开口向上设置的匚形结构,所述顶板座包括一水平固定板以及对称固定在所述水平固定板两侧的垂直固定板,且所述垂直固定板的顶部高于所述水平固定板。
[0016]进一步的,所述垂直固定板的顶部均开设有一安装孔,且两个垂直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吊带的宽度;
[0017]所述吊带的两端均缝合留有一安装口,将吊带的两侧安装口设置的所述垂直固定板的两个安装孔之间,一连接杆依次穿过一个安装孔、安装口以及另一安装孔进行安装。
[0018]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9]本技术提供了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通过底部液压油缸升降调整主框架的水平度,通过上部液压油缸升降吊带,二者相结合实现托举转运车上的风电叶片的操作,使得风电叶片脱离转运车,然后移开转运车实现卸车操作,防止叶片下转运车时损伤叶片,卸车效率比传统方式要高,稳定性要好,劳动强度小,作业比传统方式简单,操作便捷,安全能得以保障;
[0020]在主框架的顶部还安装有倾角传感器以及报警器,确保底部液压油缸顶升后主框架处于水平状态;
[0021]底部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的底端安装有万向调节脚,万向调节脚可根据地面工况任意调整,以灵活应对不同场合,不同地面, 实用性强;
[0022]吊带的形状不固定,可适应任意风电叶片型面,实用性强;
[0023]吊带与顶板座为可拆卸安装,可根据实际风电叶片的型号调整替换不同长度的吊带。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闭合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打开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的轴测图。
实施方式
[0028]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包括上部托举结构2以及底部调平结构1,上部托举结构2安装在底部调平结构1的上部。
[0029]底部调平结构1包括一主框架以及底部液压油缸12,且底部液压油缸12具有四个。
[0030]主框架包括内部安装架以及固定在内部安装架长度两侧的油缸安装架14。
[0031]油缸安装架14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两个水平支撑板141,且在两个水平支撑板141之间留有三个沿着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安装区,且中间安装区位于用于两个底部液压油缸12之间安装上部液压油缸21,两侧安装区用于安装底部液压油缸12。
[0032]内部安装架包括固定在两个油缸安装架14底端的H形支撑底板143,且在H形支撑底板143与油缸安装架14之间位于上部托举结构2的侧边处还固定有加强筋板142。
[0033]底部液压油缸12的活塞杆均垂直向下穿过下部的水平支撑板141设置,且在该活塞杆的底端均安装有一调节件,该调节件为一万向调节脚13,万向调节脚13为现有技术,万向调节脚13可根据地面工况任意调整,以灵活应对不同场合,不同地面,实用性强。
[0034]在主框架的顶部还安装有倾角传感器以及报警器,确保底部液压油缸12顶升后主框架处于水平状态。
[0035]上部托举结构2包括顶升框架22和上部液压油缸21,上部液压油缸21具有两个,两个上部液压油缸21分别与一比例阀连接。
[0036]顶升框架22为开口向上设置的匚形结构,顶升框架22安装在两个上部液压油缸21之间,上部液压油缸21的活塞杆均垂直向上设置,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托举结构以及底部调平结构,所述上部托举结构安装在所述底部调平结构的上部;所述底部调平结构包括一主框架以及底部液压油缸,所述底部液压油缸具有四个,所述四个底部液压油缸垂直固定在所述主框架的四角处,且所述底部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均垂直向下设置,且在该活塞杆的底端均安装有一调节件;所述上部托举结构包括顶升框架和上部液压油缸,所述上部液压油缸具有两个,且所述两个上部液压油缸为同步升降,在所述主框架长度两侧的两个底部液压油缸之间均安装有一个所述上部液压油缸,所述顶升框架安装在两个上部液压油缸之间,所述上部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均垂直向上设置,且在该活塞杆的顶端均安装有一结构相同的顶板座,在两个顶板座上连接有一吊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框架的顶部还安装有倾角传感器以及报警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为万向调节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叶片下转运车的托举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带与所述顶板座为可拆卸安装。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柔坚李龙陈志强贾宏伟陈飞
申请(专利权)人:九鼎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