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给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013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口腔给药器。该口腔给药器包括核心组件和固定装置,核心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磨牙吻合功能区和载药功能区;磨牙吻合功能区包括靠近载药功能区的第一段和远离载药功能区的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为开放端,形成U形结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用于与牙齿的颊侧和舌侧吻合;载药功能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和第二环;固定装置用于加强所述核心组件在牙齿上的固定作用;固定装置为固定器或固定层。该口腔给药器在使用时佩戴牢固性高、安全性高、舒适度高以及对面部外观的影响小。以及对面部外观的影响小。以及对面部外观的影响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口腔给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口腔给药器。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巴氯芬、阿昔洛韦德等吸收窗口限制在上胃肠道的活性药物成分,常规的缓释制剂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治疗覆盖不足的问题。现有的延长药物胃滞留时间的技术(包括扩张、膨胀、漂浮、筏形成、下沉、黏膜粘附),其延长效果非常有限,特别是在禁食状态下给药时。另外,针对口腔黏膜局部给药,常用的喷雾剂、含漱剂、软膏等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在口腔内停留时间短,不能达到持续给药效果。因此,需要一种能提供长时间药物成分暴露的给药系统,适用于吸收窗口在上胃肠道或需要口腔局部给药的药物。通过给药器装载药物,并与固定器组合后固定在口腔中,形成药物控释系统,提供吸收窗口限制在上胃肠道的药物的长时间暴露。
[0003]关于口腔内给药装置,专利申请US10668274和CN1997421A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动控制药物释放机理的口腔含药装容器,该专利声称的含药容器和电动控制系统实施困难。CN105873631A公开了一种口腔药物递送装置,需要以电子泵或机械泵作为外部动力实现给药。另外,CN1925823A公开了一种牙齿托架,用于将氟化物药丸体附着于牙齿,以提高龋齿的治疗或预防,该专利申请不涉及上胃肠道的药物吸收。另外,专利申请CN109908461A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义齿、牙套或口腔种植体的口腔给药装置,适用于口腔黏膜给药,不涉及上胃肠道的药物吸收。以上已公开的专利申请中或需要外部动力,或需要依靠义齿、牙套等实现,或未涉及吸收端在上胃肠道的药物吸收。
[0004]CN114191307A和CN212973560U中公开了一种口腔滞留装置,用于将药片滞留于口腔,提供吸收窗口限制在上胃肠道的药物的长时间暴露,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血药浓度。该口腔滞留装置已考虑到药片从后向前插入,靠近咽喉处且有颊脂垫尖等口腔组织阻挡,在佩戴装置时药片不易脱落。同时,该口腔滞留装置中的牙齿吻合构件根据个性化的设计能与患者牙齿贴合,使其佩戴稳固。但对于临床牙冠过短、颊侧空间小或口腔状况较特殊的患者,在口腔动作幅度大时,可能造成口腔滞留装置固位欠佳,有翘起或脱落的风险。
[0005]以上口腔内给药装置未考虑特殊口腔状况下的佩戴牢固性,以及复杂结构或较大的装置体积可能造成患者佩戴舒适性、安全性较差,同时还会在佩戴时对面部外观有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部分患者佩戴给药器在大幅度张口等动作后,给药器有脱落风险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口腔给药器。具体地,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药片由后向前插入的口腔给药器,其由核心组件和固定装置组成,能够使口腔给药器和药片稳定地保持在口腔中,不会随口腔动作而脱落。针对吸收窗口限制在胃肠道上端的药物的长时间释放,以及口腔黏膜给药或作用于口腔局部的药物释放,患者佩戴该给药器都可以实现,
同时,该口腔给药器在使用时的舒适度高以及对面部外观的影响小。
[0007]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口腔给药器,其包括核心组件和固定装置,所述核心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磨牙吻合功能区和载药功能区;
[0009]所述口腔给药器在口腔中固定时,所述载药功能区位于牙齿和脸颊之间的空间内,或者,所述载药功能区位于牙齿和舌头之间的空间内;
[0010]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包括靠近所述载药功能区的第一段和远离所述载药功能区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为开放端,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分别用于与牙齿的颊侧和舌侧吻合,用于将所述载药功能区固定在牙齿上;
[0011]所述载药功能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和第二环;所述第一环和所述第二环之间形成的轴向夹持空间用于固定药物;
[0012]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器或固定层,用于加强所述核心组件在牙齿上的固定作用;
[0013]当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器时:
[0014]所述口腔给药器在使用时,所述固定器的舌侧、颊侧和咬合面对应地与牙齿的舌侧、颊侧和咬合面吻合并包覆在牙齿的外周面上;所述固定器同时包覆住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
[0015]当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层时:
[0016]所述固定层贴设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中用于与牙齿接触的外表面。
[0017]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环和所述第二环较佳地位于第一或第二磨牙的颊侧。
[0018]本技术中,所述固定器与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较佳地通过机械组装、机械连接或胶黏剂粘接的方式连接。
[0019]其中,所述机械组装较佳地为嵌入,所述固定器上对应所述载药功能区的位置处开设有槽孔,以实现所述固定器与所述核心组件的可拆卸固定,所述嵌入的含义为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嵌入所述固定器两侧形成的空间内。
[0020]其中,所述机械连接较佳地为焊接、铆接或栓接。
[0021]其中,所述胶黏剂较佳地为压敏胶、淀粉胶、乳胶、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2]本技术中,所述固定层较佳地还贴设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其他外表面。
[0023]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环靠近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的开放端,所述第二环远离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的开放端,所述第一环和所述第二环较佳地为实心或镂空的环状结构。
[0024]其中,所述镂空的环状结构为闭环或开环。
[0025]其中,所述环状结构的形状较佳地为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6]其中,所述第一环和所述第二环的环状结构的形状较佳地均为圆形;所述第一环的镂空面积较佳地比所述第二环的镂空面积小,药片可由第二环插入到第一环处。
[0027]本技术中,所述核心组件的材质较佳地为钛、不锈钢、钴铬合金、钴铬钼合金或贵金属中的一种,更佳地为钴铬合金,所述核心组件的材质均符合牙科使用材质的标准。
[0028]本技术中,所述固定器的材质较佳地为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4

环己烷二甲醇酯、聚氨酯、聚酰胺、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聚己内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佳地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固定器的材质均符合医用级标准。
[0029]本技术中,所述固定层的材质较佳地为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4

环己烷二甲醇酯、聚氨酯、聚酰胺、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聚己内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醋酸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和共聚维酮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佳地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共聚维酮,所述固定层的材质均符合医用级标准。
[0030]本技术中,所述固定层的厚度较佳地为0.01mm

1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口腔给药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核心组件和固定装置,所述核心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磨牙吻合功能区和载药功能区;所述口腔给药器在口腔中固定时,所述载药功能区位于牙齿和脸颊之间的空间内,或者,所述载药功能区位于牙齿和舌头之间的空间内;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包括靠近所述载药功能区的第一段和远离所述载药功能区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为开放端,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分别用于与牙齿的颊侧和舌侧吻合,用于将所述载药功能区固定在牙齿上;所述载药功能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和第二环;所述第一环和所述第二环之间形成的轴向夹持空间用于固定药物;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器或固定层,用于加强所述核心组件在牙齿上的固定作用;当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器时:所述口腔给药器在使用时,所述固定器的舌侧、颊侧和咬合面对应地与牙齿的舌侧、颊侧和咬合面吻合并包覆在牙齿的外周面上;所述固定器同时包覆住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当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层时:所述固定层贴设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中用于与牙齿接触的外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给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与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通过机械组装、机械连接或胶黏剂粘接的方式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给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组装为嵌入,所述固定器上对应所述载药功能区的位置处开设有槽孔,以实现所述固定器与所述核心组件的可拆卸固定;或者,所述机械连接为焊接、铆接或栓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给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靠近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的开放端,所述第二环远离所述磨牙吻合功能区的开放端,所述第一环和所述第二环为实心或镂空的环状结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腔给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的环状结构为闭环或开环;所述环状结构的形状为圆形、椭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茗董良昶刘哲鹏魏晓雄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汉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