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系统及成形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6944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恰当地切断包含从模具端伸出的剩余缘部在内的片材料的成形系统及成形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成形系统,包括:修整刀片7,切断设置于下模60与上模66之间的片材料2;第一下板81,设置于比下模60的侧视时的第一下模端60a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上模66侧延伸;及,第一上板85,以与上模66共同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比上模66的侧视时的第一上模端66a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第一下板81侧延伸。由修整刀片7形成的切断面与作为片材料2中的比下模端60a更靠外侧的部分的第一剩余缘部25交叉,在下模60与上模66合模的状态下,剩余缘部25的至少一部分被夹入第一下板81与第一上板85之间。一下板81与第一上板85之间。一下板81与第一上板85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形系统及成形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形系统及成形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借由将夹持片材料而设置的下模与上模合模,并利用修整刀片将该片材料切断,从而成形产品的成形系统及成形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作为将树脂制的片材料成形以形成汽车的仪表板的表皮的方法,已知一种方法,所述方法是将片材料加热后进一步延伸,一边进行真空成形一边将仪表板的基材粘接于片材料(例如,参照本案申请人的专利文献1)。
[0003]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利用抓持框抓持片材料,并利用加热装置对该片材料进行加热,将该片材料配置于预先设置基材的下模与上模之间,进而将这些下模与上模合模,由此将片材料粘接于基材。
[0004][先前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138340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顺便提及,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成形方法中,借由在一个下模上形成两个相同形状的下模面,从而由一枚片材料制造了两个相同形状的产品。然而,在该专利文献1中,未充分地研究在将下模与上模合模后,切断片材料,将这两个产品切分的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虑产品的制造所需的周期时间的缩短和设备的简化,则优选在将下模与上模合模来成形时,利用设置于相同设备上的修整刀片来切断片材料。
[0009]图17是示意性地绘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成形装置中设置修整刀片104而成的成形装置100的图,所述修整刀片104用于切断下模101与上模102合模后的片材料103。
[0010]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成形装置中,在将下模101与上模102合模前需要利用抓持框抓持片材料103的端部,因此,在片材料103中存在从下模101及上模102的侧视时的模具端105伸出的剩余缘部103a。因此,当使设置于上模101的修整刀片104下降时,如图17中所示,有时剩余缘部103a会退避至下方,从而产生切断不良。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恰当地切断包含从模具端伸出的剩余缘部在内的片材料的成形系统及成形方法。
[0012][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3](1)本专利技术的成形系统(例如,后述的成形系统1)的特征在于,包括:下模(例如,后述的下模60);上模(例如,后述的上模66),设置为相对于该下模进退自如;及,修整刀片(例如,后述的修整刀片7),切断设置于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之间的片材料(例如,后述的片材料2);下板(例如,后述的第一下板81及第二下板91),设置于比前述下模的侧视时的下模端
(例如,后述的第一下模端60a及第二下模端60b)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前述上模侧延伸;及,上板(例如,后述的第一上板85及第二上板95),以与前述上模共同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比前述上模的侧视时的上模端(例如,后述的第一上模端66a)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前述下板侧延伸;并且,由前述修整刀片形成的切断面(例如,后述的切断面71)与作为前述片材料中的比前述下模端更靠外侧的部分的剩余缘部(例如,后述的第一剩余缘部25及第二剩余缘部26)交叉,在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合模的状态下,前述剩余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夹入前述下板与前述上板之间。
[0014](2)此时优选的是,在前述下板及前述上板上分别形成沿着前述切断面的狭缝状的下引导部(例如,后述的第一下引导部83)及上引导部(例如,后述的第一上引导部87),前述修整刀片借由移动前述下引导部及前述上引导部来切断前述剩余缘部。
[0015](3)此时优选的是,前述下模具有设置第一基材(例如,后述的第一基材63)的第一下模面(例如,后述的第一下模面61a)及设置第二基材(例如,后述的第二基材64)的第二下模面(例如,后述的第二下模面62a),前述第一基材及第二基材借由将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合模而分别贴附于前述片材料,前述修整刀片借由在俯视时的前述第一下模面与前述第二下模面之间将前述片材料切断,从而将前述片材料切分为贴附前述第一基材的第一产品部与贴附前述第二基材的第二产品部。
[0016](4)此时优选的是,还具有框体(例如,后述的抓持框30),所述框体在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之间,以俯视时的前述下板及前述上板配置于比前述片材料的端边(例如,后述的端边25a,26a)更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抓持前述端边的至少一部分。
[0017](5)本专利技术的成形方法借由将夹持片材料(例如,后述的片材料2)而设置的下模(例如,后述的下模60)与上模(例如,后述的上模66)合模,并利用修整刀片(例如,后述的修整刀片7)将前述片材料切断,从而成形产品,所述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成形工序(例如,后述的图12的步骤S3的工序),将前述片材料配置于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之间,并将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合模;及,切断工序(例如,后述的图12的步骤S4的工序),在将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合模后,使前述修整刀片移动,由此切断前述片材料;并且,在前述切断工序中,在以由前述修整刀片形成的切断面与作为前述片材料中的比前述下模的侧视时的下模端(例如,后述的第一下模端60a及第二下模端60b)更靠外侧的部分的剩余缘部(例如,后述的第一剩余缘部25及第二剩余缘部26)交叉的方式,并在对前述剩余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将前述片材料切断。
[0018](6)此时优选的是,在前述切断工序中,借由将前述剩余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夹入下板(例如,后述的第一下板81及第二下板91)与上板(例如,后述的第一上板85及第二上板95)之间,来对前述剩余缘部进行定位,所述下板设置于比前述下模端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前述上模侧延伸,所述上板以与前述上模共同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比前述上模的侧视时的上模端(例如,后述的第一上模端66a)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前述下板侧延伸。
[0019](7)此时优选的是,在前述成形工序中,借由在将第一基材(例如,后述的第一基材63)及第二基材(例如,后述的第二基材64)分别设置于前述下模上形成的第一下模面(例如,后述的第一下模面61a)及第二下模面(例如,后述的第二下模面62a)的状态下,将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合模,从而将前述第一基材及前述第二基材贴附于前述片材料,在前述切断工序中,借由在俯视时的前述第一下模面与前述第二下模面之间将前述片材料切断,从
而将前述片材料切分为贴附前述第一基材的第一产品部与贴附前述第二基材的第二产品部。
[0020](8)此时优选的是,在前述成形工序中,在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之间,由框体(例如,后述的抓持框30)以俯视时的前述下板及前述上板配置于比前述片材料的端边更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抓持前述端边,并在该状态下将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合模。
[0021](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2](1)本专利技术的成形系统包括:修整刀片,切断片材料;下板,设置于比下模的侧视时的下模端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上模侧延伸;及,上板,以与上模共同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比上模的侧视时的上模端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下板侧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形系统,包括:下模;上模,设置为相对于该下模进退自如;及,修整刀片,切断设置于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之间的片材料;所述成形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下板,设置于比前述下模的侧视时的下模端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前述上模侧延伸;及,上板,以与前述上模共同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比前述上模的侧视时的上模端更靠外侧的位置,且向前述下板侧延伸;并且,由前述修整刀片形成的切断面与作为前述片材料中的比前述下模端更靠外侧的部分的剩余缘部交叉,在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合模的状态下,前述剩余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夹入前述下板与前述上板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系统,其中,在前述下板及前述上板上分别形成沿着前述切断面的狭缝状的下引导部及上引导部,前述修整刀片借由移动前述下引导部及前述上引导部来切断前述剩余缘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形系统,其中,前述下模具有设置第一基材的第一下模面及设置第二基材的第二下模面,前述第一基材及第二基材借由将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合模而分别贴附于前述片材料,前述修整刀片借由将前述片材料在俯视时的前述第一下模面与前述第二下模面之间切断,从而将前述片材料切分为贴附前述第一基材的第一产品部与贴附前述第二基材的第二产品部。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形系统,其还具有框体,所述框体在前述下模与前述上模之间,以俯视时的前述下板及前述上板配置于比前述片材料的端边更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抓持前述端边的至少一部分。5.一种成形方法,借由将夹持片材料而设置的下模与上模合模,并利用修整刀片将前述片材料切断,从而成形产品,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田裕纪山田隼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