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537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压机,包括气缸、气缸内盖、第一、第二阀组及气缸外盖。气缸的出气端部包括底壁、环状侧壁及分隔结构。分隔结构将环状侧壁分隔出第一腔与第二腔。底壁包括分别连通于第一与第二腔的第一与第二出气口。气缸内盖罩覆于出气端部。第一与第二阀组分别可动地抵靠于底壁以封闭第一与第二出气口或离开底壁以使第一与第二出气口连通于第一与第二腔。气缸外盖罩覆于气缸内盖与出气端部。储压舱形成于气缸外盖与气缸内盖之间,气缸内盖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于储压舱。气缸外盖包括连通于储压舱的歧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压机能够提供稳定且良好效能。能够提供稳定且良好效能。能够提供稳定且良好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压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空压机,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稳定且良好效能的空压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空压机已是相当普遍的产品,而要如何能够使空压机能够提供更稳定且良好的效能是本领域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空压机,其能够提供稳定且良好效能。
[0004]本技术的一种空压机,包括气缸、气缸内盖、第一阀组、第二阀组及气缸外盖。气缸包括壳体,其中壳体包括出气端部,出气端部包括底壁、凸出于底壁的环状侧壁及分隔结构,分隔结构将环状侧壁分隔出第一腔与第二腔,底壁包括连通于第一腔的第一出气口及连通于第二腔的第二出气口。气缸内盖罩覆于出气端部,且包括连通于第一腔的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连通于第二腔的至少一第二通孔。第一阀组设置于气缸内盖且位于第一腔内,第一阀组可动地抵靠于底壁以封闭第一出气口或离开底壁以使第一出气口连通于第一腔。第二阀组设置于气缸内盖且位于第二腔内,第二阀组可动地抵靠于底壁以封闭第二出气口或离开底壁以使第二出气口连通于第二腔。气缸外盖罩覆于气缸内盖与出气端部,且固定于壳体,储压舱形成于气缸外盖与气缸内盖之间,气缸内盖的至少一第一通孔与至少一第二通孔连通于储压舱,且气缸外盖包括连通于储压舱的至少一歧管。
[000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气缸内盖包括盖体、凸出于盖体的第一定位柱及第二定位柱,第一阀组包括第一弹性件及第一阀件,第一阀件包括第一阀片及第一凸柱,第一弹性件套设于第一凸柱与第一定位柱且位于盖体与第一阀片之间,第二阀组包括第二弹性件及第二阀件,第二阀件包括第二阀片及第二凸柱,第二弹性件套设于第二凸柱与第二定位柱且位于盖体与第二阀片之间。
[000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阀片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阀片的尺寸,且第一出气口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出气口的尺寸。
[000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第一阀片与第二阀片抵靠于底壁时,第一凸柱与第一定位柱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凸柱与第二定位柱之间的距离。
[000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弹性件的弹性系数小于或等于第二弹性件的弹性系数。
[000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二通孔的面积总和大于第二出气口的面积。
[00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环状侧壁与分隔结构抵接于气缸内盖。
[00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气缸外盖包括顶部、连接于顶部的上环状部分、远离顶部的下环状部分及连接于上环状部分与下环状部分的转折部,至少一歧管形成于上环状部分或顶部,储压舱形成于顶部、上环状部分与气缸内盖之间,环状侧壁位于下环
状部分内,且气缸内盖抵靠于转折部。
[00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包括第一卡合部,气缸外盖包括对应于第一卡合部的第二卡合部,气缸外盖相对于出气端部旋转或是沿出气端部的轴线压合至出气端部,以使第一卡合部固定于第二卡合部。
[00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空压机还包括多个功能组件,其中至少一歧管包括多个歧管,这些歧管分别连接至这些功能组件,这些功能组件包括输气管、压力表、泄压阀与安全阀中的至少两者。
[0014]基于上述,本技术的空压机在气缸的壳体的出气端部采用分隔结构以将环状侧壁分隔出第一腔与第二腔,可有效降低第一腔与第二腔内的气流互相干扰的机率,以降低位于第一腔与第二腔内的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不预期运动的机率,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进而能够稳定地运动,而提供稳定且良好的效能。此外,储压舱形成于气缸外盖与气缸内盖之间,第一腔与第二腔通过气缸内盖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于储压舱。气缸外盖包括连通于储压舱的至少一歧管。储压舱汇集由第一腔与第二腔排出的高压空气,而提供缓冲振波及稳定气压的功能。因此,排出于歧管的气体能够具有稳定的压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空压机的外观示意图;
[0016]图2是隐藏图1的外壳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2的爆炸示意图;
[0018]图4是图2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19]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6是图5的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被气流推开的示意图;
[0021]图7是图5的第二阀组被气流推开的示意图;
[0022]图8是图3的气缸的出气端部及气缸内盖的示意图;
[0023]图9至图11是图1的气缸外盖固定至气缸的壳体的其中种过程示意图;
[0024]图12至图14是图1的气缸外盖固定至气缸的壳体的另一种过程示意图;
[0025]图15是依照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空压机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A:轴线;
[0028]D1、D2:距离;
[0029]S1、S2、S3、S4:尺寸;
[0030]100、100a:空压机;
[0031]101:外壳;
[0032]102:点烟器接头;
[0033]110:气缸;
[0034]111:活塞;
[0035]112:壳体;
[0036]114:出气端部;
[0037]116:第一卡合部;
[0038]117:第三卡合部;
[0039]120:底壁;
[0040]122:第一出气口;
[0041]124:第二出气口;
[0042]130:环状侧壁;
[0043]132:分隔结构;
[0044]134:第一腔;
[0045]136:第二腔;
[0046]140:气缸内盖;
[0047]141:盖体;
[0048]142:第一通孔;
[0049]143:第二通孔;
[0050]144:第一定位柱;
[0051]145:第二定位柱;
[0052]150:第一阀组;
[0053]152:第一弹性件;
[0054]154:第一阀件;
[0055]156:第一阀片;
[0056]158:第一凸柱;
[0057]160:第二阀组;
[0058]162:第二弹性件;
[0059]164:第二阀件;
[0060]166:第二阀片;
[0061]168:第二凸柱;
[0062]170、170a:气缸外盖;
[0063]1701:顶部;
[0064]1702:上环状部分;
[0065]1703:下环状部分;
[0066]1704:转折部;
[0067]172:第二卡合部;
[0068]173:第四卡合部;
[0069]174、175、176、177:歧管;
[0070]178:弧面;
[0071]180:储压舱;
[0072]182:密封环;
[00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出气端部,所述出气端部包括底壁、凸出于所述底壁的环状侧壁及分隔结构,所述分隔结构将所述环状侧壁分隔出第一腔与第二腔,所述底壁包括连通于所述第一腔的第一出气口及连通于所述第二腔的第二出气口;气缸内盖,罩覆于所述出气端部,且包括连通于所述第一腔的至少一第一通孔及连通于所述第二腔的至少一第二通孔;第一阀组,设置于所述气缸内盖且位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一阀组可动地抵靠于所述底壁以封闭所述第一出气口或离开所述底壁以使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腔;第二阀组,设置于所述气缸内盖且位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第二阀组可动地抵靠于所述底壁以封闭所述第二出气口或离开所述底壁以使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二腔;以及气缸外盖,罩覆于所述气缸内盖与所述出气端部,且固定于所述壳体,储压舱形成于所述气缸外盖与所述气缸内盖之间,所述气缸内盖的所述至少一第一通孔与所述至少一第二通孔连通于所述储压舱,且所述气缸外盖包括连通于所述储压舱的至少一歧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内盖包括盖体、凸出于所述盖体的第一定位柱及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阀组包括第一弹性件及第一阀件,所述第一阀件包括第一阀片及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凸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柱且位于所述盖体与所述第一阀片之间,所述第二阀组包括第二弹性件及第二阀件,所述第二阀件包括第二阀片及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柱且位于所述盖体与所述第二阀片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片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三周承贤
申请(专利权)人:已久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