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3654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涉及渐开线齿轮检测技术领域。该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台,检测台上设置有定位机构,便于待检测齿轮的放置和固定,防止检测过程齿轮出现滑动偏移,影响检测数据的精准性,检测台上侧设置有检测机构,其中在定位机构的作用下,便于调节固定后的齿轮向右移动至检测机构下侧,在检测机构的作用下,对固定后的齿轮实施检测,有效解决了专机检测,成本太高的弊端,同时解决了人工自我定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误差的弊端。存在误差的弊端。存在误差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渐开线齿轮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齿轮是传动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渐开线齿轮因其具有传动精度高、适用范围宽、可以实现平行轴、相交轴、交错轴等空间任意两轴间的传动、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传动效率较高等特点,因此,渐开线齿轮广泛应用于自行车、汽车、飞机、火车、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等领域,为各种机械传动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0003]在齿轮加工过程中,齿轮结构的各类相关数据通常需要严格把控,齿侧啮合间隙是我们需要控制的关键数据,其中主要通过公法线或跨棒距测量来对单个零件的一致性进行控制。
[0004]目前,现有的检测或测量工具通常针对性较强,主要是专机或者靠人工自我定义对齿轮的跨棒距进行检测,但专机成本太高,且需要产品的量支撑,同时人工自我定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误差,影响检测数据的精准性。
[0005]对此,我们设计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台、定位机构以及检测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滑槽,所述滑槽设置在检测台上表面,且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上螺纹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内部转动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为中空结构,所述转动杆周侧表面开设有若干通槽,与转动杆内腔相连通,所述转动杆内部转动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上螺纹设置有活动板,所述通槽内部活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内表面上侧与活动板下表面之间铰接有若干上支撑臂,所述支撑板内表面下侧与通槽内部底面之间铰接有下支撑臂,上支撑臂以及下支撑臂均为通槽相互配合,所述转动杆外表面下侧固定有放置板;通过所述转动杆与放置板便于待检测齿轮的放置,其中在螺杆与活动板的螺纹配合下,便于带动活动板向下移动,结合上支撑臂与下支撑臂两端的铰接作用下,进而挤压支撑板向外张开,直至与齿轮内孔贴合,对齿轮进行固定,保证了检测过程齿轮的稳定性,同时在第一丝杆与滑块的螺纹配合下,便于调节固定后的齿轮向右移动,结合转动杆与支撑架的转动配合,便于调节固定后的齿轮进行转动,进而对齿槽的位置进行调节,方便后续的检测。
[0007]优选地,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为L形结构,且所述固定架固定在检测台后表面,所述固定架内部后侧设置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上螺纹设置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前端固定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部设置有第三丝杆,所述第三丝杆上螺纹设
置有两个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下表面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内部下侧活动设置有检测杆,所述检测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杆上,前后两个所述检测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有检测头,所述检测头靠内侧一端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安装架右侧表面设置有刻度盘,支撑杆上通过连接杆固定有指针,与刻度盘相互配合,所述指针与检测头处于同一轴线上,前侧所述指针后端面安装有第二激光测距仪,与后侧的指针相互配合;上述结构中,通过所述第二丝杆与活动块的螺纹配合,便于调节安装架向下移动,结合第三丝杆与安装块的螺纹配合,便于调节两个安装块的相互靠近,进而带动检测头向齿轮的方向靠近,其中在压力传感器的作用下,便于在调节检测头插入齿槽内部时,与齿槽内壁接触,产生挤压,判断检测头插入到位,结合指针与刻度盘的相互配合,以及第二激光测距仪与后侧指针的相互配合,得到齿轮跨棒距的检测数据,方便工作人员的查看。
[0008]优选地,所述安装架下表面中心处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表面安装有红外发射器,所述转动杆上端安装有红外接收器,与红外发射器相互配合。
[0009]优选地,所述检测台上表面相对固定有两个立板,前后两个所述立板相互靠近的一面均安装有第一激光测距仪,且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与检测头处于同一轴线上。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丝杆左右两侧均固定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贯穿活动块,且所述活动块与固定杆滑动配合。
[0011]优选地,所述检测台右侧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与第一丝杆右端相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内部下侧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与转动杆下端相连接,所述转动杆内部下侧设置有马达,所述马达输出轴与螺杆下端相连接,所述支撑架上表面开设有环形槽,所述放置板下表面固定有若干弧形块,与环形槽滑动配合,所述螺杆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贯穿活动板,且所述活动板与限位杆滑动配合。
[0013]优选地,所述固定架上表面后侧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输出轴与第二丝杆上端相连接,所述安装架内部后侧安装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输出轴与第三丝杆后端相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检测台前表面右侧安装有控制器,所述固定架前表面安装有显示屏。
[0015]优选地,所述滑槽内部前后两表面以及安装架内部两侧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滑块左右两表面以及安装块左右两表面均固定有限位块,与限位槽相互配合。
[0016]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首先将待检测的齿轮套在转动杆上,并放置在放置板上,同时启动马达,带动螺杆进行转动,在螺杆与活动板的螺纹配合下,带动活动板向下移动,在上支撑臂与下支撑臂两端的铰接作用下,挤压支撑板向外张开,直至与齿轮内孔贴合,对齿轮进行固定,转入步骤二;步骤二:启动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丝杆进行转动,在第一丝杆与滑块的螺纹配合下,带动支撑架向右移动,进而带动固定后的齿轮向右移动,直至红外接收器接收到红外发射器发射出的红外线,第一电机停止运行,转入步骤三;步骤三:启动第一激光测距仪以及第二电机,通过前后两个第一激光测距仪检测与齿轮之间的距离,同时在转动杆与支撑架的转动配合,通过第二电机带动转动杆进行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后的齿轮进行转动,在齿轮转动的过程中,通过前后两个第一激光测距仪
检测与齿轮之间的距离变化,直至前后两个第一激光测距仪检测的距离达到最大值,且距离相同时,则判定齿轮前后两侧的齿槽分别与前后两个第一激光测距仪相对齐,即实现调节齿轮的齿槽部与检测头处于同一轴线上,此时第二电机停止运行,转入步骤四;步骤四:启动第三电机,通过第三电机驱动第二丝杆进行转动,在第二丝杆与活动块的螺纹配合下,带动安装架向下移动,在支撑杆的作用下,进而带动了检测杆以及检测头的向下移动,当检测杆下移至与第一激光测距仪处于同一直线上时,会对第一激光测距仪进行遮挡,导致第一激光测距仪的检测数据发生变化,此时检测头下移至与齿槽相对齐的位置,第三电机停止运行,转入步骤五;步骤五:启动第四电机,通过第四电机带动第三丝杆进行转动,在第三丝杆与安装块的螺纹配合下,带动两个安装块相互靠近,结合支撑杆与检测杆,带动检测头向齿槽内部移动,直至压力传感器与齿槽内壁接触,受到挤压信号,第四电机停止运行,转入步骤六;步骤六:在调节前后两个检测头向齿槽内部移动时,带动了指针的移动,配合刻度盘,观看前后两个指针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台(1)、定位机构(2)以及检测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2)包括滑槽(200),所述滑槽(200)设置在检测台(1)上表面,且所述滑槽(200)内部设置有第一丝杆(201),所述第一丝杆(201)上螺纹设置有滑块(202),所述滑块(202)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架(203),所述支撑架(203)内部转动设置有转动杆(204),所述转动杆(204)为中空结构,所述转动杆(204)周侧表面开设有若干通槽,与转动杆(204)内腔相连通,所述转动杆(204)内部转动设置有螺杆(205),所述螺杆(205)上螺纹设置有活动板(206),所述通槽内部活动设置有支撑板(209),所述支撑板(209)内表面上侧与活动板(206)下表面之间铰接有若干上支撑臂(207),所述支撑板(209)内表面下侧与通槽内部底面之间铰接有下支撑臂(208),上支撑臂(207)以及下支撑臂(208)均为通槽相互配合,所述转动杆(204)外表面下侧固定有放置板(218);所述检测机构(3)包括固定架(300),所述固定架(300)为L形结构,且所述固定架(300)固定在检测台(1)后表面,所述固定架(300)内部后侧设置有第二丝杆(301),所述第二丝杆(301)上螺纹设置有活动块(302),所述活动块(302)前端固定有安装架(303),所述安装架(303)内部设置有第三丝杆(304),所述第三丝杆(304)上螺纹设置有两个安装块(305),所述安装块(305)下表面固定有支撑杆(306),所述支撑杆(306)内部下侧活动设置有检测杆(307),所述检测杆(307)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杆(306)上,前后两个所述检测杆(307)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有检测头(308),所述检测头(308)靠内侧一端安装有压力传感器(309),所述安装架(303)右侧表面设置有刻度盘(310),支撑杆(306)上通过连接杆固定有指针(311),与刻度盘(310)相互配合,所述指针(311)与检测头(308)处于同一轴线上,前侧所述指针(311)后端面安装有第二激光测距仪(315),与后侧的指针(311)相互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303)下表面中心处固定有固定板(210),所述固定板(210)下表面安装有红外发射器(211),所述转动杆(204)上端安装有红外接收器(212),与红外发射器(211)相互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台(1)上表面相对固定有两个立板(213),前后两个所述立板(213)相互靠近的一面均安装有第一激光测距仪(214),且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214)与检测头(308)处于同一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丝杆(301)左右两侧均固定有固定杆(312),所述固定杆(312)贯穿活动块(302),且所述活动块(302)与固定杆(312)滑动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台(1)右侧设置有第一电机(215),所述第一电机(215)输出轴与第一丝杆(201)右端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齿轮跨棒距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03)内部下侧安装有第二电机(217),所述第二电机(217)输出轴与转动杆(204)下端相连接,所述转动杆(204)内部下侧设置有马达(216),所述马达(216)输出轴与螺杆(205)下端相连接,所述支撑架(203)上表面开设有环形槽,所述放置板(218)下表面固定有若干弧形块,与环形槽滑动配合,所述螺杆(205)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贯穿活动板(206),且所述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松曹孟显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丹齿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