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546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涉及电源技术领域,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包括输出电路处理电路、反馈电路、第二滤波整流电路、电源芯片U1和驱动控制电路;所述输出电路处理电路包括供电端、EMC滤波电路、第一滤波整流电路、吸收电路和变压器T1;所述供电端与所述EMC滤波电路电连接;所述EMC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整流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整流电路与所述吸收电路电连接;所述吸收电路与所述变压器T1和电源芯片U1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与所述反馈电路连接;所述反馈电路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不改变电路模式的情况下,既实现了电源的功率扩展,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
,更具体的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反激式开关电源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输入电压范围宽,电路设计简单等优点,在小功率开关电源产品设计时为广大电源工程师设计首选。若电源的功率大于100W后,由于电路本身的缺点,工程师则会选用其它拓扑结构的电路,如半桥电路,全桥电路。这样就给产品本身在重量,体积,成本,多方面带来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解决了当前反激式开关电源不适用100W以上电源设计的问题,在不改变电路模式的情况下,既实现了电源的功率扩展,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输出电路处理电路、反馈电路、第二滤波整流电路、电源芯片U1和驱动控制电路;
[0005]所述输出电路处理电路包括供电端、EMC滤波电路、第一滤波整流电路、吸收电路和变压器T1;
[0006]所述供电端与所述EMC滤波电路电连接;所述EMC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整流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整流电路与所述吸收电路电连接;所述吸收电路与所述变压器T1和电源芯片U1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与所述反馈电路连接;所述反馈电路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驱动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电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1与所述第二滤波整流电路电连接;
[0007]所述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TR1、电容C3、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6、MOS管Q1、MOS管Q2、电阻R5、电阻R7、电阻R16和电阻R17;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OUT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以及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OTP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阻TR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VCC端连接,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以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以及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CS端以及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MOS管Q2的漏极连接,源极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R14的另一端与所述MOS管Q2的栅极以及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TR1的另一端、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阻R5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7的另一端均接地。
[0008]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反馈电路包括二极管D4、电解电容EC3、电阻R8、光电耦合器
U2、调压IC U3、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解电容EC4、电容C4、电感L1;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变压器T1 N2绕组的一端连接,负极与所述电解电容EC3的正极、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以及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解电容EC3的负极与所述变压器T1 N2绕组的另一端、调压IC U3的输入端、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以及电解电容EC4的负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调压IC U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之间;所述电阻R9并接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输入端两端;所述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调压IC U3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调压IC U3的调节端以及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以及电解电容EC4的正极连接。
[0009]在上述结构中,所述EMC滤波电路包括保险丝F1、压敏电阻RV1、热敏电阻NTC1、电容CX1以及互感器LF1;所述保险丝F1的一端与电网火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敏电阻RV1的一端以及热敏电阻NTC1的一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X1的一端以及所述互感器LF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压敏电阻RV1的另一端与电网零线以及所述电容CX1的另一端以及所述互感器LF1的第二引脚连接。
[0010]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滤波整流电路包括整流桥BD1和电解电容EC1;所述整流桥BD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接于所述互感器LF1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第三端与所述电解电容EC1的正极、电阻R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以及变压器T1 N1绕组的一端连接,第四端与所述电解电容EC1的负极均接地。
[0011]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吸收电路包括二极管D1、电阻R1和电容C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变压器T1 N1绕组的一端连接,负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以及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 N1绕组的另一端连接。
[0012]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2;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整流桥BD1的第三端以及所述电源芯片U1的HV端之间。
[0013]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二滤波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T1 N3绕组、二极管D2、电解电容EC2以及电容C2;所述变压器T1 N3绕组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以及电解电容EC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电解电容EC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COMP端连接,且并接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输出端两端。
[0014]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电源芯片U1的型号为LD7575。
[0015]在上述结构中,所述U3的型号为TL431。
[0016]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型号为PC817。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针对当前反激式开关电源不适用100W以上的电源设计,在不改变电路模式的情况下,既实现了电源的功率扩展,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的电路连接框架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1]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电路处理电路、反馈电路、第二滤波整流电路、电源芯片U1和驱动控制电路;所述输出电路处理电路包括供电端、EMC滤波电路、第一滤波整流电路、吸收电路和变压器T1;所述供电端与所述EMC滤波电路电连接;所述EMC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整流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整流电路与所述吸收电路电连接;所述吸收电路与所述变压器T1和电源芯片U1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与所述反馈电路连接;所述反馈电路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驱动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电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1与所述第二滤波整流电路电连接;所述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TR1、电容C3、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6、MOS管Q1、MOS管Q2、电阻R5、电阻R7、电阻R16和电阻R17;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OUT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以及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OTP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阻TR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VCC端连接,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以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以及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U1的CS端以及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MOS管Q2的漏极连接,源极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R14的另一端与所述MOS管Q2的栅极以及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TR1的另一端、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阻R5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7的另一端均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电路包括二极管D4、电解电容EC3、电阻R8、光电耦合器U2、调压IC U3、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解电容EC4、电容C4、电感L1;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变压器T1 N2绕组的一端连接,负极与所述电解电容EC3的正极、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以及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解电容EC3的负极与所述变压器T1 N2绕组的另一端、调压IC U3的输入端、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以及电解电容EC4的负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调压IC U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之间;所述电阻R9并接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输入端两端;所述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国辉刘明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日辉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