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409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前盖结构,包括封盖在汽车前车厢舱体上的下壳体、扣合在下壳体顶壁上的上壳体,上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其中间部分为上壳体弱化区,上壳体弱化区与下壳体之间具有缓冲间隔,上壳体弱化区与上壳体的外周边缘之间具有上壳体加固区,上壳体加固区上密集设有上壳体加强筋,上壳体加固区与下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若干预紧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螺栓,各螺栓沿上壳体和下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在将前盖轻量化的前提下,保证汽车前盖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上壳体弱化区,降低汽车碰撞时对行人头部的伤害值。撞时对行人头部的伤害值。撞时对行人头部的伤害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盖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前盖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普通汽车前盖一般采用镀锌钢板通过冲压成型,然后内外板通过包边、焊接工艺结合再一起。这种结构重量较重,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对于行人保护非常不利。公开号为CN107499386A的专利文件一种汽车塑料前机盖结构,公开了包括前机盖外板和前机盖内板,前机盖内板为W型弯折结构,前机盖外板与前机盖内板局部贴合并形成多个空腔;位于前机盖外板与前机盖内板的前端形成主空腔,主空腔的中部设置有机盖中加强梁,在主空腔的左侧设置有沿着左侧边缘延伸的机盖左加强梁,在主空腔的右侧设置有沿着右侧边缘延伸的机盖右加强梁。其塑料前机盖具有塑料本身的弹性,遭受到轻微碰撞后,可自行复原;但是其强度较差,且并不能有效满足对行人防护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盖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将前盖轻量化的前提下,保证汽车前盖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上壳体弱化区,降低汽车碰撞时对行人头部的伤害值。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盖结构,包括封盖在汽车前车厢舱体上的下壳体、扣合在所述下壳体顶壁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其中间部分为上壳体弱化区,所述上壳体弱化区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具有缓冲间隔,所述上壳体弱化区与所述上壳体的外周边缘之间具有上壳体加固区,所述上壳体加固区上密集设有上壳体加强筋,所述上壳体加固区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若干预紧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螺栓,各所述螺栓沿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
[0005]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各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上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且沿所述上壳体径向延伸,各所述第一加强筋均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各所述第二加强筋呈环形结构,并环绕在所述上壳体弱化区的外周侧,且沿所述上壳体径向等间隔分布。
[0006]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中间部分为下壳体弱化区,所述下壳体弱化区与所述下壳体的外周边缘之间具有下壳体加固区,所述下壳体加固区上开设有与所述螺栓对应连接的螺孔,所述下壳体加固区上密集设有下壳体加强筋。
[0007]优选的,所述下壳体加强筋包括第三加强筋,各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下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且沿所述下壳体径向延伸,各所述第三加强筋均连接有若干第四加强筋,各所述第四加强筋呈环形结构,并环绕在所述上壳体弱化区的外周侧,且沿所述下壳体径向等间隔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下壳体为塑料结构,且所述下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若干注塑件
拼接而成。
[0009]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加强筋和所述下壳体加强筋位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的位置处。
[0010]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弱化区和所述下壳体弱化区正对设置且相间隔。
[0011]优选的,所述下壳体远离所述上壳体的表面上开设有密封条安装槽,所述密封条安装槽环绕在所述下壳体的前侧及沿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并位于所述下壳体加固区及所述下壳体外周边缘之间的位置处。
[0012]优选的,所述下壳体远离所述上壳体的表面上设有锁扣安装座,所述锁扣安装座位于所述下壳体靠近前侧边缘位置处,且所述锁扣安装座上设有与汽车前车厢舱体可拆卸连接的锁扣。
[0013]优选的,所述下壳体远离所述上壳体的表面上成对设有铰链安装座,各所述铰链安装座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壳体沿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并靠近车辆驾乘舱,所述铰链安装座上均设有与汽车前车厢舱体转动连接的铰链。
[0014]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5]第一,通过将汽车前盖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能够方便上壳体注塑成型后与下壳体整体连接,以附着在汽车前车厢舱体的上方,通过在上壳体加固区设置上壳体加强筋,以保证上壳体的外周边缘的结构强度,避免上壳体发生轻微碰撞时,整体发生严重的变形,而且上壳体弱化区位于上壳体中间部分,且上壳体弱化区与下壳体之间具有缓冲间隔,上壳体为塑料结构易变形,上壳体在受到上方的冲撞后,能够朝下壳体的方向变形,形成对冲撞物体的缓冲作用,那么在汽车前盖轻微碰撞到行人时,由于惯性作用,行人的速度小于车辆,那么行人的头部则顺势倒在上壳体上,上壳体的弱化区充分对行人头部的动能缓冲,有效降低汽车碰撞时对行人头部的伤害值。
[0016]第二,上壳体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各第一加强筋沿上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且沿上壳体径向延伸,各第一加强筋均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各第二加强筋呈环形结构,并环绕在上壳体弱化区的外周侧,且沿上壳体径向等间隔分布,以使得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连接形成网状结构,以充分提高上壳体加固区的结构强度,避免因上壳体为塑料结构,其在受到冲击时易变形,充分保证上壳体的结构强度。
[0017]第三,下壳体的中间部分为下壳体弱化区,下壳体弱化区与下壳体的外周边缘之间具有下壳体加固区,下壳体加固区上开设有与螺栓对应连接的螺孔,下壳体加固区上密集设有下壳体加强筋,通过设置下壳体弱化区,以在上壳体弱化区充分变形程度达到缓冲间隔的宽度时,进而通过下壳体弱化区的易变形特性做进一步的缓冲弱化。
[0018]第四,下壳体加强筋包括第三加强筋,各第三加强筋沿下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且沿下壳体径向延伸,各第三加强筋均连接有若干第四加强筋,各第四加强筋呈环形结构,并环绕在上壳体弱化区的外周侧,且沿下壳体径向等间隔分布,避免下壳体在受到冲击时易变形,充分保证下壳体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
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下壳体的俯视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下壳体的仰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上壳体的仰视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0025]其中,1

下壳体、2

下壳体加固区、3

下壳体弱化区、4

第二加强筋、5

第一加强筋、6

螺栓、7

锁扣安装座、8

密封条安装槽、9

铰链安装座、10

上壳体、11

上壳体加固区、12

上壳体弱化区、13

第三加强筋、14

第四加强筋、15

锁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封盖在汽车前车厢舱体上的下壳体、扣合在所述下壳体顶壁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其中间部分为上壳体弱化区,所述上壳体弱化区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具有缓冲间隔,所述上壳体弱化区与所述上壳体的外周边缘之间具有上壳体加固区,所述上壳体加固区上密集设有上壳体加强筋,所述上壳体加固区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若干预紧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螺栓,各所述螺栓沿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各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上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且沿所述上壳体径向延伸,各所述第一加强筋均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各所述第二加强筋呈环形结构,并环绕在所述上壳体弱化区的外周侧,且沿所述上壳体径向等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中间部分为下壳体弱化区,所述下壳体弱化区与所述下壳体的外周边缘之间具有下壳体加固区,所述下壳体加固区上开设有与所述螺栓对应连接的螺孔,所述下壳体加固区上密集设有下壳体加强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加强筋包括第三加强筋,各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下壳体周向等间隔分布,且沿所述下壳体径向延伸,各所述第三加强筋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龙八窦建同巫振寰李梦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