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门槛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9692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门槛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辆门槛包括: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第一吸能结构内具有第一吸能腔;第二吸能结构与第一吸能结构相连,第二吸能结构具有第二吸能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第二吸能腔位于第一吸能腔朝向车辆内的一侧;其中,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均具有在水平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水平结构件,水平结构件的一端与第一侧壁相连,水平结构件的另一端朝向第二侧壁延伸,且水平结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侧壁间隔开以形成结构缺口。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门槛,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至少一个内设置水平结构件,提高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门槛和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门槛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高,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之大幅度增加,汽车安全随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中保研针对汽车安全和维修成本颁布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规程》,规程中对碰撞安全、低成本维修做了高标准要求,同时纵观海外市场碰撞安全法规,汽车安全如今成为一个必须综合考量的问题,是工程研发人员专注的核心领域之一。
[0003]车身下门槛是碰撞必经传力环节,具备吸收碰撞能量、抵抗侵入量及传递碰撞力等重要作用,是车身安全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车身门槛传力结构采用门槛腔体与地板横梁腔体对接形式,其中侧围外板、B柱加强板、B柱内板下段和地板门槛梁组成门槛腔体,地板横梁与地板面板组成地板横梁腔体,门槛腔体与地板横梁腔体Y向对接形成下门槛叠加腔体,侧面碰撞时,碰撞力由门槛腔体传递至中横梁腔体,通过中横梁腔体传递至车身另一侧,整体承力结构弱,传力过程无吸能结构,驾驶员和车内成员伤害系数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在于提出一种车辆门槛,所述车辆门槛通过设置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对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进行吸能,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水平结构件,进一步提高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辆门槛的车辆。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门槛,包括:第一吸能结构,所述第一吸能结构内具有第一吸能腔;第二吸能结构,所述第二吸能结构与所述第一吸能结构相连,所述第二吸能结构具有第二吸能腔,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吸能腔位于所述第一吸能腔朝向所述车辆内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均具有在水平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水平结构件,所述水平结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所述水平结构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且所述水平结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开以形成结构缺口。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门槛,通过设置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对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进行吸能,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水平结构件,进一步提高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吸能腔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吸能腔内设有所述水平结构件。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能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吸能腔在上下方向上依次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吸能腔内设有所述水平结构件。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门槛具有吸能区域,所述吸能区域形成为由所述车辆门槛的上侧表面向下凹陷和/或由所述车辆门槛的下侧表面向上凹陷的凹槽,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吸能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之间。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结构包括: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沿竖向延伸;B柱内板,所述B柱内板沿竖向延伸且位于所述B柱加强板朝向所述第二吸能结构的一侧,所述B柱加强板的下端沿与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沿相连,所述B柱内板与B柱加强板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吸能腔包括所述第一空腔;侧围门槛梁,所述侧围门槛梁沿竖向延伸且位于所述B柱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之间,所述侧围门槛梁的至少部分形成为所述水平结构件,所述侧围门槛梁的下端与所述B柱加强板相连且上端向上朝向所述B柱内板倾斜延伸,所述侧围门槛梁的上端与所述B柱内板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一结构缺口。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结构还包括: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设于所述B柱加强板的远离所述B柱内板的一侧,所述侧围外板的下端与所述B柱加强板相连并配合限定出第二空腔;和/或地板门槛梁,所述地板门槛梁设于所述B柱内板的背离所述B柱加强板的一侧,所述地板门槛梁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B柱内板相连且中部朝向所述第二吸能结构凹陷,所述地板门槛梁与所述B柱内板配合限定出第三空腔。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门槛梁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位于所述第二子腔的上方,所述第二子腔的上端沿与所述第三空腔的上端沿在水平方向上大体平齐。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能结构包括:前地板,所述前地板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前地板的前端与所述地板门槛梁相连;前地板上横梁,所述前地板上横梁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且位于所述前地板的上侧;座椅外侧安装板,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设于所述前地板上横梁的上侧,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地板门槛梁相连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前地板上横梁,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所述前地板上横梁、所述前地板与所述地板门槛梁配合限定出第四空腔,所述第二吸能腔包括所述第四空腔。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地板上横梁的一端伸入所述第四空腔内形成为所述水平结构件,所述前地板上横梁的所述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地板门槛梁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二结构缺口。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向上凸起,所述B柱内板、所述地板门槛梁与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配合配合限定出位于所述第三空腔上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四空腔之间的第一吸能区域。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能结构还包括:前地板纵梁,所述前地板纵梁设在所述前地板的下侧,所述前地板纵梁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地板相连且中部向下凹陷,所述前地板纵梁与所述前地板配合限定出第五空腔。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地板纵梁的朝向所述地板门槛梁的一端与所述地板门槛梁间隔开,所述地板门槛梁、所述前地板和所述前地板纵梁配合限定出位于所述第四空腔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五空腔之间的第二吸能区域。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门槛。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车辆门槛,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0021]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框架的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门槛位置的放大图;
[0025]图3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门槛位置的截面图;
[0026]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门槛,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能结构,所述第一吸能结构内具有第一吸能腔;第二吸能结构,所述第二吸能结构与所述第一吸能结构相连,所述第二吸能结构具有第二吸能腔,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吸能腔位于所述第一吸能腔朝向所述车辆内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均具有在水平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水平结构件,所述水平结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所述水平结构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且所述水平结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开以形成结构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门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吸能腔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吸能腔内设有所述水平结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门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吸能腔在上下方向上依次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吸能腔内设有所述水平结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门槛,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门槛具有吸能区域,所述吸能区域形成为由所述车辆门槛的上侧表面向下凹陷和/或由所述车辆门槛的下侧表面向上凹陷的凹槽,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吸能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结构包括: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沿竖向延伸;B柱内板,所述B柱内板沿竖向延伸且位于所述B柱加强板朝向所述第二吸能结构的一侧,所述B柱加强板的下端沿与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沿相连,所述B柱内板与B柱加强板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吸能腔包括所述第一空腔;侧围门槛梁,所述侧围门槛梁沿竖向延伸且位于所述B柱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之间,所述侧围门槛梁的至少部分形成为所述水平结构件,所述侧围门槛梁的下端与所述B柱加强板相连且上端向上朝向所述B柱内板倾斜延伸,所述侧围门槛梁的上端与所述B柱内板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一结构缺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门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结构还包括: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设于所述B柱加强板的远离所述B柱内板的一侧,所述侧围外板的下端与所述B柱加强板相连并配合限定出第二空腔;和/或地板门槛梁,所述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瑞祥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