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发电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714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7
本申请涉及一种减震发电装置及车辆。减震发电装置包括减震缸、活塞杆、第一套筒以及第二套筒,减震缸设有液压腔,液压腔用于储存液压油。活塞杆可活动地穿设在液压腔。第一套筒套设于减震缸,第一套筒内设有间隔地置有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并且第一磁体的磁极与第二磁体的磁极相对设置。第二套筒与活塞杆连接并能与活塞杆同步运动,第二套筒穿设于第一套筒中,并且位于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第二套筒上绕设有线圈。上述减震发电装置将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了对震动能量的回收与利用,并且减震发电装置无需复杂的传动机构,大幅精简了装置的整体结构,有利于后期使用和维修,并且提高了减震发电装置安全性与稳定性。并且提高了减震发电装置安全性与稳定性。并且提高了减震发电装置安全性与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发电装置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减震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震发电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汽车在行驶经过不平整路面时,车轮与地面接触就会带动车身产生震动。为了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并提高驾乘者的舒适性,一般需要在车轮与车身之间设置减震器来吸收震动能量。一般的汽车减震器是先将地面冲击产生的震动能量转化为减震器往复运动的机械能量,然后再利用液压油的阻尼作用以及弹簧的弹力作用将汽车减震器往复运动的机械转化成无用的内能,这无疑是对能源和材料的一种浪费。
[000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节能与能量回收得到了汽车厂商的普遍重视,为将减震器的震动能量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减震器的动能与电能的转换,在相关技术方案中,通常使用齿轮齿条等传动机构将震动器的机械动能传递至远端的发电机转子,从而带动远端发电机转子旋转以生产电能,这种方案虽然理论可行但弊端明显,一方面传动机构结构复杂、易损坏且会占用车辆内紧凑的空间,甚至需要牺牲减震器的减震性能来获得电能,另一方面当轮胎急速行驶过坑时,会产生巨大的瞬时冲击能量,而齿轮齿条等传动机构属于线性传动机构,无法吸收全部能量,最终可能会瞬间撞毁整套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更安全、可靠地对减震器的震动能量进行回收再利用问题,提供一种减震发电装置及车辆。
[0005]一种减震发电装置,包括:
[0006]减震缸,所述减震缸设有液压腔;
[0007]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液压腔;
[0008]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减震缸,所述第一套筒内沿径向间隔地设置有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并且所述第一磁体的磁极与所述第二磁体的磁极相对设置;以及,
[0009]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活塞杆连接并能与所述活塞杆同步运动,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筒中,所述第二套筒上绕设有线圈,并且所述线圈位于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之间。
[0010]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包括内筒以及外筒,所述内筒套设于所述减震缸上,所述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外,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内筒,所述第二磁体设置于所述外筒,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间隔地套设在所述减震缸外,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减震缸的外壁,所述第二磁体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壁,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所述筒体与所述减震缸之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间隔地套设在所述减震
缸外,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沿径向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所述筒体与所述减震缸之间。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均为中空筒状结构,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同心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均为片状结构,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磁体沿所述第一套筒的周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磁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磁体沿所述第二套筒的周向间隔设置。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
[0018]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减震发电装置。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车架、摆臂以及车轮,所述车轮与所述摆臂连接,所述摆臂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所述减震缸与所述活塞杆的其中之一与所述车架连接,其中之另一与所述减震缸连接,所述车架与所述摆臂之间还设有减震弹簧。
[0020]上述减震发电装置,当车辆行驶在不平整路面而发生震动时,车架与摆臂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带动减震缸与活塞杆发生相对移动,活塞杆压缩液压腔内的液压油,同时减震弹簧也会发生伸缩运动,从而利用液压油的阻尼作用以及弹簧的弹力作用能吸收部分震动能量,从而起到减震效果。于此同时,由于第一套筒套设在减震缸外,使得第一套筒相对减震缸固定,而第二套筒与活塞杆连接,使得第二套筒能跟随活塞杆同步移动,如此第二套筒相能对第一套筒移动,使得第二套筒上的线圈在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从而将线圈运动的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了对震动能量的回收与利用。并且相比于传统的利用传动机构驱动发电机转子的方式,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震发电装置无需复杂的传动机构或间接能量转换机构,大幅精简了装置的整体结构,有利于后期使用和维修的经济性、便利性,并且能减少车身受到极速冲击时可能导致复杂的传动机构或间接能量转换机构被撞毁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减震发电装置安全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0024]图1为一实施例减震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所示减震发电装置的结构透视图。
[0026]图3为图1中所示减震发电装置的剖视简图。
[0027]图4为一实施例的减震缸与活塞杆的配合示意图。
[0028]图5为一实施例的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的配合示意图。
[0029]图6为一实施例的第一套筒的剖视图。
[0030]图7为一实施例的第二套筒的剖示图。
[0031]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减震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又一实施例的减震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0、减震缸;11、液压腔;12、第二安装座;20、活塞杆;21、第一安装座;30、第一套筒;31、内筒;32、外筒;40、第二套筒;41、线圈;42、避让孔;51、第一磁体;52、第二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6]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缸,所述减震缸设有液压腔;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液压腔;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减震缸,所述第一套筒内沿径向间隔地设置有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并且所述第一磁体的磁极与所述第二磁体的磁极相对设置;以及,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活塞杆连接并能与所述活塞杆同步运动,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筒中,所述第二套筒上绕设有线圈,并且所述线圈位于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包括内筒以及外筒,所述内筒套设于所述减震缸上,所述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外,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内筒,所述第二磁体设置于所述外筒,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间隔地套设在所述减震缸外,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减震缸的外壁,所述第二磁体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壁,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所述筒体与所述减震缸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间隔地套设在所述减震缸外,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沿径向相对地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张琪涂小春张家宬
申请(专利权)人: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