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全开口印刷钢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5344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全开口印刷钢版,包括印刷钢版,在印刷钢版上设置有开口印刷线槽;所述印刷钢版上固定布置有线槽张拉丝,该线槽张拉丝沿宽度方向跨越开口印刷线槽;线槽张拉丝的线槽投影面积S1与开口印刷线槽的线槽开口面积S2之比为投影开口率K,K小于或等于30%。开口印刷线槽从刮印面包覆层穿过印刷钢版而贯通至贴印面包覆层。印刷钢版上固定布置有若干根线槽张拉丝,该线槽张拉丝相互平行布置。线槽张拉丝通过张拉丝粘接胶粘接于印刷钢版的刮印面上,该线槽张拉丝包埋于刮印面包覆层中。该印刷钢版构成了渐近于100%开口率的钢质印版,能有效地提高印刷银浆通过性能、印刷栅线精准度,特别适用于太阳能电池片的精密印刷。刷。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近全开口印刷钢版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光伏池片栅线印刷版,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张拉丝结构和高印刷线槽开口率的印刷钢版。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光伏电池片太阳能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电池片细栅线宽变得越来越细,细栅高度比同步提升,因而对电池片印刷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丝网印刷网版的结构型式和制造工艺上已渐近极致,很难再突破。在印刷栅线越来越细的情况下,传统的丝网印刷版很容易在经纬线交错的网结处形成银浆阻塞,从而导致虚印和印刷栅线断线;为此人们研制出如附图1所示的无网结印刷网版,印刷图案位于丝网版两相邻经线或纬线之间,或者采用抽丝技术将印刷图案长向对应的丝线抽去,印刷图案中只存在沿印刷线槽宽向布置的丝线(如附图2所示),使栅线印刷开口区域避开纵向的钢丝网结干扰,其网版开口率得到较大提高。虽然这种无网结的印刷网版能够将图形开口设置于两条平行经线或纬线之间,其透墨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在印刷图形开口处,仍然存在大量的横向布置的经线或纬线,而这些与开口图案垂直的网线仍然会对印刷银浆形成阻挡,使得印刷电极不能完全复制印刷线槽形状,其印刷出来的栅线仍会形成如附图3所示的高低起伏,栅线截面的线宽线高不能精准一致,增大了太阳能电池片的遮挡损失和欧姆损失,造成太阳能转换效率降低,并且印刷电极栅线越细这种不利影响越加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印刷银浆通过性能、印刷栅线精准的近全开口印刷钢版。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近全开口印刷钢版,包括印版框,所述印版框上张拉有印刷钢版,在印刷钢版上设置有开口印刷线槽;所述印刷钢版上固定布置有线槽张拉丝,该线槽张拉丝沿宽度方向跨越开口印刷线槽;线槽张拉丝的线槽投影面积S1与开口印刷线槽的线槽开口面积S2之比为投影开口率K,K小于或等于30%。
[0005]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开口印刷线槽设置于印刷钢版上,因此开口印刷图案不存在传统的丝网经纬线交错所形成的网结,避免了网结对印刷银浆的阻塞,透过印刷图案的浆料阻力更低,从而提高了印刷网版上印刷银浆的通过性能和通过率;印刷钢版上不存在网结缺陷,更能够适应电池栅线的精细化的精准印刷,可获得更为优异的栅线线型和宽高比。又由于在印刷钢版上固定布置有线槽张拉丝,并且线槽张拉丝沿宽度方向跨越开口印刷线槽,线槽张拉丝所提供的拉力能够有效地避免钢版因张拉力所引起的撕裂和变形,从而避免印刷线槽形状的变形而造成的印刷栅线失真;尤其是线槽张拉丝粘接在印刷钢版的刮印面上,使得线槽张拉丝与印刷钢版的贴印面之间形成间隔距离,该间隔距离构成了银浆穿越流动的通道,降低了线槽张拉丝对印刷银浆通过和穿越印刷图案的干扰和制约。又由于将线槽张拉丝在印刷钢版贴印面上的投影面积控制于一定的比值范围内,这样一方面最大
限度地降低线槽张拉丝对银浆通过穿透的影响,形成近似100%线槽开口的印刷线槽结构,另一方面又保证印刷钢版能承受足够的张拉力,既稳定印刷线槽形状的稳定,又保证印刷钢版具有足够的印刷弹力。
[0006]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投影开口率K=10%—30%。具有稳定的线槽槽形和极好的透墨性。
[0007]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印刷钢版的贴印面(T)上包覆有贴印面包覆层,印刷钢版的刮印面(G)上包覆有刮印面包覆层,开口印刷线槽从刮印面包覆层穿过印刷钢版而贯通至贴印面包覆层。能有效保证印刷精密度和印版的耐用度。
[0008]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印刷钢版上固定布置有若干根线槽张拉丝,该线槽张拉丝相互平行布置。所述线槽张拉丝通过张拉丝粘接胶粘接于印刷钢版的刮印面(G)上,该线槽张拉丝包埋于刮印面包覆层中。为印刷钢版提供稳定的张拉力。
[0009]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印刷钢版通过张拉丝网张拉于印版框上。所述张拉丝网为聚酯丝网。通过张拉丝网对印刷钢版提供稳定张力和印刷回弹力。
[0010]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印刷钢版为金属薄板,该金属薄版的厚度为0.01mm—0.03mm。所述开口印刷线槽的槽宽b=0.01 mm—0.015mm;所述线槽张拉丝的丝径d=0.006 mm—0.012mm。保证印刷银浆的线槽通过率和更优的栅线宽高比。
附图说明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近全开口印刷钢版作进一步说明。
[0012]图1是现有无网结印刷网版的俯视图;
[0013]图2是图1的印刷图案区印刷线槽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图1印刷网版的印刷栅线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近全开口印刷钢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图4的A—A剖面视图;
[0017]图6是图4的B—B剖面视图;
[0018]图7是图4的C—C剖面视图;
[0019]图8是图4中印刷钢版开口印刷线槽的放大图;
[0020]图中,1—印版框,2—张拉丝网,3—印刷钢版,4—开口印刷线槽,5—线槽张拉丝,6—贴印面包覆层,7—刮印面包覆层,8—张拉丝粘接胶;G—刮印面,T—贴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图2示出了现有无网结印刷网版的结构,在铝质网框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不锈钢质金属丝网A,该金属丝网A通过其周边相粘接的聚酯网绷拉于网框的底侧面上。金属丝网A由金属经线C和金属纬线D相互垂直交错编织而成,在金属丝网A的贴印侧T包覆有感光乳胶层E。在印刷线槽B相对应的位置,抽去沿印刷线槽B长向布置的经线或纬线,使得图案开口区域避开了纵向布置的丝线,因而在开口图案的印刷线槽B中不存在丝线网结,而仅存在横向的丝线。但由于在开口图案的印刷线槽B中仍留横向丝线,而这些横向丝线仍会对印刷银浆的渗透形成阻挡。如图3所示,用现有的无网结网版印刷在电池硅片H的导电栅线F存在高度差,而这种高度差不仅带来银浆的浪费,而且影响电池片的导电性能;这种存在横向
丝线的印刷网版还制约着的印刷栅线向细微化方向发展。
[0022]如图4、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的近全开口印刷钢版,印版框1为铝合金制成的矩形框,在印版框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绷拉印刷钢版3和张拉丝网2的窗口,印刷钢版3通过张拉丝网2绷拉于印版框1的底侧面上,印刷钢版3的外周边与张拉丝网2的窗口内边通过粘接胶相互胶接。印刷钢版3为不锈钢薄板,该不锈钢薄板的板厚为0.02mm,优选地不锈钢薄板的厚度控制于0.01mm—0.03mm之间;印刷钢版3除采用不锈钢薄板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金属薄板。张拉丝网2为呈回字形的聚酯丝网。在印刷钢版3贴印侧的版面上包覆有贴印面包覆层6,在印刷钢版3刮印侧的版面上包覆有刮印面包覆层7。本实施例中,贴印面包覆层6和刮印面包覆层7均为感光乳胶层,感光乳胶层由感光乳胶经涂覆、感光而形成;贴印面包覆层6和刮印面包覆层7也可以是高分子贴膜层,该高分子贴膜层由PET、PE、PI、PU、PVC或PS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全开口印刷钢版,包括印版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版框(1)上张拉有印刷钢版(3),在印刷钢版(3)上设置有开口印刷线槽(4);所述印刷钢版(3)上固定布置有线槽张拉丝(5),该线槽张拉丝(5)沿宽度方向跨越开口印刷线槽(4);线槽张拉丝(5)的线槽投影面积S1与开口印刷线槽(4)的线槽开口面积S2之比为投影开口率K,K小于或等于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全开口印刷钢版,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开口率K=10%—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全开口印刷钢版,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钢版(3)的贴印面(T)上包覆有贴印面包覆层(6),印刷钢版(3)的刮印面(G)上包覆有刮印面包覆层(7),开口印刷线槽(4)从刮印面包覆层(7)穿过印刷钢版(3)而贯通至贴印面包覆层(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全开口印刷钢版,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钢版(3)上固定布置有若干根线槽张拉丝(5),该线槽张拉丝(5)相互平行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洋陈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盛矽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