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61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包括底座和移动杆,底座上设有螺杆,移动杆通过螺杆与底座连接,螺杆上套设有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位于移动杆与底座之间;底座上设有第一辊轮组,移动杆上设有第二辊轮组,第一辊轮组和第二辊轮组上下相邻,移动杆在第二辊轮组的两侧分别设有主动轮,底座在第一辊轮组的两侧也分别设有主动轮,主动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底座上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链条与主动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主动轮将二次电缆送入第一辊轮组和第二辊轮组之间,通过第一辊轮组和第二辊轮组配合将二次电缆拉直,并由主动轮将二次电缆拉出,整个过程可自行完成,无需手动拉动二次电缆,且工具整体的尺寸较小。较小。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缆施工
,具体涉及到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

技术介绍

[0002]变电站内低压电缆线通常采用二次电缆,主要用作单相交流电缆、三相交流电缆、直流电源电缆、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二次电缆在进行柜内接线时,为保证二次电缆的接线工艺符合验收标准,需要将二次电缆的绝缘外皮和屏蔽层剥离开后对其进行拉直处理。
[0003]现有的拉直二次电缆的方式通常采取人工拉直,这种方式需要将二次电缆的一端固定住,用钳子夹住每一根线缆进行拉直,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由于每次接线时的工作量较大,需要多次重复将二次电缆拉直的过程,这使得接线人员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在拉直电缆上。
[0004]现有的部分拉直二次电缆的工具可自动拉直二次电缆,通过固定二次电缆的一端并拉动另一端实现拉直,减轻了接线人员的劳动负担,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此类工具的长度需要大于电缆被拉直的距离,而二次控制电缆普遍应用于屏柜内,屏柜之间的空间狭小,不便于使用大型工具或多人进行作业,因此需要一种能在狭小空间内使用的自动拉直二次电缆的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包括底座和移动杆,所述底座上设有螺杆,所述移动杆通过所述螺杆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移动杆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辊轮组,所述移动杆上设有第二辊轮组,所述第一辊轮组和所述第二辊轮组上下相邻,所述移动杆在所述第二辊轮组的两侧分别设有主动轮,所述底座在所述第一辊轮组的两侧也分别设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所述底座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链条与所述主动轮连接。
[0008]本技术通过所述主动轮将二次电缆送入所述第一辊轮组和所述第二辊轮组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辊轮组和所述第二辊轮组配合将二次电缆拉直,并由所述主动轮将二次电缆拉出,整个过程可自行完成,无需手动拉动二次电缆;同时本技术拉直二次电缆时,仅需根据二次电缆的直径来调整所述移动杆与所述底座的间距,无需考虑二次电缆的长度,因此本技术的尺寸较小,能够手持,适合在狭小空间内使用。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辊轮组和所述第二辊轮组均包括若干辊轮,所述第一辊轮组的辊轮与所述第二辊轮组的辊轮交错布置。
[0010]优选地,所述辊轮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辊轮与所述移动杆转动连接,所述辊
轮上设有校直槽,所述校直槽环绕所述辊轮设置。
[0011]二次电缆经各个所述辊轮的所述校直槽穿过所述第一辊轮组和所述第二辊轮组之间,完成二次电缆的拉直。
[0012]优选地,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移动杆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上下相对设置。
[0013]上下相对的所述主动轮在限制二次电缆的移动路径的同时,能带动二次电缆进入或离开所述第一辊轮组和所述第二辊轮组之间。
[0014]优选地,所述主动轮包括滑轮和链轮,所述滑轮和所述链轮通过转轴连接,各个所述链轮通过所述链条互相连接。
[0015]所述滑轮通过所述链轮驱动,所述链轮通过所述链条驱动,所述链条与所述链轮配合使各个所述滑轮实现同步旋转。
[0016]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减速齿轮组,所述主动轮围绕所述减速齿轮组布置,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减速齿轮组与所述链条连接。
[0017]所述减速齿轮组放大所述电机扭矩,使所述电机能更好地驱动所述链条运动。
[0018]优选地,所述移动杆上设置有张紧器,所述张紧器与所述移动杆转动连接,所述张紧器紧邻所述链条布置。
[0019]当所述移动杆与所述底座的间距发生变化时,所述链条的松紧程度也会发生变化,此时可通过旋转所述张紧器来调整所述链条的松紧程度,避免所述链条脱离所述链轮或所述减速齿轮组。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本技术通过主动轮将二次电缆送入第一辊轮组和第二辊轮组之间,通过第一辊轮组和第二辊轮组配合将二次电缆拉直,并由主动轮将二次电缆拉出,整个过程可自行完成,无需手动拉动二次电缆。
[0022](2)本技术拉直二次电缆时,仅需根据二次电缆的直径来调整移动杆与底座的间距,无需考虑二次电缆的长度,因此本技术的尺寸较小,能够手持,适合在狭小空间内使用。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侧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后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俯视图;
[0027]图5为图2中A

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底座;2、移动杆;3、弹性元件;4、辊轮;401、校直槽;5、主动轮;6、链条;7、主齿轮;8、副齿轮;9、电机;10、张紧器;11、控制旋钮;12、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间”、“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如图1~5所示,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包括底座1和移动杆2,底座1上设有凹槽,移动杆2位于凹槽内,底座1上设有螺杆,移动杆2通过螺杆与底座1连接,螺杆上套设有弹性元件3,弹性元件3位于移动杆2与底座1之间,弹性元件3采用弹簧,弹簧与螺杆上的螺母共同限制移动杆2的移动,通过旋转螺母来调整移动杆2与底座1的间距。
[0032]底座1上设有第一辊轮组,移动杆2上设有第二辊轮组,第一辊轮组和第二辊轮组上下相邻,且第一辊轮组和第二辊轮组平行设置,第一辊轮组的辊轮4数量比第二辊轮组的辊轮4数量少一个,使第一辊轮组的辊轮4与第二辊轮组的辊轮4交错布置。
[0033]辊轮4与底座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辊轮4与移动杆2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辊轮4上设有校直槽401,校直槽401环绕辊轮4设置,第一辊轮组的辊轮4的校直槽401沿同一直线对齐,第二辊轮组的辊轮4的校直槽401沿同一直线对齐,第一辊轮组和第二辊轮组的辊轮4上下对齐,确保二次电缆能将各个辊轮4的校直槽401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移动杆,所述底座上设有螺杆,所述移动杆通过所述螺杆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移动杆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辊轮组,所述移动杆上设有第二辊轮组,所述第一辊轮组和所述第二辊轮组上下相邻,所述移动杆在所述第二辊轮组的两侧分别设有主动轮,所述底座在所述第一辊轮组的两侧也分别设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所述底座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链条与所述主动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轮组和所述第二辊轮组均包括若干辊轮,所述第一辊轮组的辊轮与所述第二辊轮组的辊轮交错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电站二次控制电缆拉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扬杨秀友苏晓龙曹阳王理强高国华叶桐佑魏宏奇周静安焦晗严涛汤茂然计昌耀杨光黄瑞熊泽昊程稀方晓勇孙振龙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源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