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237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泵装置。泵装置(1)具备压电泵(10A)、压电泵(10B)以及连接管(80)。连接管(80)使压电泵(10A)的排出口与压电泵(10B)的吸入口连通。压电泵(10A)和压电泵(10B)配置为压电泵(10A)的壳体的吸入侧外壁面(130A)与压电泵(10B)的壳体的吸入侧外壁面(130B)对置。置。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有多个泵的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对药液等液体进行喷雾的喷雾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喷雾器具备超声波振子作为用于喷雾的驱动部。
[0003]对于这样的喷雾器,作为驱动部,能够采用压电泵。而且,为了实现规定的喷雾性能,有时使用多个压电泵。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76243号公报
[0005]然而,压电泵在驱动时发热,因此优选使用散热机构。特别是,在使喷雾器等安装压电泵的装置小型化的情况下,优选使多个压电泵的配置区域节省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空间地配置多个压电泵,并且有效地对多个压电泵进行散热的结构。
[0007]本专利技术的泵装置具备第一压电泵、第二压电泵以及连接管。第一压电泵及第二压电泵分别具备:壳体,在内部的空间中配置有通过压电元件的驱动而振动的振动板;吸入口,与壳体的内部的空间中的由振动板的一个主面和壳体包围的第一空间连通;以及排出口,与壳体的内部的空间中的由振动板的另一个主面和壳体包围的第二空间连通。连接管使第一压电泵的排出口与第二压电泵的吸入口连通。
[0008]第一压电泵和第二压电泵配置为第一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一空间侧的外壁面与第二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一空间侧的外壁面对置。
[0009]在该结构中,即使将第一泵和第二泵配置为其壳体彼此接近,第一泵的壳体和第二泵的壳体的高温侧的部分也不对置,而是分离。因此,来自第一泵的壳体的热量和来自第二泵的壳体的热量容易被扩散。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节省空间地配置多个压电泵,并且有效地散热。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0012]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泵的分解立体图。
[0013]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泵中的流体的流动的侧截面的示意图。
[0014]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0015]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0016]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0017]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第一实施方式][0019]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此外,在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各实施方式所示的图中,为了使泵装置的结构容易理解,将各个构成要素的形状局部或整体上夸大地记载。
[0020]如图1所示,泵装置1具备压电泵10A、压电泵10B以及连接管80。压电泵10A及压电泵10B具备相同的结构。压电泵10A和压电泵10B通过连接管80相对于流体的流动串联连接。压电泵10A和压电泵10B的组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压电泵”和“第二压电泵”的组。
[0021](压电泵的结构例)
[0022]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泵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泵中的流体的流动的侧截面的示意图。此外,在图2、图3中,代替压电泵10A、10B,作为压电泵10进行说明。
[0023]压电泵10具备泵主体20、基座壳体30以及盖部件40。由基座壳体30和盖部件40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壳体”。
[0024]泵主体20具备振动板211、框体212、支承部213以及压电元件22。振动板211在俯视观察时为圆形。框体212为包围振动板211的外周缘的形状,并配置在与振动板211的外周缘分离的位置。支承部213配置在振动板211与框体212之间。支承部213为梁形状,将振动板211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体212振动。
[0025]压电元件22具备圆板状的压电体和驱动用电极。压电元件22设置于振动板211的一个主面。压电元件22通过驱动信号施加电极251及驱动信号施加电极252被施加驱动信号。
[0026]基座壳体30具备主部件31、吸入侧喷嘴321、排出侧喷嘴322以及端子载置部35。主部件31、吸入侧喷嘴321、排出侧喷嘴322以及端子载置部35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型。
[0027]主部件31具备底壁311和侧壁312。主部件31具备由底壁311和侧壁312包围的凹部33。凹部33由俯视观察时的中央的凹部333、配置在其外周的凹部332、进一步配置在其外周且与侧壁312的内缘相接的凹部331构成。凹部333比凹部332深,凹部332比凹部331深。
[0028]吸入侧喷嘴321及排出侧喷嘴322安装于主部件31的侧壁312的外表面。设置于吸入侧喷嘴321的吸入口3210经过沿厚度方向贯通侧壁312的贯通孔与主部件31的凹部333连通。设置于排出侧喷嘴322的排出口3220经过沿厚度方向贯通侧壁312的贯通孔与凹部332连通。
[0029]端子载置部35配置在主部件31的侧壁312的外表面中的与连接吸入侧喷嘴321及排出侧喷嘴322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端子载置部35为从主部件31的侧壁312向外方侧突出的形状。驱动信号施加电极251及驱动信号施加电极252的一端载置于端子载置部35。该驱动信号施加电极251及驱动信号施加电极252中的载置于端子载置部35的部分成为来自外部的驱动信号的供给部。
[0030]盖部件40是平板,例如由金属构成。盖部件40的外形形状与基座壳体30的侧壁312的内侧的形状,即凹部331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此外,盖部件40只要导热系数比基座壳体30高,则也可以是金属以外的材料。另外,只要盖部件40的导热系数比基座壳体30的导热系
数高,则盖部件40也可以不全部为金属,基座壳体30也可以不全部为树脂。例如,即使盖部件40和基座壳体30分别具备金属部和树脂部,只要盖部件40的导热系数比基座壳体30的导热系数高即可。但是,通过盖部件40全部为金属,散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是有效的。
[0031]泵主体20嵌入于基座壳体30的凹部332。此时,框体212与凹部332的表面抵接,振动板211及支承部213不与凹部332抵接。即,如图3所示,在振动板211及支承部213与凹部331的表面之间形成有吸引侧空间101。吸引侧空间101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空间”。
[0032]盖部件40嵌入于基座壳体30的凹部331。此时,如图3所示,通过调整凹部332的高度,在盖部件40与泵主体20的振动板211及支承部213之间形成有排出侧空间102。排出侧空间102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空间”。
[0033]通过这样的结构,泵主体20以振动板211能够振动的状态配置在壳体的内部空间内。而且,壳体中的吸引侧空间101侧的外壁面成为吸入侧外壁面130,排出侧空间102侧的外壁面成为排出侧外壁面140。
[0034]通过驱动信号施加电极251及驱动信号施加电极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泵装置,其中,具备:第一压电泵及第二压电泵,分别具备壳体、吸入口及排出口,所述壳体在内部的空间中配置有通过压电元件的驱动而振动的振动板,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空间中的由所述振动板的一个主面和所述壳体包围的第一空间连通,所述排出口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空间中的由所述振动板的另一个主面和所述壳体包围的第二空间连通;和连接管,使所述第一压电泵的排出口与所述第二压电泵的吸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压电泵和所述第二压电泵配置为所述第一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一空间侧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一空间侧的外壁面对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二空间侧的壁具有比第一空间侧的壁高的导热性,所述第二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二空间侧的壁具有比第一空间侧的壁高的导热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二空间侧的壁是金属,所述第一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一空间侧的壁是树脂,所述第二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二空间侧的壁是金属,所述第二压电泵的壳体的第一空间侧的壁是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中,所述泵装置具备导热性比所述壳体高的导热部件,所述导热部件被所述第一压电泵的第二空间侧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二压电泵的第二空间侧的外壁面夹持。5.一种泵装置,其中,具备:第一压电泵及第二压电泵,分别具备壳体、吸入口及排出口,所述壳体在内部的空间中配置有通过压电元件的驱动而振动的振动板,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空间中的由所述振动板的一个主面和所述壳体包围的第一空间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端友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