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207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应用于污染的土壤再生领域的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该植被系统通过根系监测单元和根系监测器的设置,能够在植被系统在根据矿业废弃地的数据进行生态修复的规划后,对种植的植被根系进行区域性监测,能够有效根据植被根系的生长状态,判断生态修复规划的合理性,还能够根据植被根系生长的数据,及时调整生态修复的维护过程,在后续持续生态修复建设的过程中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具有符合该矿业废弃地的生物代表性,并且还通过伴根环和生长监测套的设置对植被根系的生长进行促进和辅助,有效提高植被的扎根强度,提高矿业废弃地上植被生长的稳固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污染的土壤再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矿区的生产开采活动会对周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产生重大影响,对矿区周围的景观生态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造成区域生态风险,对矿区开采活动后破坏的生态和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是矿区开发和生产后必不可少的任务,也是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治理与国土生态治理的热点问题。
[0003]为恢复和改善因矿业活动造成的损害和破坏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种植、管理和保护等手段,在矿业废弃地上建立起完整的植被群落,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提升。该系统包括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技术、防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措施,以便在短时间内实现废弃地的绿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植被系统还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降低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减少水源污染和风沙灾害,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食物资源。
[0004]目前已有的利用植被种植对矿业废弃地进行修复的处理方式,但是现有的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植被系统不具有较高的监测作用,不能够对植被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价,以便于及时调整方案和措施,以达到预期的生态修复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目的在于如何解决现有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植被系统监测作用较低,不能够对建设和维护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价,以便于及时调整方案和措施,以达到预期的生态修复目标的问题,相比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包括修复植被管理单元和修复管理平台,修复植被管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废弃地参数单元、气象感应单元、植被规划单元和根系监测单元,修复植被管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植被养护单元、数据输出单元和植被异常警示单元;
[0006]废弃地参数单元和植被规划单元的输入端均与修复管理平台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气象感应单元的输入端与气象平台信号连接,根系监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根系监测器信号连接,植被养护单元的输出端与设置在矿业废弃地内的灌溉系统信号连接,数据输出单元和植被异常警示单元的输出端均与修复管理平台信号连接;
[0007]根系监测器包括有固定包裹在植被主干上的定位信号环,定位信号环下端固定连接有生长监测套,生长监测套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包裹在植被根球外端的伴根环,生长监测套上下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弹性牵扯丝,且初始状态时生长监测套在弹性牵扯丝的作用下保持收缩状态,生长监测套下内壁固定连接有压力感应器,压力感应器的输入端与根系监测单元信号连接。
[0008]进一步,根系监测单元包括有根系监测处理模块,根系监测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
接有围度数据模块和深度数据模块,根系监测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修复植被管理单元信号连接,围度数据模块和深度数据模块的输入端均与压力感应器信号连接。
[0009]进一步,伴根环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护根支条,护根支条下端固定连接有引根环。
[0010]可选的,护根支条外端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感应槽,感应槽内嵌接有翻转组,翻转组内转动连接有扭转条,扭转条上端固定连接有隔离片。
[0011]可选的,翻转组包括有嵌接在感应槽内的吸液膨胀块和固定在吸液膨胀块外端的防护壳,扭转条贯穿防护壳,并与防护壳转动配合,吸液膨胀块位于扭转条下侧偏心位置。
[0012]进一步,护根支条上开设有与感应槽相接通的引流孔,生长监测套上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与护根支条相对应的吸湿堵条,伴根环上开设有多个与引流孔相接通的封堵孔,吸湿堵条下端延伸至生长监测套外侧,并延伸至封堵孔内,生长监测套内填充有引流液。
[0013]进一步,防护壳上下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触发接通片,且触发接通片位置与吸液膨胀块相对应,根系监测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还连接有引根状态感应模块,深度数据模块和引根状态感应模块的输入端均与触发接通片相连接。
[0014]可选的,隔离片内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护根包,护根包内填充有营养液,护根包上开设有多个渗透微孔。
[0015]进一步,定位信号环、伴根环、生长监测套、引根环、护根支条和隔离片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0016]进一步,定位信号环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锁定扣带,锁定扣带内滑动连接有锁紧箍。
[00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优点在于:
[0018](1)通过根系监测单元和根系监测器的设置,能够在植被系统在根据矿业废弃地的数据进行生态修复的规划后,对种植的植被根系进行区域性监测,能够有效根据植被根系的生长状态,判断生态修复规划的合理性,还能够根据植被根系生长的数据,及时调整生态修复的维护过程,在后续持续生态修复建设的过程中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具有符合该矿业废弃地的生物代表性,并且还通过伴根环和生长监测套的设置对植被根系的生长进行促进和辅助,有效提高植被的扎根强度,提高矿业废弃地上植被生长的稳固性,以此保证植被系统的合理性和可控性,以此辅助生态修复人员促进该矿业废弃地达到预期的生态修复目标,缩短生态修复的周期。
[0019](2)根系监测单元各模块的设置能够实现对植被根系数据的全面性的监测采集,以便于判断该品种植被在矿业废弃地的生长适应性,进而对植被系统规划的生态修复方案进行调整,降低生态修复建设过程中的成本,促进生态修复的效率。
[0020](3)护根支条和引根环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植被的根系进行下延引导,增加其根系生长的深度,以此保证植被的抗风险作用,以此提高植被的成活率,保证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作用。
[0021](4)翻转组和隔离片的设置能够在引根环和护根支条对植被根系下延引导完成后,对植被根系进行外扩引导,以此保证植物根系的繁荣度,保证植被扎根的稳固性,提高植被的生长效率和抗风沙性,以此达到降低矿业废弃地水土流失的目的。
[0022](5)吸液膨胀块在吸液后产生膨胀作用,能够对扭转条进行顶起转动和位置限制,
进而实现了扭转条带动隔离片的翻转,有效增加了生长监测套和隔离片的协同作用,促进植被根系在各阶段的生长状态。
[0023](6)在生长监测套随植被根系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吸湿堵条逐渐脱离封堵孔,使得其内部的引流液会不断流入引流孔内,进而使得吸液膨胀块产生吸液膨胀,能够促进植被根系的生长,使得隔离片和生长监测套具有同步作用,且减少触发能源损耗,提高了根系监测器的环境适应性和伴随生长的适应性。
[0024](7)触发接通片的设置充分实现了根系监测处理模块对根系生长状态的全民数据监测,为修复植被管理单元调控充分提供了足量的参照数据,有效辅助修复植被管理单元对生态修复的植被品种进行选择,根据不同品种植被根系的不同生长数据,种植在不同需求的矿业废弃地区域,以此保证生态修复的可靠性。
[0025](8)护根包能够在植被种植初期对植被的根系进行保护,促进其的存活和根系的生长效率,以此降低生态修复的成本损耗。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申请的植被系统和根系监测器配合轴测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包括修复植被管理单元和修复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植被管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废弃地参数单元、气象感应单元、植被规划单元和根系监测单元,所述修复植被管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植被养护单元、数据输出单元和植被异常警示单元;所述废弃地参数单元和植被规划单元的输入端均与修复管理平台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气象感应单元的输入端与气象平台信号连接,所述根系监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根系监测器信号连接,所述植被养护单元的输出端与设置在矿业废弃地内的灌溉系统信号连接,所述数据输出单元和植被异常警示单元的输出端均与修复管理平台信号连接;所述根系监测器包括有固定包裹在植被主干上的定位信号环(1),所述定位信号环(1)下端固定连接有生长监测套(3),所述生长监测套(3)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包裹在植被根球外端的伴根环(2),所述生长监测套(3)上下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弹性牵扯丝,且初始状态时生长监测套(3)在弹性牵扯丝的作用下保持收缩状态,所述生长监测套(3)下内壁固定连接有压力感应器,所述压力感应器的输入端与根系监测单元信号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系监测单元包括有根系监测处理模块,所述根系监测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围度数据模块和深度数据模块,所述根系监测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修复植被管理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围度数据模块和深度数据模块的输入端均与压力感应器信号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伴根环(2)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护根支条(41),所述护根支条(41)下端固定连接有引根环(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稳固型植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根支条(41)外端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感应槽(42),所述感应槽(42)内嵌接有翻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杨秦天琪梁钟闫馨月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