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祥宇专利>正文

车内防窒息预警自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1546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内防窒息预警自救系统,其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汽车启停状态的熄火检测模块、检测车内人员状态的人体感知模块、检测车内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检测车内二氧化碳含量的气体传感器模块;车内预警装置,所述车内预警装置包括用于发出报警声音的蜂鸣器模块、发出报警信号的LED灯模块与显示温度的数码管模块;自救装置,所述自救装置包括用于加强车内通风的风扇模块、开启车顶小窗的舵机模块以及喷雾降低车内温度的喷雾模块;车外预警装置,所述车外预警装置包括用于语音呼救的语音合成模块、发出报警信号的彩色LED灯模块、发出远程求救信号的物联网通信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保护车内滞留儿童,防止窒息。防止窒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内防窒息预警自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报警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内防窒息预警自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近年来由于家长的疏忽,误使儿童长时间被置于封闭的车厢内,造成窒息伤亡的悲剧时有发生。研究表明,汽车在阳光的暴晒下,短短30分钟内车内温度便可能达到足以致命的温度!假如当时周围环境在35℃以上,密闭汽车内部会在15分钟内上升到65℃!65℃有多高?它足以蒸熟鸡蛋,也足以令人窒息!最让人震惊的是,就算及时打开车窗,车内的温度也不会立刻降低。
[0003]当今单片机和传感器技术以及安全监控系统的飞速发展,为有效防止此类车内窒息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检测到汽车熄火后车内有人时,应用太阳能发电储能,启动车内环境气体和温度检测,配套车内、车外和物联网远程手机APP三维立体式报警和自救的智能系统。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内防窒息预警自救系统,其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系统主控板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汽车启停状态的熄火检测模块、检测车内人员状态的人体感知模块、检测车内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检测车内二氧化碳含量的气体传感器模块;
[0006]车内预警装置,所述车内预警装置的输入端与系统主控板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车内预警装置包括用于发出报警声音的蜂鸣器模块、发出报警信号的LED灯模块与显示温度的数码管模块;
[0007]自救装置,所述自救装置的输入端与系统主控板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自救装置包括用于加强车内通风的风扇模块、开启车顶小窗的舵机模块以及喷雾降低车内温度的喷雾模块;
[0008]其中,所述人体感知模块包括:AL412热释电传感器,所述AL412热释电传感器的引脚3与电源相连,所述AL412热释电传感器的引脚1接地,所述AL412热释电传感器的引脚2与两个分压电阻的公共端相连,所述AL412热释电传感器的引脚4为输出端子且通过串联的电阻、二极管接地;
[0009]其中,所述气体传感器模块包括:MQ

X气体传感器,所述MQ

X气体传感器的引脚1、3、5与电源相连,所述MQ

X气体传感器的引脚4、6与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2相连同时通过并联的电阻、电容与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4相连,所述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3与滑动电阻的公共端相连,所述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8与电源相连,所述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1为输出端子且通过串联的电阻、二极管与电源相连;
[0010]其中,所述蜂鸣器模块包括:S8050三极管,所述S8050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输入端子相连,所述S8050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S8050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并联的电阻、蜂鸣器与电源相连;
[0011]其中,所述风扇模块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正极与电源相连,所述电机的负极与S8050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机的两端并联有稳压二极管、串联的电阻与二极管,所述S8050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S8050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输入端子相连;
[0012]其中,所述数码管模块包括:TM1637驱动控制芯片,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引脚19、20为数据传输引脚,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引脚17、18为输入控制引脚,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段选输出引脚2与MT03412BR数码管的段选输入引脚11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段选输出引脚3与MT03412BR数码管的段选输入引脚7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段选输出引脚4与MT03412BR数码管的段选输入引脚4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段选输出引脚5与MT03412BR数码管的段选输入引脚2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段选输出引脚6与MT03412BR数码管的段选输入引脚1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段选输出引脚7与MT03412BR数码管的段选输入引脚10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段选输出引脚8与MT03412BR数码管的段选输入引脚5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段选输出引脚9与MT03412BR数码管的段选输入引脚3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位选输出引脚15与MT03412BR数码管的位选输入引脚6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位选输出引脚14与MT03412BR数码管的位选输入引脚8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位选输出引脚13与MT03412BR数码管的位选输入引脚9相连,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位选输出引脚12与MT03412BR数码管的位选输入引脚12相连。
[0013]优选方式下,所述自救系统还包括:车外预警装置,所述车外预警装置的输入端与系统主控板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车外预警装置包括用于语音呼救的语音合成模块、发出报警信号的彩色LED灯模块、发出远程求救信号的物联网通信模块。
[0014]优选方式下,所述系统主控板判断车辆为熄火状态且车内有人时:环境温度参数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蜂鸣器模块、LED灯模块与数码管模块在车内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当车内环境温度或者二氧化碳浓度参数超过第二阈值时,语音合成模块和彩色LED灯模块在车外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通过舵机模块开启车顶小窗换气、开启喷雾模块降温自救,同时通过物联网通信模块进行远程求救。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时监测、声光和语音报警、与车主远程通信、开启喷雾降温、开启汽车小窗和风扇通风换气自救,能够有效保护车内滞留儿童,防止窒息。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结构框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控芯片ATmega328P及其集成电路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人体感知模块电路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电路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气体传感器模块电路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蜂鸣器模块电路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LED灯模块电路图;
[0023]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数码管模块电路图;
[0024]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语音合成模块电路图;
[0025]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彩色LED灯模块电路图;
[0026]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物联网通信模块电路图;
[0027]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风扇模块电路图;
[0028]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舵机模块电路图;
[0029]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喷雾模块电路图;
[0030]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程序逻辑流程图。
[0031]图16为OBD

II接口针脚信号定义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具体实施例:
[0033]本专利技术制作的主要设计源泉来源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内防窒息预警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系统主控板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汽车启停状态的熄火检测模块、检测车内人员状态的人体感知模块、检测车内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检测车内二氧化碳含量的气体传感器模块;车内预警装置,所述车内预警装置的输入端与系统主控板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车内预警装置包括用于发出报警声音的蜂鸣器模块、发出报警信号的LED灯模块与显示温度的数码管模块;自救装置,所述自救装置的输入端与系统主控板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自救装置包括用于加强车内通风的风扇模块、开启车顶小窗的舵机模块以及喷雾降低车内温度的喷雾模块;其中,所述人体感知模块包括:AL412热释电传感器,所述AL412热释电传感器的引脚3与电源相连,所述AL412热释电传感器的引脚1接地,所述AL412热释电传感器的引脚2与两个分压电阻的公共端相连,所述AL412热释电传感器的引脚4为输出端子且通过串联的电阻、二极管接地;其中,所述气体传感器模块包括:MQ

X气体传感器,所述MQ

X气体传感器的引脚1、3、5与电源相连,所述MQ

X气体传感器的引脚4、6与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2相连同时通过并联的电阻、电容与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4相连,所述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3与滑动电阻的公共端相连,所述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8与电源相连,所述LM393M功率放大器的引脚1为输出端子且通过串联的电阻、二极管与电源相连;其中,所述蜂鸣器模块包括:S8050三极管,所述S8050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输入端子相连,所述S8050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S8050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并联的电阻、蜂鸣器与电源相连;其中,所述风扇模块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正极与电源相连,所述电机的负极与S8050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机的两端并联有稳压二极管、串联的电阻与二极管,所述S8050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S8050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输入端子相连;其中,所述数码管模块包括:TM1637驱动控制芯片,所述TM1637驱动控制芯片的引脚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祥宇
申请(专利权)人:郭祥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