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沥青岩的重油提取用高效生产制备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0838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沥青岩的重油提取用高效生产制备设备,包括萃取装置包括萃取罐和沉淀罐,萃取罐一侧上端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上设有第一开关阀,萃取罐设置于沉淀罐上方,萃取罐底部通过纵向设置的连接管与沉淀罐顶部连接;萃取罐内腔中设有导热盘管,萃取罐中设有搅拌轴,搅拌轴上端通过安装在萃取罐顶部的搅拌电机驱动旋转,搅拌轴下端伸入至连接管中并设有螺旋绞龙,搅拌轴下端通过安装在萃取罐内腔下端的定位支架进行定位;沉淀罐上端一侧设有升降抽取装置,升降抽取装置通过管路与过滤装置的进口端连接,沉淀罐底部设有排杂管。通过利用升降抽取装置对上清混合油进行抽取,大大降低了混合油中的尾砂含量,降低了后续工艺中尾砂处理的负担。中尾砂处理的负担。中尾砂处理的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沥青岩的重油提取用高效生产制备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重油提取装置
,具体涉及应用于沥青岩的重油提取用高效生产制备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沥青岩属于天然沥青的一种,是石油不断地从地壳中冒出,存在于山体、岩石裂隙中长期蒸发凝固而形成的天然沥青。在自然条件下沥青岩物理特性趋近于“煤”,其主要成分多为沥青质、胶质或矿物沥青基质。从沥青岩中提炼重油,目前普遍的方式是通过溶剂萃取的方式提取沥青砂中的油分。通过萃取器内加入有机复合溶剂,并搅拌形成混合物料,随后沉淀使混合油与尾砂分层,随后通过细砂分离装置和蒸馏分离的方式,使尾砂与混合油分离,但这种方式无法有效去除混合油中的尾砂,容易导致抽取混合油的油泵损坏,并且沥青混合油具有粘性,容易造成设备堵塞,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因此如何在前道工序中降低混合油中的尾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公开了应用于沥青岩的重油提取用高效生产制备设备,能够实现对混合油的过滤提取,有效解决混合油中尾砂含量大的问题。
[0004]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应用于沥青岩的重油提取用高效生产制备设备,包括萃取装置包括萃取罐和沉淀罐,所述萃取罐一侧上端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有第一开关阀,萃取罐设置于沉淀罐上方,萃取罐底部通过纵向设置的连接管与沉淀罐顶部连接,使得萃取罐与沉淀罐相连通,且连接管下端设有第二开关阀;萃取罐内腔中设有螺旋状的导热盘管,导热盘管中用于流通导热油或蒸汽,导热盘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贯穿萃取罐侧壁并与导热源连接,萃取罐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管和抽气管,进液管与复合溶剂输送管连接,用于向萃取罐内加入复合溶剂,抽气管用于与真空泵连接,萃取罐中设有搅拌轴,搅拌轴上设有搅拌叶,搅拌轴上端通过安装在萃取罐顶部的搅拌电机驱动旋转,搅拌轴下端伸入至连接管中并设有螺旋绞龙,且搅拌轴下端通过安装在萃取罐内腔下端的定位支架进行定位;所述沉淀罐上端一侧设置有升降抽取装置,升降抽取装置通过管路与过滤装置的进口端连接,沉淀罐底部设有排杂管。
[0006]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抽取装置包括伺服电机、固定套管、升降管、转动套、过滤头,所述伺服电机通过支架设置于沉淀罐顶部一侧,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纵向贯穿沉淀罐顶部并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固定套管纵向贯穿设置于沉淀罐顶端一侧,固定套筒内设置有升降管,升降管与固定套筒之间滑动连接,升降管下端可拆卸设置所述过滤头,升降管外壁上自上而下设有螺旋导槽;固定套筒底端转动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套设于升降管外侧,转动套内壁上设有导块,所述导块嵌入设置于升降管上的螺旋导槽中,转动套外壁上设有一圈齿块,转动套通过齿块与驱动齿轮啮合连接,实现伺服电机通过驱动齿轮带动转动套旋
转并在导块于螺旋导槽的配合下带动升降管升降。
[0007]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头包括底座和滤盖,所述底座顶部边缘与滤盖底部边缘之间设有互相插接配合的阶梯槽,底座呈锥形收缩设置,底座顶端中心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与升降管底端螺纹连接,升降管下端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抽吸口;所述滤盖呈圆锥形结构,滤盖锥形表面设有滤网,滤盖顶端设有套座,套座套设于升降管上,且升降管下端侧壁上设有一圈限位环,限位环抵靠在套座顶部进行限位。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套管两侧内壁上纵向开设有滑槽,升降管顶端外壁上设有用于与滑槽相配合的滑块,实现升降管与固定套筒之间的滑动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萃取罐和沉淀罐底部均呈锥面收缩设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罐的一侧设有观察口。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2]本专利技术采用沉淀罐对混合物料进行进一步的沉淀处理,并利用升降抽取装置对上清混合油进行抽取,大大降低了混合油中的尾砂含量,降低了后续工艺中尾砂处理的负担;通过观察口观察油与砂的分离位置,调整过滤头的高度位置,能够实现混合腔抽取效率最大化。
[0013]本专利技术中过滤头与升降管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使得过滤头能够定期拆卸清洗维护,从而提高装置使用寿命,保证混合油的正常抽取作业。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升降抽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滤盖的立体图。
[0017]萃取罐1、沉淀罐2、排杂管21、观察口22、连接管3、开关阀31、导热盘管4、进液管5、搅拌轴6、螺旋绞龙61、搅拌叶62、定位支架63、搅拌电机7、抽气管8、升降抽取装置9、伺服电机91、驱动齿轮911、固定套管92、滑槽921、升降管93、滑块931、螺旋导槽932、限位环933、抽吸口934、转动套94、导块941、齿块942、过滤头95、底座951、螺纹槽9511、滤盖952、滤网9521、套座9522。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及的固定连接,固定设置均为机械领域中的通用连接方式,焊接、螺栓螺母连接以及螺钉连接均可。
[0019]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0]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萃取装置包括萃取罐1和沉淀罐2,萃取罐1一侧上端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有第一开关阀31,萃取罐1设置于沉淀罐2上方,萃取罐1和沉淀罐2底
部均呈锥面收缩设置,萃取罐1底部通过纵向设置的连接管3与沉淀罐2顶部连接,使得萃取罐1与沉淀罐2相连通,且连接管3下端设有第二开关阀31;萃取罐1内腔中设有螺旋状的导热盘管4,导热盘管4中用于流通导热油或蒸汽,导热盘管4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贯穿萃取罐1侧壁并与导热源连接,萃取罐1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管5和抽气管8,进液管5与复合溶剂输送管连接,用于向萃取罐1内加入复合溶剂,复合溶剂的组成为:石油醚24.2

26wt.%,正庚烷14.5

16wt.%,120号溶剂油为余量;抽气管8用于与真空泵连接。
[0021]萃取罐1中设有搅拌轴6,搅拌轴6上设有搅拌叶62,搅拌轴6上端通过安装在萃取罐1顶部的搅拌电机7驱动旋转,搅拌轴6下端伸入至连接管3中并设有螺旋绞龙61,且搅拌轴6下端通过安装在萃取罐1内腔下端的定位支架63进行定位,萃取罐1内在混合搅拌处理时,开关阀31处于关闭状态,搅拌轴6正转并带动螺旋绞龙61上升输送,以防止物料沉淀到连接管3中,并且螺旋绞龙61向上输送物料配合搅拌叶62,能够使得物料混合更加均匀,混合完成后,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沥青岩的重油提取用高效生产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萃取装置包括萃取罐(1)和沉淀罐(2),所述萃取罐(1)一侧上端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有第一开关阀(31),萃取罐(1)设置于沉淀罐(2)上方,萃取罐(1)底部通过纵向设置的连接管(3)与沉淀罐(2)顶部连接,使得萃取罐(1)与沉淀罐(2)相连通,且连接管(3)下端设有第二开关阀(31);萃取罐(1)内腔中设有螺旋状的导热盘管(4),导热盘管(4)中用于流通导热油或蒸汽,萃取罐(1)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管(5)和抽气管(8),进液管(5)与复合溶剂输送管连接,用于向萃取罐(1)内加入复合溶剂,抽气管(8)用于与真空泵连接,萃取罐(1)中设有搅拌轴(6),搅拌轴(6)上设有搅拌叶(62),搅拌轴(6)上端通过安装在萃取罐(1)顶部的搅拌电机(7)驱动旋转,搅拌轴(6)下端伸入至连接管(3)中并设有螺旋绞龙(61),且搅拌轴(6)下端通过安装在萃取罐(1)内腔下端的定位支架(63)进行定位;所述沉淀罐(2)上端一侧设置有升降抽取装置(9),升降抽取装置(9)通过管路与过滤装置的进口端连接,沉淀罐(2)底部设有排杂管(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沥青岩的重油提取用高效生产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抽取装置(9)包括伺服电机(91)、固定套管(92)、升降管槽(93)、转动套(94)、过滤头(95),所述伺服电机(91)通过支架设置于沉淀罐(2)顶部一侧,伺服电机(91)的输出轴纵向贯穿沉淀罐(2)顶部并连接有驱动齿轮(911);所述固定套管(92)纵向贯穿设置于沉淀罐(2)顶端一侧,固定套筒内设置有升降管槽(93),升降管槽(93)与固定套筒之间滑动连接,升降管槽(93)下端可拆卸设置所述过滤头(95),升降管槽(93)外壁上自上而下设有螺旋导槽(932);固定套筒底端转动连接有转动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在生张建明王发根单栋浩罗石张龙李顺
申请(专利权)人:舟山岩石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