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9496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包括旋流燃烧器本体,所述旋流燃烧器本体两端分别为燃烧端和进风端,所述旋流燃烧器本体包括中心风管、套设于所述中心风管外的一次风管、套设于所述一次风管外的二次风管,所述中心风管内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中心风道,所述一次风管与所述中心风管之间设有一次风道,所述二次风管与所述一次风管之间设有二次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风管上靠近所述进风端侧壁设有与所述二次风道连通的二次进风口,所述二次风道内靠近所述二次进风口处设有旋流调节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根据不同煤质或不同负荷采用相应的合理的旋流强度。旋流强度。旋流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旋流燃烧器的
,特别是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的


技术介绍

[0002]旋流燃烧器是电站锅炉行业广泛应用的一种燃烧煤粉的装置,传统旋流燃烧器的特点是:一次风以直流或旋流的方式进入炉膛,二次风从一次风外侧旋转进入炉膛,气流的强烈旋转,使得中心部分产生一个低压区,形成径向和轴向压力梯度,轴向压力梯度使得中心部分的烟气沿着轴线反向流动,在燃烧器出口附近形成与主气流流动方向相反的回流,将高温烟气卷吸到燃烧器射流的根部对煤粉气流进行加热,使之着火。
[0003]如公开号为CN115342345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就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高水分褐煤燃烧的旋流燃烧器,其通过一次风弯头与煤粉管道直管段连接,煤粉管道直管段内同轴安装有锥形钝体分离器,锥形钝体分离器配合乏气风管形成乏气分离装置,内置有调节风门的乏气风管的两端分别为同轴设置在一次风弯头前端的乏气进口和朝向炉膛的乏气喷口,一次风弯头与一次风筒连接,在一次风筒尾段的位置,一体化安装有煤粉浓缩器,一次风经两级扩口后喷入炉膛,其中一次风一级扩口形成于一次风筒尾段,其末端对应设置有浓淡分离环装置,一次风二级扩口的径向外侧依次设置内二次风扩口、外二次风扩口。该旋流燃烧器通过内二次风通道内布置的第一旋流发生器使通过内二次风通道的气流变为旋流,但该种结构的第一旋流发生器位置固定,无法调节,无法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第一旋流发生器位置从而调整气流旋流量与直流量的比例。不能对不同煤质或不同负荷采用相应的合理的旋流强度。影响燃烧器的复杂煤种和宽负荷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便于根据不同煤质或不同负荷采用相应的合理的旋流强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包括旋流燃烧器本体,所述旋流燃烧器本体两端分别为燃烧端和进风端,所述旋流燃烧器本体包括中心风管、套设于所述中心风管外的一次风管、套设于所述一次风管外的二次风管,所述中心风管内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中心风道,所述一次风管与所述中心风管之间设有一次风道,所述二次风管与所述一次风管之间设有二次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风管上靠近所述进风端侧壁设有与所述二次风道连通的二次进风口,所述二次风道内靠近所述二次进风口处设有旋流调节环,所述旋流调节环套设于所述一次风管外、并可沿所述二次风道轴向往复滑动,所述旋流调节环上连接有若干控制杆,所述控制杆沿所述旋流燃烧器本体轴向延伸至进风端处。
[0006]作为优选,所述的旋流调节环包括若干呈环形阵列设置的旋流叶片,相邻所述旋流叶片之间设有供空气通过的间隙。
[0007]作为优选,所述的旋流叶片相对所述旋流调节环轴线呈60
°
倾角倾斜设置。
[0008]作为优选,所述的二次进风口上还设有若干扰流板,所述扰流板扰流方向与所述旋流叶片相适配。
[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旋流调节环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一次风管外的第一环体及套设于所述第一环体外的第二环体,所述旋流叶片设于所述第一环体与所述第二环体之间。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二次风管包括粗管段和内径小于所述粗管段的细管段,所述旋流调节环可滑动的设于所述粗管段内,且所述旋流调节环外径大于所述细管段内径,所述粗管段与所述细管段之间设有直径逐渐缩小的锥面段。
[0011]作为优选,所述的旋流调节环外圈设有与所述锥面段适配的调节环外锥面。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二次风道靠近所述进风端的一端封闭、靠近所述燃烧端的一端贯通设置。
[0013]作为优选,所述的二次风道内靠近所述进风端的一端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旋流调节环的第一位置45,靠近所述燃烧端的一端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旋流调节环的第二位置46;所述旋流调节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45时、由所述二次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均不经过所述旋流调节环;所述旋流调节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46时、由所述二次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全部经过所述旋流调节环。
[0014]本技术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二次风道内设置旋流调节环,旋流调节环可以使通过的气流形成旋流,将旋流调节环设置为可活动的,并通过控制杆来调整旋流调节环位置,旋流调节环能够与二次进风口配合,可通过调整旋流调节环位置来调整旋流风量和直流风量的比例,便于根据不同煤质或不同负荷采用相应的合理的旋流强度,调整更方便,可控性更强,操作简单可靠。
[0015]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图3中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的旋流调节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的旋流调节环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
[0024]1‑
中心风管;2

一次风管;4

二次风管;5

旋流调节环;6

控制杆;41

二次进风口;42

粗管段;43

细管段;44

锥面段;45

第一位置;46

第二位置;411

扰流板;51

旋流叶片;52

第一环体;53

第二环体;54

调节环外锥面。
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27]在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包括旋流燃烧器本体,所述旋流燃烧器本体两端分别为燃烧端和进风端,所述旋流燃烧器本体包括中心风管(1)、套设于所述中心风管(1)外的一次风管(2)、套设于所述一次风管(2)外的二次风管(4),所述中心风管(1)内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中心风道,所述一次风管(2)与所述中心风管(1)之间设有一次风道,所述二次风管(4)与所述一次风管(2)之间设有二次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风管(4)上靠近所述进风端侧壁设有与所述二次风道连通的二次进风口(41),所述二次风道内靠近所述二次进风口(41)处设有旋流调节环(5),所述旋流调节环(5)套设于所述一次风管(2)外、并可沿所述二次风道轴向往复滑动,所述旋流调节环(5)上连接有若干控制杆(6),所述控制杆(6)沿所述旋流燃烧器本体轴向延伸至进风端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调节环(5)包括若干呈环形阵列设置的旋流叶片(51),相邻所述旋流叶片(51)之间设有供空气通过的间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叶片(51)相对所述旋流调节环(5)轴线呈60
°
倾角倾斜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单独可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进风口(41)上还设有若干扰流板(411),所述扰流板(411)扰流方向与所述旋流叶片(51)相适配。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冲旋流燃烧器内二次风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伟辉饶勇饶云堂吕兴城阮志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红海湾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