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857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肢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框架、调节组件、至少一个固定组件。其中,底座框架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第一折叠杆、固定杆、第二折叠杆;调节组件包括间隔第一预设距离垂直装设于第一折叠杆上的至少两个第一调节杆、间隔第二预设距离垂直装设于第二折叠杆上的至少两个第二调节杆;以及,两端分别装设于相邻的第一调节杆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支撑杆、两端分别装设于相邻的第二调节杆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支撑杆;固定组件的两端分别装设于相对的第一弹性支撑杆和第二弹性支撑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只需将第一折叠杆、第二折叠杆展开,将用于固定下肢的固定组件安装于两个弹性支撑杆上即可使用,方便安装、拆卸、携带。带。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肢的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下肢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临床医疗中,抬高患肢是常用的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的护理方法。目前常规使用布朗氏架、海绵材质斜坡式体位垫或软枕来抬高下肢。但是布朗氏架托布受污染后更换不易,海绵斜坡式体位垫垫角度和长度不可调节,没有大小之分,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0003]目前,中国专利下肢抬高垫(申请号“202220745977.6”)通过将放置槽对腿部进行限位,避免腿部出现侧滑的现象,通过魔术贴的设置对左右两个下肢抬高垫进行粘连,通过推杆转动对下肢抬高垫进行推动,进而使下肢抬高垫的高度进行调节。该现有技术仅可调节垫子的高度,且装置结构复杂,使得装置本身的重量过重,不易组装不易携带,导致适用性差。中国专利多功能下肢调节装置(申请号“201720558006.X”)通过支撑架的前后端横向伸缩设计以调节下肢架的长度,顶部可升降设计以调节下肢架的高度。该现有技术中的支撑架及前摆占用空间大、不易携带,适用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肢的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下肢抬高的装置重量过重,不易组装不易携带,适用性不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下肢的固定装置,包括:
[0007]底座框架,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第一折叠杆、固定杆、第二折叠杆,所述第一折叠杆与所述第二折叠杆平行;
[0008]调节组件,包括间隔第一预设距离垂直装设于所述第一折叠杆上的至少两个第一调节杆、间隔第二预设距离垂直装设于所述第二折叠杆上的至少两个第二调节杆;以及,两端分别装设于相邻的第一调节杆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支撑杆、两端分别装设于相邻的第二调节杆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支撑杆;
[0009]至少一个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的两端分别装设于相对的第一弹性支撑杆和第二弹性支撑杆上。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折叠杆邻近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上装设有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二折叠杆邻近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上装设有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一折叠杆、所述第二折叠杆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折叠至所述固定杆。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第一调节杆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叠杆转动连接,每个第一调节杆邻近所述第一折叠杆的一端上还装设有第三旋转件;每个第二调节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折叠杆转动连接,每个第二调节杆邻近所述第二折叠杆的一端上还装设有第四旋转件。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与所述第二凹腔扣合以匹配下肢形状。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间隔预设距离分别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端还装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杆、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杆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还装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杆、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杆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调节杆包括第一固定部和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内的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二调节杆包括第二固定部和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内的第二活动部,所述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二活动部分别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内活动以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杆、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杆升高或降低。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内,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内,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部连接。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底座框架内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每个第一驱动组件和每个第二驱动组件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外部指令分别控制每个第一驱动组件、每个第二驱动组件开启或关闭。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杆还包括第三固定部和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部内的第三活动部,所述第三活动部在所述第三固定部内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杆相互靠近或远离。
[0019]本技术通过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折叠杆、第二折叠杆转动连接,在固定装置未使用时可将第一折叠杆、第二折叠杆折叠至与固定杆平行,减小了固定装置的占用空间。在使用本固定装置时,只需将第一折叠杆、第二折叠杆展开,将用于固定下肢的固定组件安装于两个弹性支撑杆上即可使用,方便安装、拆卸、携带,从而缩短了护理前的准备时间和护理后的清洁时间,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负担。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处于组装状态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处于收纳状态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固定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第一驱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下肢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第二驱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序号说明:底座框架1、调节组件2、固定组件3、第一驱动组件4、第二驱动组件5、第一折叠杆11、固定杆12、第二折叠杆13、第一调节杆21、第二调节杆22、第一弹性支撑杆23、第二弹性支撑杆24、第一旋转件14、第二旋转件15、第三旋转件25、第四旋转件26、第一旋转轴141、第二旋转轴151第一固定部211、第一活动部212、第二固定部221、第二活动部222、第三固定部121、第三活动部122、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第一凹腔33、第二凹腔34、第一伺服电机41、第一齿轮42、第一齿轨43、第二伺服电机51、第二齿轮52、第二齿轨53。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肢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框架,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第一折叠杆、固定杆、第二折叠杆,所述第一折叠杆与所述第二折叠杆平行;调节组件,包括间隔第一预设距离垂直装设于所述第一折叠杆上的至少两个第一调节杆、间隔第二预设距离垂直装设于所述第二折叠杆上的至少两个第二调节杆;以及,两端分别装设于相邻的第一调节杆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支撑杆、两端分别装设于相邻的第二调节杆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支撑杆;至少一个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的两端分别装设于相对的第一弹性支撑杆和第二弹性支撑杆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杆邻近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上装设有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二折叠杆邻近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上装设有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一折叠杆、所述第二折叠杆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折叠至所述固定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调节杆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叠杆转动连接,每个第一调节杆邻近所述第一折叠杆的一端上还装设有第三旋转件;每个第二调节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折叠杆转动连接,每个第二调节杆邻近所述第二折叠杆的一端上还装设有第四旋转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与所述第二凹腔扣合以匹配下肢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间隔预设距离分别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敏吴国华李川马红娟刘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爱德堡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