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肢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4072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肢的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框架、两个调节组件、支撑板。其中,两个调节组件相互平行并分别装设于底座框架的顶面上,每个调节组件包括一个固定于底座框架的顶面一侧的固定杆、一个一端活动套设于固定杆上的活动杆、一个一端活动套设于活动杆上的转动杆,转动杆的另一端与底座框架的顶面另一侧转动连接;活动杆的一端由转动杆抬高或降低,以将活动杆设置为预设倾斜角度;支撑板装设于两个活动杆之间并分别与每个活动杆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精简、调节档位精细,在未使用状态下活动杆可贴近固定杆和转动杆,减少占用空间,活动杆不会脱出固定杆和转动杆,即便患者产生不自主活动也不会导致活动杆脱离从而产生安全隐患。而产生安全隐患。而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肢的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上肢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创伤及手术后肢体肿胀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疼痛,患肢肿胀后,局部血液流动缓慢甚至停止,动脉供血减少引起伤口周围缺乏各种营养物质,伤口处组织修复的所需原料的匮乏致使伤口延迟愈合,需要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在前臂解剖相关的手术中,若掌侧筋膜间室或背侧筋膜间室肿胀严重,容易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需要抬高患肢减轻因骨折等原因导致的肢体肿胀。
[0003]目前,中国专利上肢支撑架(申请号“200520124858.5”)通过上连接销轴和下连接销轴移动以带动调节板移动达到调整角度的目的,调整到位后通过螺栓螺母分别进行固定,并设置了长调节板、左连接板、右连接板、前固定木板、后固定木板等板件进行辅助调整与固定。该现有技术装置结构复杂,不易存放不易维护不易携带,且调整手段复杂,增加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负担。中国专利高度可调节式上肢垫(申请号“202020115609.4”)通过上肢垫板朝向底板的底面靠近抬升端位置转动配合脚撑,并字底板上设置挡位块,脚撑包括铰接固定于上肢垫板上的固定管,固定管伸缩配合有调节管,调节管一端插接配合于固定管上可伸缩配合,调节管另一端定位支撑于挡位槽内。该现有技术通过脚撑和限位块实现了上肢垫板的数个挡位的调高或降低,但患者患肢或依附于患肢上的医疗物品(例如绷带、药物等)有几率与上肢垫板粘连或挂接,导致患肢移动时带动上肢垫板和脚撑脱离限位块,造成二次伤害,安全性不高。
技术内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肢的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装置结构复杂,不易存放不易维护不易携带,调整手段复杂,安全性不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上肢的支撑装置,包括:
[0007]底座框架;
[0008]两个相互平行的调节组件,分别装设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面上,每个调节组件包括一个固定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面一侧的固定杆、一个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固定杆上的活动杆、一个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活动杆上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面另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杆的一端在所述固定杆上活动,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由所述转动杆抬高或降低,以将所述活动杆设置为预设倾斜角度;
[0009]支撑板,装设于两个活动杆之间并分别与每个活动杆可拆卸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杆上活动套设有第一抱箍,所述第一抱箍邻近所述活动杆的一侧装设有用于与所述活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轴;所述活动杆上活动套设有第二抱箍,所述第二抱箍邻近所述转动杆的一侧装设有用于与所述转动
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二旋转轴;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面一侧通过第三旋转轴转动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抱箍上装设有用于制动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二抱箍上装设有用于制动所述活动杆的第二紧固件。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框架包括壳体和两个相互平行的刚性加强条,所述刚性加强条装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面,所述固定杆、所述转动杆分别装设于所述刚性加强条上。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为中空且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壳体内装设有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上活动装设有一承托板,所述承托板用于在所述滑动轨道上从所述开口滑动至所述壳体的外部以承托上肢的大臂部。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刚性加强条上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抱箍滑动的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转动杆沿所述第三旋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装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外部指令分别驱动第一抱箍和转动杆带动所述活动杆调整至所述预设倾斜角度。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包括支撑部和装设于所述支撑部的两端的连接部,所述活动杆上装设有用于卡接所述连接部的凹槽。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装设有用于收纳额外的支撑板的收纳仓。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底部装设有防滑件。
[0019]本技术通过将活动杆的一端设置于固定杆上活动,活动杆的另一端由转动杆抬高或降低,以将活动杆设置为预设倾斜角度。本技术结构精简、调节档位精细,在未使用状态下活动杆可贴近固定杆和转动杆,减少占用空间,且活动杆不会脱出固定杆和转动杆,即便患者产生不自主活动也不会导致活动杆脱离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支撑板的收纳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无支撑板的收纳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一个调节组件为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区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支撑板和活动杆区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弧形开口区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刚性加强条和壳体区域的立体结
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承托板和收纳仓区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侧视图;
[0029]图10为本技术上肢的支撑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安装侧视图;
[0030]序号说明:底座框架1、两个调节组件2、支撑板3、第一驱动组件4、第二驱动组件5、壳体11、刚性加强条12、开口111、滑动轨道112、承托板113、收纳仓114、防滑件115、固定杆21、活动杆22、转动杆23、第一抱箍24、第一旋转轴25、第二抱箍26、第二旋转轴27、第三旋转轴28、第一紧固件241、第二紧固件261、支撑部31、弧形开口311、连接部32、凹槽221、第一伺服电机41、第二伺服电机42、第一金属线43、第二金属线44、第三伺服电机51。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框架;两个相互平行的调节组件,分别装设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面上,每个调节组件包括一个固定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面一侧的固定杆、一个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固定杆上的活动杆、一个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活动杆上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面另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杆的一端在所述固定杆上活动,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由所述转动杆抬高或降低,以将所述活动杆设置为预设倾斜角度;支撑板,装设于两个活动杆之间并分别与每个活动杆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上活动套设有第一抱箍,所述第一抱箍邻近所述活动杆的一侧装设有用于与所述活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轴;所述活动杆上活动套设有第二抱箍,所述第二抱箍邻近所述转动杆的一侧装设有用于与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二旋转轴;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面一侧通过第三旋转轴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箍上装设有用于制动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二抱箍上装设有用于制动所述活动杆的第二紧固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框架包括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雪艳李川吴国华李敏王美雪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爱德堡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