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4010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填埋场单元内的集水管和设置在单元外的排水管,以及选择性地连通集水管和排水管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以便将来自己填埋单元的污水和未填埋单元的雨水分别排到不同的地方。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系统可以将大面积垃圾填埋场中的污水产生量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大大缓解污水处理的压力,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垃圾填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垃圾填埋操作中,通常只是开辟出一块开阔地,然后将城市垃圾堆放在 这里。有时在填埋场四周设置围堤,以防止出自填埋场的污水扩散到其他区域。这样的垃 圾填埋场通常至少在10公顷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几十公顷。目前,对于普通垃圾填埋场没 有采取特别措施来应对下雨天产生的大量污水。对于一个大面积的填埋场,如果遇到下雨 天气,来自已经堆有垃圾区域的雨水成为污水,其扩散到填埋场的其他区域(尚未堆放垃 圾),或者与该其他区域的雨水混合,使得来自整个填埋场的雨水皆变为污水,这无疑会大 大增加污水处理的负担。况且,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常常会出现长时间下大雨的恶劣天气, 在这种情况下,垃圾填埋场的污水处理设备远远达不到所需要的处理能力,而只能将污水 排放至环境中,导致填埋场下游地区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因此提出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以克服先有技术中存在的 缺陷。 根据本技术的垃圾填埋场排水系统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其可以选择性 地将来自填埋场单元的污水和未污染的雨水分别导向不同的地方,以实现雨水和污水分 流,降低污水处理量。 在一个典型实施例中,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包括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 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集水井,设于填埋场单元之外,用于存储来自填 埋场单元的水;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之外,用于将集水井内的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场所; 第二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用于将集水井内的存水排至所述污水处理场所以外的地方;第 一阀门,连接在集水井与第一排水管之间;以及第二阀门,连接在集水井与第二排水管之 间。 优选地,单元集水管包括单元支管和单元主管,单元支管为多孔的花管,排布在填 埋场单元内,单元主管汇集来自单元支管的水,并将其排到集水井内。 通常是沿着整个垃圾场的长度方向划分出多个单元。对于长度和宽度悬殊不大的 大面积填埋场(例如长度和宽度皆在200米以上),可以沿第一方向将整个场地分为若干狭 长区域,然后在将每一狭长区域分割为前述的若干单元。 上述实施例的排水系统适用于平原型垃圾填埋场。 在另一个典型实施例中,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包括污水池,设于填埋场下 游,用于存储来自所述填埋场的污水;多个单元导管,每个单元导管连接在相应填埋场单元 的出水口与所述污水池之间;多个第一阀门,分别连接在各个所述单元导管与所述污水池 之间;以及一个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并通过多个第二阀门分别连通至各个所述单元3导管。 优选地,该排水系统进一步包括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 集填埋场内的水并导向各个单元的所述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单元集水管包括单元支管和 单元主管,所述单元支管为多孔的花管,排布在填埋场单元内,所述单元主管汇集来自所述 单元支管的水,并将其排到所述出水口处。 本实施例的排水系统适用于山谷型垃圾填埋场的排水。 通过本技术的装置,可以将大面积垃圾填埋场中的污水产生量降到最低程 度,从而大大缓解污水处理的压力,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排水系统。该实施例适用于平原型垃圾 填埋场。如图1所示,整个垃圾填埋场被分为5个单元,单元之间被隔水堤3分割开,其中, 第一单元l已经填满垃圾,第二单元2正在使用中,第三、四和五单元尚未使用。在各单元 中设置单元花管12,这些花管直接连接到各单元外的集水井14中。除第一单元外,其余各 个集水井分别通过第一阀门15和第二阀门16可选择性地与污水管17和雨水管18连通。 而第一单元的集水井14则直接连通至污水管17,污水管的污水被排到污水处理场地进行 净化处理。 图2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水系统。该实施例适用于平原型垃圾 填埋场。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为每个单元设置集水井。如图2所示,整个垃 圾填埋场被分为5个单元,单元之间被隔水堤3分割开其中,第一单元1已经填满垃圾,第 二单元2正在使用中,第三、四和五单元尚未使用。在各单元中设置单元主管10和单元支 管ll,该单元支管为带孔的花管,各单元支管11将雨水或污水汇集至单元主管10。除第一 单元1夕卜,其余各单元的主管皆通过第一阀门15和第二阀门16选择性地连通至污水管17 和雨水管18。 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排水系统。该实施例适用于山谷型垃圾 填埋场。如图3所示,整个垃圾填埋场沿着山谷延伸的方向被分为3个或多个单元,单元之 间被隔水堤3分割开其中,第一单元1已经填满垃圾,第二单元2正在使用中,第三单元尚 未使用。在各单元中设置单元主管10和单元支管11。单元主管10与各自的导流管13相 连,该导流管13沿山谷最低处埋设,以将单元主管10收集的雨水输送至填埋场外,以便通 过第一阀门15或第二阀门16输送至污水管17或雨水管18。污水管17将污水导入污水池 19。 以上只是根据本技术的典型实施例。容易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 上述实施例作多种变通,这些变通甚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样容易理解的是,可以对各 单元中管道的排布方式作各种适应性调整,只要能将落在该单元中的雨水收集至单元外部即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遇到下雨天,操作人员只需要将未使用单元中的管道通过 打开第二阀门16和关闭第一阀门15连通至雨水管18,将已使用单元的管道通过关闭第二 阀门16和打开第一阀门15连通至污水管17即可。 为了更进一步地减少污水产生量,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将已经堆满垃圾 的单元覆盖起来,这可以通过在该单元的上表面覆盖上一层密实的土壤或其他隔水材料来 实现。 以上结合少数的典型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 仅是出于示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本技术。应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背 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对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变化和修改。同样地,除了以 上提到的实施方式,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还可以发现许多具体实施方式。权利要求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包括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集水井,设于填埋场之外,用于存储来自填埋场单元的水;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之外,用于将所述集水井内的存水排至污水处理场所;第二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用于将所述集水井内的存水排至所述污水处理场所以外的地方;第一阀门,连接在所述集水井与所述第一排水管之间;以及第二阀门,连接在所述集水井与所述第二排水管之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中,每个所述单元集水管包括单元主管和从单 元主管延伸出的多个单元支管,所述单元支管为多孔的花管。3. —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包括 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之外,通过多个第一阀门分别连接至所述单元集水管,用于将 来自所述集水管内的水排至污水处理场所;第二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通过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包括:    单元集水管,设置于填埋场的各个单元内,用于收集填埋场内的水;    集水井,设于填埋场之外,用于存储来自填埋场单元的水;    第一排水管,设于填埋场之外,用于将所述集水井内的存水排至污水处理场所;    第二排水管,设于填埋场外,用于将所述集水井内的存水排至所述污水处理场所以外的地方;    第一阀门,连接在所述集水井与所述第一排水管之间;以及    第二阀门,连接在所述集水井与所述第二排水管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祥信徐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城市建设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