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其包括:防渗膜,防渗膜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坑内,形成垃圾填埋腔;分区膜,分区膜将防渗膜围成的垃圾填埋腔分割成多个分区;顶部密封膜,顶部密封膜与防渗膜和/或分区膜连接;膜下收集井头,膜下收集井头设置在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竖井,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设置在分区内;水平井,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设置在分区内;沼气汇集管,沼气收集管与膜下收集井头、竖井和水平井连通,汇集垃圾填埋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具有对漏氧要求低的优点,并且克服了垃圾堵塞气孔的问题,使竖井或水平井在使用过程中集气性能逐渐下降甚至不能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垃圾产量最高的国家,垃圾对土壤、大气、水体造成污染,既影响了人们的生态环境,又危及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垃圾填埋沼气(LFG)是卫生填埋场的降解产物之一,除主要组分CH4,CO2外,其它已被检测出的物质有140种以上。这些气体无控制的迁移和聚积,会产生二次污染,引发燃烧爆炸事故;垃圾填埋沼气又是一类温室气体,它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资料表明,垃圾填埋沼气产生的温室效应比当量体积的CO2高20倍以上。现有的垃圾填埋沼气的收集系统由导出井、集气柜、输气管道和收集站等组成。沼气凭借压力差流向特定的气体导出井,再经气体收集管到达集气柜,最终集中输送至气体收集站进行净化处理。此外,也有采用膜下收集系统收集垃圾填埋沼气的填埋场,但是这种膜下收集系统对漏氧要求很高,并且对区域的气体稳定要求也高。此外,导出井包括竖井和水平井。现有的竖井和水平井在使用中存在垃圾堵塞竖井气孔的问题,使竖井或水平井在使用过程中集气性能逐渐下降甚至不能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其包括:防渗膜,所述防渗膜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坑内,形成垃圾填埋腔;分区膜,所述分区膜将防渗膜围成的垃圾填埋腔分割成多个分区;顶部密封膜,所述顶部密封膜与防渗膜和/或分区膜连接,实现分区的顶部密封;膜下收集井头,所述膜下收集井头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所述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所述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沼气汇集管,所述沼气收集管与膜下收集井头、竖井和水平井连通,汇集垃圾填埋气。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进一步,所述膜下收集井头包括膜上管段和膜下管段,所述膜上管段为L型弯折结构;所述膜下管段为L型弯折结构,在管壁上具有供垃圾填埋气通过的进气孔;膜下管段的开口端设有堵头;膜下管段与膜上管段一体成型制成。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进一步,其还包括控制阀门和测量装置,所述控制阀门安装在所述膜上管段;所述测量装置安装在所述膜上管段。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进一步,所述竖井包括气体收集管和石子层,所述气体收集管的管壁上设有气孔;气体收集管上端穿过顶部密封膜,并且气体收集管与顶部密封膜的衔接部位密封连接;所述气体收集管垂直于水平面布置;所述石子层包围在气体收集管的位于顶部密封膜下方部分的外侧。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进一步,所述水平井包括气体收集管和石子层;所述气体收集管的下端具有U形弯折部;所述气体收集管的管壁上设有气孔;气体收集管上端穿过顶部密封膜,并且气体收集管与顶部密封膜的衔接部位密封连接;所述气体收集管倾斜于水平面布置;所述石子层包围在气体收集管的位于顶部密封膜下方部分的外侧。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进一步,所述气体收集管为高密度聚乙烯管。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进一步,所述气体收集管的内径为150mm~300mm。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进一步,所述石子层的石子规格为2cm~4cm;石子层的厚度为180mm~3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分区膜和顶部密封膜将垃圾填埋腔分割成多个分区,各个分区之间相对独立密封。在垃圾填埋腔很大的情况下,实现各个分区的密封相比于整个膜下系统的密封更加容易。此外,即使某一个分区发生漏氧,也不会对其他分区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收集系统的可靠性。由于在气体收集管的外部设置了一定厚度的石子层,石子层能够起到阻挡垃圾阻塞气体收集管的气孔,使竖井或水平井能够长期稳定运行。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膜下收集井头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竖井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水平井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防渗膜;2、填埋坑;3、分区膜;4、顶部密封膜;5、沼气汇集管;6、垃圾;7、膜下收集井头,71、膜上管段,72、膜下管段,73、进气孔,74、堵头;8、竖井,81、气体收集管,82、气孔,83、石子层;9、水平井,91、U形弯折部。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图1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其包括:防渗膜1,所述防渗膜1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坑2内,形成垃圾填埋腔;垃圾填埋腔用于堆放垃圾6,利用垃圾产生垃圾填埋气;分区膜3,所述分区膜3将防渗膜1围成的垃圾填埋腔分割成多个分区;顶部密封膜4,所述顶部密封膜4与防渗膜1和/或分区膜3连接,实现分区的顶部密封;膜下收集井头7,所述膜下收集井头7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8,所述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8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9,所述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9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沼气汇集管5,所述沼气收集管5与膜下收集井头7、竖井8和水平井9连通,汇集垃圾填埋气。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优点为:利用分区膜和顶部密封膜将垃圾填埋腔分割成多个分区,各个分区之间相对独立密封。在垃圾填埋腔很大的情况下,实现各个分区的密封相比于整个膜下系统的密封更加容易。此外,即使某一个分区发生漏氧,也不会对其他分区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收集系统的可靠性。图2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膜下收集井头,所述膜下收集井头包括膜上管段71和膜下管段72,所述膜上管段71为L型弯折结构;所述膜下管段72为L型弯折结构,在管壁上具有供垃圾填埋气通过的进气孔73;膜下管段72的开口端设有堵头74;膜下管段72与膜上管段71一体成型制成。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膜下收集井头还包括控制阀门和测量装置,所述控制阀门安装在所述膜上管段;所述测量装置安装在所述膜上管段。图3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竖井8,所述竖井8包括气体收集管81和石子层8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渗膜,所述防渗膜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坑内,形成垃圾填埋腔;分区膜,所述分区膜将防渗膜围成的垃圾填埋腔分割成多个分区;顶部密封膜,所述顶部密封膜与防渗膜和/或分区膜连接,实现分区的顶部密封;膜下收集井头,所述膜下收集井头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所述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所述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沼气汇集管,所述沼气收集管与膜下收集井头、竖井和水平井连通,汇集垃圾填埋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渗膜,所述防渗膜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坑内,形成垃圾填埋腔;分区膜,所述分区膜将防渗膜围成的垃圾填埋腔分割成多个分区;顶部密封膜,所述顶部密封膜与防渗膜和/或分区膜连接,实现分区的顶部密封;膜下收集井头,所述膜下收集井头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所述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竖井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所述用于收集垃圾填埋气的水平井设置在所述分区内,用于收集分区内产生的垃圾填埋气;沼气汇集管,所述沼气收集管与膜下收集井头、竖井和水平井连通,汇集垃圾填埋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下收集井头包括膜上管段和膜下管段,所述膜上管段为L型弯折结构;所述膜下管段为L型弯折结构,在管壁上具有供垃圾填埋气通过的进气孔;膜下管段的开口端设有堵头;膜下管段与膜上管段一体成型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填埋气膜下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阀门和测量装置,所述控制阀门安装在所述膜上管段;所述测量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英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康达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