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3950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包括:中轿顶,两侧上部设置有与中轿顶平行的连接板,下部连接有第一包板;两个对称设置于中轿顶的长侧边处的侧轿顶,各侧轿顶面向中轿顶一侧与中轿顶的连接板固定连接,下部连接有第二包板;设置于各侧轿顶背向中轿顶一侧并与电梯直梁连接的直梁固定组件;对称设置于中轿顶的短侧边处的第一封头,对称设置于各侧轿顶的短侧边处的第二封头;居中设置于中轿顶上端面的第一加强筋;居中设置于各侧轿顶上端面的第二加强筋。取消了传统的双层吊顶结构,形成结构加装饰的一体化吊顶结构,将结构和装饰功能二合一,提高了吊顶结构的一体化程度,降低了安装难度。降低了安装难度。降低了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轿厢
,特别是涉及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梯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如今电梯的轿厢内顶部通常都安装有装饰吊顶。装饰吊顶不仅需要透光的功能性,同时还需具有美观漂亮的装饰性,随着电梯轿厢的装潢内饰日新月异,人们对轿厢内饰的审美和安装要求越来越高,吊顶是电梯轿厢内部装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电梯的美观起着关键的作用。
[0003]现有技术中,轿厢顶部为结构件,结构件下方再加装装饰件,形成结构加装饰的双层吊顶,但是这种吊顶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制造成本较高,安装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结构加装饰的双层吊顶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制造成本较高、安装难度较大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包括:
[0006]中轿顶,所述中轿顶两侧上部设置有与中轿顶平行的连接板,所述中轿顶下部连接有第一包板;
[0007]两个对称设置于中轿顶的长侧边处的侧轿顶,所述两个侧轿顶与中轿顶拼接而成整个轿顶平面,各侧轿顶面向中轿顶一侧与中轿顶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各侧轿顶下部连接有第二包板;
[0008]设置于各侧轿顶背向中轿顶一侧并与电梯直梁连接的直梁固定组件;
[0009]对称设置于中轿顶的短侧边处的第一封头,对称设置于各侧轿顶的短侧边处的第二封头;
[0010]居中设置于中轿顶上端面的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与中轿顶的长侧边平行,第一加强筋两端与第一封头固定连接;
[0011]居中设置于各侧轿顶上端面的第二加强筋,各第二加强筋与对应侧轿顶的长侧边平行,各第二加强筋两端与第二封头固定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消了传统的双层吊顶结构,形成结构加装饰的一体化吊顶结构,将结构和装饰功能二合一,提高了吊顶结构的一体化程度,降低了安装难度;另一方面,仅需替换第一包板和第二包板,即可改变轿厢内吊顶的装饰图案、颜色等,无需重新安装整个吊顶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0013]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板为剖面呈开口朝上的U形的折弯件,第一包板中部与中轿顶下端面紧贴设置,两侧分别嵌入中轿顶和侧轿顶的夹缝处并与中轿顶
侧端面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包板为剖面呈开口朝上的U形的折弯件,第二包板中部与侧轿顶下端面紧贴设置,一侧嵌入设置于中轿顶和侧轿顶的夹缝处并与侧轿顶面向中轿顶一侧端面焊接固定,另一侧与侧轿顶背向中轿顶一侧端面焊接固定。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第一包板与中轿顶、第二包板与侧轿顶的一体性,进一步提高了吊顶结构的一体化程度。
[0015]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为剖面呈开口朝下的礼帽形的折弯件,第一加强筋两侧与中轿顶上端面固定连接,第二加强筋两侧与侧轿顶上端面固定连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成本较低的折弯件,即可形成对吊顶结构的强化,降低了制造成本。
[0017]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轿顶下部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口,各第一包板上设置有与安装口对应开口,各安装口内对应安装有灯具。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灯具的安装位置,可直接将灯具安装在一体化吊顶结构上。
[0019]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直梁固定组件包括:角架,为呈L形的折弯件,一直角边与侧轿顶上部固定连接,另一直角边与直梁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缓冲垫块,设置在角架与直梁连接处,所述缓冲垫块可以采用橡胶垫块。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与直梁之间的固定缓冲。
[0021]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各侧轿顶背向中轿顶一侧的上端面设置有两个风扇底板,各风扇底板上固定连接有换气风扇,各侧轿顶上位于同侧的风扇底板之间位置设置有换气口,各第二包板上设置有与换气口对应开口,各换气口与换气风扇连通。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换气风扇的安装位置,透过换气口,使轿厢内空气与外界流动,防止轿厢内乘坐人员呼吸不畅。
[0023]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1、取消了传统的双层吊顶结构,形成结构加装饰的一体化吊顶结构,将结构和装饰功能二合一,提高了吊顶结构的一体化程度,降低了安装难度;
[0025]2、仅需替换第一包板和第二包板,即可改变轿厢内吊顶的装饰图案、颜色等,无需重新安装整个吊顶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6]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的俯视图。
[0027]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的主视图。
[0028]图3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的直梁固定组件的俯视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中轿顶;11、连接板;12、安装口;13、第一包板;2、侧轿顶;21、换气口;22、第二包板;3、直梁固定组件;31、角架;32、缓冲垫块;4、第一封头;5、第二封头;6、第一加强筋;7、第
二加强筋;8、风扇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2]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3]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包括:
[0034]中轿顶1,中轿顶1两侧上部设置有与中轿顶1平行的连接板11,中轿顶1下部连接有第一包板13;
[0035]两个对称设置于中轿顶1的长侧边处的侧轿顶2,两个侧轿顶2与中轿顶1拼接而成整个轿顶平面,各侧轿顶2面向中轿顶1一侧与中轿顶1的连接板11固定连接,各侧轿顶2下部连接有第二包板22;
[0036]设置于各侧轿顶2背向中轿顶1一侧并与电梯直梁连接的直梁固定组件3;
[0037]对称设置于中轿顶1的短侧边处的第一封头4,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轿顶(1),所述中轿顶(1)两侧上部设置有与中轿顶(1)平行的连接板(11),所述中轿顶(1)下部连接有第一包板(13);两个对称设置于中轿顶(1)的长侧边处的侧轿顶(2),所述两个侧轿顶(2)与中轿顶(1)拼接而成整个轿顶平面,各侧轿顶(2)面向中轿顶(1)一侧与中轿顶(1)的连接板(11)固定连接,各侧轿顶(2)下部连接有第二包板(22);设置于各侧轿顶(2)背向中轿顶(1)一侧并与电梯直梁连接的直梁固定组件(3);对称设置于中轿顶(1)的短侧边处的第一封头(4),对称设置于各侧轿顶(2)的短侧边处的第二封头(5);居中设置于中轿顶(1)上端面的第一加强筋(6),第一加强筋(6)与中轿顶(1)的长侧边平行,第一加强筋(6)两端与第一封头(4)固定连接;居中设置于各侧轿顶(2)上端面的第二加强筋(7),各第二加强筋(7)与对应侧轿顶(2)的长侧边平行,各第二加强筋(7)两端与第二封头(5)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的电梯轿厢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板(13)为剖面呈开口朝上的U形的折弯件,第一包板(13)中部与中轿顶(1)下端面紧贴设置,两侧分别嵌入中轿顶(1)和侧轿顶(2)的夹缝处并与中轿顶(1)侧端面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包板(22)为剖面呈开口朝上的U形的折弯件,第二包板(22)中部与侧轿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淑君
申请(专利权)人:梅赛德斯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