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1088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分离器本体,分离器本体通过管道连接有换热器、制冷剂泵和蒸发器,换热器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压缩机、冷凝器和储液罐,分离器本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分离筒,分离筒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混合进料管,分离筒的两端固定连接有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该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通过设置的混合进料管、增压头、叶轮和可旋转的轴杆,可以在混合液进入分离筒内时冲击叶轮带动轴杆自动旋转,从而形成乱流,增加分离槽内混合液的分离速度,具有主动分离的功能,并且通过设置的隔板和搅拌桨,可以增加分离槽内混合液的碰撞频率,从而大大的提高油液的分离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分离器,是制冷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用来将混合油液进行分离,从而方便油液回流的装置。
[0003]目前,在分离器使用过程中,混合液进入分离器内部后,由于润滑油的比重比制冷剂(如氟利昂)要小,润滑油是漂浮在液态制冷剂上层的,通过混合液自然分离出油液和制冷液,其分离效率和分离效果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0004]例如,公告号CN108613444A公开的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包括主体1,主体1上设有油液混合物入口101、制冷液出口102和液位控制器,主体1内安装有第一分离室2,第一分离室2的上端面安装有槽盖205,槽盖205上开有多个进液口204,第一分离室2的底端面上设有出液口202且安装有回油管3,回油管3的一端悬置在第一分离室2内,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用油设备相连接。
[0005]由上述公开方案可知,油液混合物通过油液混合物入口进入分离器内部后,通过本身的冲击力形成的搅动,进而等待油液与制冷液进行自然分离,大大的降低了分离速度,而且油液混合物缺少碰撞,大大的降低了油液的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通过设置的混合进料管、增压头、叶轮和可旋转的轴杆,可以在混合液进入分离筒内时冲击叶轮带动轴杆自动旋转,从而形成乱流,增加分离槽内混合液的分离速度,具有主动分离的功能,并且通过设置的隔板和搅拌桨,可以增加分离槽内混合液的碰撞频率,从而大大的提高油液的分离效果。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包括分离器本体,所述分离器本体通过管道连接有换热器、制冷剂泵和蒸发器,所述换热器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压缩机、冷凝器和储液罐,所述分离器本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分离筒,所述分离筒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混合进料管,所述分离筒的两端固定连接有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所述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之间转动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桨和叶轮,所述分离器本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出料管和回油管,该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通过设置的混合进料管、增压头、叶轮和可旋转的轴杆,可以在混合液进入分离筒内时冲击叶轮带动轴杆自动旋转,从而形成乱流,增加分离槽内混合液的分离速度,具有主动分离的功能,并且通过设置的隔板和搅拌桨,可以增加分离槽内混合液的碰撞频率,从而大大的提高油液的分离效果。
[0009]进一步的,所述分离筒的内部设有分离槽,所述分离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环形等
距分布的隔板,且环形等距分布的隔板沿着分离槽的高度方向等距分布,所述隔板的形状为扇形,可以增加混合液的碰撞频率。
[0010]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桨的形状为条形,所述搅拌桨沿着轴杆的轴向分布,所述搅拌桨的表面与隔板的表面之间留有间隙。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的表面均设有过孔,所述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的中心位置均固定套接有轴承,且轴承的内圈与轴杆的端面固定套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叶轮的表面设有环形等距分布的叶片,所述叶片的形状为弧形,所述叶片的端面固定连接有挡板,可以增加对混合液冲击力的收集效果。
[0013]进一步的,所述挡板和叶轮的中心位置固定套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中心位置设有套孔,且套孔的内壁与轴杆的表面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混合进料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增压头,所述增压头的高度与叶轮的中间位置高度相同,增压头可以增加混合液的冲击力。
[0015]进一步的,所述分离筒与分离器本体的内壁合围有回流槽和收集槽,且回油管和出料管的一端分别与回流槽和收集槽相互连通。
[0016]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隔板之间合围有搅拌槽,所述隔板与搅拌桨交错分布。
[0017]进一步的,所述回油管的一端通过管道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互连通。
[001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9](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混合进料管、增压头、叶轮和可旋转的轴杆,可以在混合液进入分离筒内时冲击叶轮带动轴杆自动旋转,从而形成乱流,增加分离槽内混合液的分离速度,具有主动分离的功能。
[0020](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隔板和搅拌桨,可以增加分离槽内混合液的碰撞频率,从而大大的提高油液的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叶轮结构俯视图;
[0023]图3为图1的分离筒与隔板安装结构俯视图;
[0024]图4为图1的上缓冲板结构俯视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结构框图。
[0026]图中标号说明:
[0027]1分离器本体、11分离筒、12分离槽、13隔板、14上缓冲板、15下缓冲板、16轴杆、17叶轮、18挡板、19搅拌桨、20混合进料管、21增压头、22出料管、23回油管、24叶片、25固定套、2换热器、3压缩机、4冷凝器、5储液罐、6制冷剂泵、7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实施例1
[0030]请参阅图1

5,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包括分离器本体1,分离器本体1通过管道连接有换热器2、制冷剂泵6和蒸发器7,换热器2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压缩机3、冷凝器4和储液罐5,换热器2的管程出口与压缩机3的入口相连接,压缩机3的出口与冷凝器4的入口相连接,冷凝器4的出口与储液罐5相连通,储液罐5通过管道与换热器2的壳程入口相连通,制冷机泵6的输出端与蒸发器7的入口端相连接,换热器2的管程入口与分离器本体1的回油管相连接,换热器2的壳程出口与混合进料管20相连接,制冷剂泵6的输入端与出料管22相连接,蒸发器7的出口端与分离器本体1连通,分离器本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分离筒11,分离筒11可以加速混合液的碰撞频率,分离筒1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混合进料管20,分离筒1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上缓冲板14和下缓冲板15,上缓冲板14和下缓冲板15可以对分离筒11内的乱流进行遏制,方便油液的回流以及制冷液的排放,上缓冲板14和下缓冲板15之间转动连接有轴杆16,轴杆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桨19和叶轮17,分离器本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出料管22和回油管23。
[0031]叶轮17的表面设有环形等距分布的叶片24,叶片24的形状为弧形,叶片24的端面固定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包括分离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本体(1)通过管道连接有换热器(2)、制冷剂泵(6)和蒸发器(7),所述换热器(2)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压缩机(3)、冷凝器(4)和储液罐(5),所述分离器本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分离筒(11),所述分离筒(1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混合进料管(20),所述分离筒(1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上缓冲板(14)和下缓冲板(15),所述上缓冲板(14)和下缓冲板(15)之间转动连接有轴杆(16),所述轴杆(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桨(19)和叶轮(17),所述分离器本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出料管(22)和回油管(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筒(11)的内部设有分离槽(12),所述分离槽(1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环形等距分布的隔板(13),且环形等距分布的隔板(13)沿着分离槽(12)的高度方向等距分布,所述隔板(13)的形状为扇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桨(19)的形状为条形,所述搅拌桨(19)沿着轴杆(16)的轴向分布,所述搅拌桨(19)的表面与隔板(13)的表面之间留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缓冲板(14)和下缓冲板(15)的表面均设有过孔,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祥管静谢楷彪高可林齐学元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凯新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