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237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包括多模干涉器(1);所述多模干涉器(1)通过两个宽度渐变波导(102)将一束光一分为二,随后再通过波导(103)连接光栅(2)。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集成光学组件的级连,实现窄带宽片上荧光激发,实现荧光激发器件的小型化,有助于生物传感系统的便携化进程。传感系统的便携化进程。传感系统的便携化进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荧光传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基于荧光标记的生物传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如PCR、ELISA等。常用荧光探针由一个波长的激发光激发后,发射出另一个波长的发射光用于检测,两个波长通常相差20至30nm。目前激发荧光多使用宽带汞灯,通过二向色镜、滤光片、聚焦透镜搭建空间光路,将激发光滤除,同时获取发射光强度,进而标定生物样品浓度。激发光系统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激发光带宽大,背景干扰影响发射光强度测定;2.光源呈现中心区域强度大、边缘区域强度小的递减分布,难以均匀激发荧光样本;3.光源与空间光路体积庞大,不易集成,难以满足便携式现场检测需求。目前基于荧光标记的检测大都采用现场采样,低温运送至实验室检测的方式。不仅存在样本变性、失效的问题,还有可能在运送途中造成交叉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有助于解决目前常用的PCR、ELISA等荧光检测仪器的无法小型化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包括多模干涉器;所述多模干涉器通过两个宽度渐变波导将一束光一分为二,随后再通过波导连接光栅。
[0005]所述多模干涉器的中心为干涉区。
[0006]所述连接光栅的波导宽度不变。所述宽度渐变波导与连接光栅的波导直接相连。
[0007]所述光栅由相连的导光区和光栅区构成。
[0008]所述导光区的一端连接波导,另一端呈扇形,连接光栅区。
[0009]所述光栅区中间凹陷区域通过刻蚀全部去除。
[0010]所述荧光激发芯片分为四层,由下至上分别为硅基底、二氧化硅埋氧层、氮化硅光波导层、二氧化硅保护层。
[0011]第一多模干涉器通过两个宽度渐变波导将一束光一分为二,随后再通过波导(宽度不变)连接第二和第三多模干涉器;将第二、三多模干涉器再各自通过宽度渐变波导将光一分为二,最后再通过波导连接光栅,实现拓展式激发。
[0012]本专利技术利用集成光学组件——多模干涉器、光栅,通过级连方式构建集成荧光激发芯片。以CY5荧光染料为应用目标,优化设计645纳米激发光结构,实现窄带宽、可拓展式的片上激发,有助于解决目前常用的PCR、ELISA等荧光检测仪器的无法小型化的问题;同时根据激发位置分布,可灵活调整激发单元分布,用于单腔室、多腔室的同时激发。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通过集成光学组件的级连,实现窄带宽片上荧光激发,主要优势在于:1.窄带激发,避免激发光对发射光的干扰;2.可拓展式激发,针对激发面积均匀分布激发光源能
量,避免强度不足导致的荧光误判;3.片上集成,实现荧光激发器件的小型化,有助于生物传感系统的便携化进程。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中的多模干涉器平面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中的多模干涉器透射谱;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中的光栅平面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中的光栅透射谱;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的拓展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包括多模干涉器1;所述多模干涉器1通过两个宽度渐变波导102将一束光一分为二,随后再通过波导103连接光栅2。
[0024]多模干涉器1利用模式耦合原理,可将一束光能量均匀的分配成两束出射。光栅2将平面传输的光进行垂直改向,用于激发上方生物荧光样本。该荧光激发芯片可通过多模干涉器1将光源拓展至多路进行小面积分散式或大面积集中式荧光激发。
[0025]优选的,荧光激发芯片分为四层,由下至上分别为硅基底(500微米)、二氧化硅埋氧层(2微米)、氮化硅光波导层(0.22微米)、二氧化硅保护层(0.5微米)。
[0026]所述多模干涉器1的中心为干涉区101,见图2。举例而言,干涉区101长48.88微米,宽6微米;宽度渐变波导102长10微米,连接中心干涉区101宽1.1微米,连接两侧波导103宽0.5微米。645纳米目标波长处,单端耦合效率为48%,见图3。
[0027]所述光栅2由相连的导光区201和光栅区202构成,见图4。举例而言,所述导光区201的一端连接波导103,宽0.5微米,另一侧呈10度角打开,由半径为25微米的扇形构成;所述光栅区202延伸至半价为35微米的扇形区域,其周期为0.474微米,占空比为0.5,中间凹陷区域通过刻蚀全部去除。645纳米目标波长处,耦合效率为20%;激发波长675纳米处,耦合效率已衰减至1%,见图5,可有效避免背景光干扰。
[0028]第一多模干涉器通过两个宽度渐变波导将一束光一分为二,随后再通过波导(宽度不变)连接第二和第三多模干涉器;将第二、三多模干涉器再各自通过宽度渐变波导将光一分为二,最后再通过波导连接光栅,实现拓展式激发,可通过多模干涉器级连拓展为更大面积的激发光源,如图6所示。根据不同荧光激发要求,可进行任意形状、面积的铺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拓展式645纳米荧光激发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模干涉器(1);所述多模干涉器(1)通过两个宽度渐变波导(102)将一束光一分为二,随后再通过波导(103)连接光栅(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激发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干涉器(1)的中心为干涉区(1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激发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光栅的波导(103)宽度不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激发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2)由相连的导光区(201)和光栅区(202)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激发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区(201)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龙史清冯世伦颜泽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