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013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包括内环加强结构和外环加强结构,所述内环加强结构设于所述外环加强结构的内侧,并与所述外环加强结构连接形成多个封闭的腔体结构,所述车辆包括所述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所述内环加强结构中内环加强板设置为弧形横截面结构,且所述内环加强结构和所述外环加强结构都设置溃缩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车身后部加强结构不合理导致车身的扭转刚度、弯曲模态及安全碰撞性能不足的问题。曲模态及安全碰撞性能不足的问题。曲模态及安全碰撞性能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加强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身强度是指在发生碰撞等对车身施加很大外力时车身不容易被损坏的能力,车身刚度是指在车辆的使用中受到不至于损坏车身的一般外力时车身不容易变形的能力。强度不足的后果是车身发生开裂、断裂、塑变及压溃等,使车身丧失使用功能;刚度不足的车身在使用中会发生吱吱声和高频振动声,车身开口部位发生变形,导致车门开闭困难、密封性下降。甚至车身刚度不足会影响车辆高速转弯时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车身结构要有必要的强度和刚度。虽然车身强度和刚度不是同一概念,但一般来讲,强度高的车身刚度也好,在行驶中受到各种外力的时候变形小。
[0003]车身安全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冲击能量,保证必要的乘员生存空间,基于此点,车身结构设计并不是整体越牢固越好。车身前、后部分结构具有适当的柔性,以使在发生前、后碰撞寸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从安全性考虑是非常重要的。而汽车发生横向碰撞时,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毁坏变形以吸收冲击能,因此,车身后部结构必须牢固。
[0004]现有车辆由于车身后部强度不足,在发生碰撞时车身易发生开裂、断裂、塑变及压溃等,使车身丧失使用功能;现有车辆后部加强结构分为内环加强结构和外环加强结构,所述内环加强结构主要由顶盖横梁、C柱内板、内轮罩加强板构成,只在车身上部组成加强结构,对车身扭转刚度和弯曲模态几乎没有贡献;所述外环加强结构主要由顶盖横梁、上边梁加强板、C柱加强板、外轮罩加强板、门槛加强板延长板、后地板横梁构成,该结构只有外侧加强板结构构成虚弱的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横向区间跨度很大,对车身的扭转刚度、弯曲模态及安全碰撞性能贡献很小;而且内外环形零部件之间没有成闭环和腔体结构,不能充分利用结构设计对车身性能提供最大的价值,导致车身扭转、弯曲、安全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车身后部加强结构不合理导致车身的扭转刚度、弯曲模态及安全碰撞性能不足的问题。
[0006]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包括内环加强结构和外环加强结构,所述内环加强结构设于所述外环加强结构的内侧,并与所述外环加强结构连接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所述内环加强结构中内环加强板设置为弧形横截面结构,且所述内环加强结构和所述外环加强结构都设置有溃缩腔。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环加强结构包括首尾相接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的第一顶盖横梁、左C柱内板、左后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左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后地板上部横梁、右
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右后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右C柱内板。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环加强结构包括首尾相接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的第二顶盖横梁、左上边梁加强板、左C柱加强板、左后轮罩内板、左门槛后加强板后延长板、后地板骨架、右门槛后加强板后延长板、右后轮罩内板、右C柱加强板、右上边梁加强板。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环加强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顶盖横梁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三顶盖横梁,所述第三顶盖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上边梁加强板和右上边梁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一顶盖横梁位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的内侧并与所述顶盖横梁连接,所述左C柱内板与所述左上边梁加强板对应连接,所述右C柱内板与所述右上边梁加强板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顶盖横梁、左C柱内板、左上边梁加强板、第三顶盖横梁、右上边梁加强板以及所述右C柱内板合围形成封闭的第一腔体结构。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C柱加强板与所述左C柱内板相对连接形成封闭的第二腔体结构,所述右C柱加强板与所述右C柱内板相对连接形成封闭的第三腔体结构。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环加强结构还包括左后轮罩外板和右后轮罩外板,所述左后轮罩外板设于所述左后轮罩内板的外侧并与所述左C柱加强板连接,所述右后轮罩外板设于所述右后轮罩内板的外侧并与所述右C柱加强板连接;
[0012]所述左后轮罩外板、左C柱加强板下段、左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左后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以及所述左后轮罩内板合围形成封闭的第四腔体结构,所述右后轮罩外板、右C柱加强板下段、右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右后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以及所述右后轮罩内板合围形成封闭的第五腔体结构。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环加强结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后地板骨架的左右两侧的后地板左纵梁盖板和后地板右纵梁盖板,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设于所述后地板骨架的内侧,并与所述后地板左纵梁盖板和后地板右纵梁盖板分别连接,所述后地板骨架、后地板左纵梁盖板、后地板右纵梁盖板以及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合围形成封闭的第六腔体结构。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环加强结构还包括后地板左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和后地板右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所述左后地板左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左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之间,所述后地板右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右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之间。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环加强结构中的后地板骨架设置为一体式结构,缩短C柱加强板、C柱加强板下段、门槛加强板后延长板之间的横向连接距离,并与后地板骨架连接构成封闭连贯的传力通道,再横向距离上保证整体环状结构的垂直度。
[0016]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
[0017]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车身后部内外环形腔体加强结构,该结构分别由内外环状加强结构构成:所述内环加强结构构成内部的封闭加强环,且能于外环加强结构构成相应的腔体,使车身后侧强度能极大提高;所述外环加强结构更加稳定,所述外环加强结构构成外部的封闭加强环,且可以保证与内环构成封闭腔体,使车身后侧强度得到进一步充分提高;所述内外环状加强结构可有效构成封闭的腔体结构,在单一环状结构的基础上,能充分利用结构优势,进一步地提高结构强度,同时减少所述加强结构的空间应用,实现轻量化。
[0018]所述内外环形腔体加强结构通过结构的优化,在车身后部形成一个封闭连贯的环状传力通道,同时传力通道具有很高的垂直度,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在提升了整车骨架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极大的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弯扭模态及疲劳耐久性能;在遇到车辆碰撞翻转等严重情况时,内外环状加强结构构成的笼形安全结构可为乘客提供可靠的保护,且内外环状加强结构后侧的腔体结构稳定,无断点,可以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共振和异响,提高乘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0]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于车体的内环加强结构和外环加强结构,所述内环加强结构设于所述外环加强结构的内侧,并与所述外环加强结构连接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所述内环加强结构中内环加强板设置为弧形横截面结构,且所述内环加强结构和所述外环加强结构都设置有溃缩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加强结构包括首尾相接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的第一顶盖横梁、左C柱内板、左后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左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后地板上部横梁、右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右后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板、右C柱内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加强结构包括首尾相接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的第二顶盖横梁、左上边梁加强板、左C柱加强板、左后轮罩内板、左门槛后加强板后延长板、后地板骨架、右门槛后加强板后延长板、右后轮罩内板、右C柱加强板、右上边梁加强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加强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顶盖横梁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三顶盖横梁,所述第三顶盖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上边梁加强板和右上边梁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一顶盖横梁位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的内侧并与所述顶盖横梁连接,所述左C柱内板与所述左上边梁加强板对应连接,所述右C柱内板与所述右上边梁加强板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顶盖横梁、左C柱内板、左上边梁加强板、第三顶盖横梁、右上边梁加强板以及所述右C柱内板合围形成第一腔体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C柱加强板与所述左C柱内板相对连接形成第二腔体结构,所述右C柱加强板与所述右C柱内板相对连接形成第三腔体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后部加强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庆生魏超越高俊风赵伟奇杨保垒张硕垚孟辉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