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流池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7110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流池,包括斜锥体(2)和外筒(3),其关键在于所述斜锥体(2)和/或外筒(3)增设有至少一个外挑环梁(1)。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还涉及这种旋流池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抗浮能力强,投资小,并可发挥斜锥体的拱体传力效应,减小外筒及斜锥体的厚度,整个结构体系布置合理,传力简单、刚度协调;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缩小基坑土方开挖作业面,降低降水难度,并为边坡稳定提供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流池结构体系及旋流池的施工方法,属于主要由混凝土构 造的结构工程

技术介绍
在钢铁企业建设中,旋流池是作为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径大、 埋置深、降水难度大、抗浮设计困难、混凝土体量大、造价高、施工周期长的特 点。旋流池结构体系包括外筒、内筒、顶板层、泵房层、支柱、斜锥体、底板。 泵房层和顶板层支撑在内外筒之间,前者放置水泵设备,后者封闭旋流池。内筒、 泵房层及顶板层的竖向荷载通过支柱传至底板上。这种结构不能有效地发挥斜锥 体良好的受力特性。另一方面,地下水位较高时,为满足抗浮要求,常采用增加旋流池的自重, 例如增加斜锥体、外筒、内筒的重量来平衡水浮力。这种做法会导致旋流池混凝 土体积增加,施工周期延长,而且不经济。同时,大开挖法施工旋流池时,基坑开挖至底板底面后,自下至上先后施工 底板、斜锥体、外筒、支柱、内筒、泵房层、顶板层。因斜锥体施工作业面深、 作业时间长,基坑开挖面积大,不利于基坑降水及大开挖边坡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浮能力强的旋流池。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开挖面积小的旋流池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旋流池,包括斜锥体、外筒和底板,其特征是所述斜锥体和/或外筒增设有至少一个外挑环梁。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为方便施工,所述斜锥体和外筒上可以仅设置一个外挑环梁。为发挥斜锥体良好的受力特性,所述外挑环梁设置在所述斜锥体与所述外筒 的结合处。3为进一步增强旋流池的抗浮性能,所述斜锥体或/和所述底板的下部设置有 锚在岩土里的锚杆群。所述锚杆群可以采用高压注浆工艺施工制得。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旋流池的施工方法,其 特征是所述旋流池按以下步骤施工(1) 开挖基坑至外筒的底部;(2) 施工外挑环梁;(3) 以外挑环梁为外筒施工阶段的基础,施工外筒;(4) 截水并支挡土体,施工斜锥体和底板;(5) 自下至上施工支柱、内筒、泵房层和顶板层。 为縮小基坑土方开挖作业面,所述外筒采用顺做法施工,所述斜锥体釆用逆做法施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本专利技术利用外挑环梁上部的土体重量,而非旋流池结构重量来提高抗 浮能力,节约混凝土,节省投资。(2) 本专利技术设置的外挑环梁兼做外筒及斜锥体的环向约束,可发挥斜锥体 的拱体传力效应,减小外筒及斜锥体的厚度,整个结构体系布置合理,传力简单、 刚度协调、受力性能好。(3) 由于斜锥体或/和所述底板的下部设置有锚在岩土里的锚杆群,因此可 利用底板与斜锥体区域锚杆群的抗拔力来平衡浮力,从而进一步减小了底板、斜 锥体、外筒壁的厚度,节约混凝土量,减少基坑开挖深度,降低降水难度,节省 投资。(4) 本专利技术设置的外挑环梁兼做外筒基础,外筒采用顺作法施工,斜锥体 采用逆作法施工,縮小基坑土方开挖作业面,降低降水难度,并为边坡稳定提供 条件。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l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受力分析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4限定在以下具体的实施方式之中。实施例l:如图l所示, 一种旋流池,在所述斜锥体2与所述外筒3的结合处设 置有外挑环梁l。这种旋流池按以下步骤施工(1)开挖基坑至外筒3的底部; (2)施工外挑环梁l;(3)以外挑环梁1为外筒3施工阶段的基础,施工外筒3;(4)截水并支挡土体4,施工斜锥体2和底板10; (5)自下至上施工支柱5、内 筒6、泵房层7和顶板层8。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工作时,土压力垂直作用于斜锥体2及底板10的下表面, 外挑环梁1约束斜锥体2顶部,斜锥体2顶部产生向外推力,外挑环梁l受拉;另一 方面,土压力垂直作用于外筒3外表面,外挑环梁1约束外筒3底部,外挑环梁l 受压,可部分平衡斜锥体2顶部向外推力。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l所不同的是,所述斜锥体2和所述 底板10的下部设置有锚在岩土里的锚杆群9。所述锚杆群9采用高压注浆工艺施工 制得。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以及施工方法与实施例l相同。权利要求1、一种旋流池,包括斜锥体(2)、外筒(3)和底板(10),其特征是所述斜锥体(2)和/或外筒(3)增设有至少一个外挑环梁(1)。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旋流池,其特征是所述斜锥体(2)和外筒(3)上 仅设置一个外挑环梁(1)。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流池,其特征是:所述外挑环梁(1)设置在所述斜 锥体(2)与所述外筒(3)的结合处。4、 如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旋流池,其特征是所述斜锥体(2)或/和所 述底板(10)的下部设置有锚在岩土里的锚杆群(9)。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流池,其特征是所述锚杆群(9)釆用高压注浆 工艺施工制得。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旋流池按以下步 骤施工(1) 开挖基坑至外筒(3)的底部;(2) 施工外挑环梁(1);(3) 以外挑环梁(1)为外筒(3)施工阶段的基础,施工外筒(3);(4) 截水并支挡土体(4),施工斜锥体(2)和底板(10);(5) 自下至上施工支柱(5)、内筒(6)、泵房层(7)和顶板层(8)。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外筒(3)采用顺做法施 工,所述斜锥体(2)采用逆做法施工。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流池,包括斜锥体(2)和外筒(3),其关键在于所述斜锥体(2)和/或外筒(3)增设有至少一个外挑环梁(1)。本专利技术同时还涉及这种旋流池的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抗浮能力强,投资小,并可发挥斜锥体的拱体传力效应,减小外筒及斜锥体的厚度,整个结构体系布置合理,传力简单、刚度协调;同时,本专利技术可缩小基坑土方开挖作业面,降低降水难度,并为边坡稳定提供条件。文档编号B01D21/02GK101642637SQ20091010384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4日专利技术者罗福盛, 瑜 蒙, 薛尚铃, 邓玉孙 申请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流池,包括斜锥体(2)、外筒(3)和底板(10),其特征是:所述斜锥体(2)和/或外筒(3)增设有至少一个外挑环梁(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玉孙蒙瑜罗福盛薛尚铃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