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49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6
本申请公开了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涉及通风井防水的技术领域,包括井筒,所述井筒一端用于与屋面固定连接,且与通风井相连通,所述井筒远离屋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水环,所述防水环远离井筒的一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支墩,所述支墩远离防水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完全遮盖防水环,所述支墩、顶板以及防水环之间形成了与井筒连通的通风通道。本申请具有减少雨水进入通风井的效果。有减少雨水进入通风井的效果。有减少雨水进入通风井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通风井防水的
,尤其是涉及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通风井是一种排气设施,能够使得建筑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相流通,从而减少建筑内有毒气体聚集、氧气浓度过低等情况,减少事故的发生。
[0003]通风井在连通建筑内外空气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雨水通过通风井进入建筑内,导致物品受潮受损,影响建筑的居住功能等。
[0004]建筑顶部的通风井更容易出现雨水进入井内的情况,目前的建筑顶的通风井通常是在通风井的顶部设置遮罩,以此减少雨水的渗透,但仍有部分雨水会从通风井的通风口落入通风井,或从通风井与建筑屋面的连接处渗透进通风井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减少雨水进入通风井的情况,本申请提供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包括井筒,所述井筒一端用于与屋面固定连接,且与通风井相连通,所述井筒远离屋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水环,所述防水环远离井筒的一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支墩,所述支墩远离防水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完全遮盖防水环,所述支墩、顶板以及防水环之间形成了与井筒连通的通风通道。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井通过井筒及通风通道能够与外界连通,从而与外界交换气流;防水环能够减少雨水顺着井筒外壁流下的情况,减少井筒与屋面连接处的渗漏;顶板能够对通风井进行遮盖,减少进入通风井的雨水,顶板完全遮盖防水环减少了落在防水环上的雨水,进一步减少了进入通风井的雨水。
[0009]可选的,所述支墩包括内支墩和外支墩,所述外支墩位于若干内支墩围成空间的外部,且所述内支墩与所述外支墩交错设置。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支墩与外支墩交错设置能够减少雨水从内支墩与外支墩之间的间隙进入通风井内的情况发生。
[0011]可选的,所述外支墩和内支墩均为圆弧板状,且多个所述外支墩位于同一圆上,多个内支墩位于外支墩所在圆的同心圆上。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支墩与内支墩为圆弧板能够更好的支撑顶板。
[0013]可选的,所述顶板表面连接有第一保护层,所述顶板下方的第一保护层的下表面为第一减水面,所述第一减水面朝远离井筒轴线的方向逐渐靠近屋面。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保护层能够保护顶板,减少顶板损坏的情况;第一减水面使得雨水会从第一保护层远离井筒轴线的边缘滴落至屋面上,减少了雨水沿第一减水面流至支墩上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减少雨水进入通风井的情况。
[0015]可选的,所述防水环的外表面连接有第二保护层,所述防水环上方的第二保护层
的上表面为第二减水面,所述防水环下方的第二保护层的下表面为第三减水面,所述第二减水面及第三减水面均朝远离井筒轴线方向逐渐靠近屋面。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减水面使得落在第二保护层上的雨水,会流向第二保护层远离井筒轴线的边缘,减少雨水流入通风井的情况发生,第三减水面使得沿第二保护层边缘留下的雨水会直接落至屋面上,进一步减少雨水顺着井筒外壁流下的情况,从而减少井筒与屋面连接处的渗漏。
[0017]可选的,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还包括找坡层,所述找坡层设置于屋面上且与井筒外周壁抵接,所述找坡层的上表面向远离井筒轴线方向高度逐渐降低。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落在找坡层上的雨水会顺着找坡层的坡度向远离通风井的方向流动,从而减少到达井筒与屋面连接处的雨水,从而减少雨水渗漏进通风井内的情况发生。
[0019]可选的,所述找坡层远离屋面的一面以及井筒的外周壁上连接有主防水层。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防水层能够减少雨水与井筒外壁及屋面接触的情况发生,减少雨水的渗漏。
[0021]可选的,所述主防水层的远离找坡层或井筒的面上连接有保温层。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能够进行保温隔热,减少建筑内调节温度所消耗的能源。
[0023]可选的,所述主防水层与所述找坡层之间、所述主防水层与所述井筒之间设置有找平层。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找平层能够使得找坡层的表面更加平整,使得主防水层的连接更加牢固。
[0025]可选的,所述找平层与所述主防水层之间设置有附加防水层。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附加防水层能够增强屋面的防水效果,减少主防水层损坏后雨水渗漏的情况发生。
[0027]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0028]1.顶板能够进行遮盖,减少落入通风井内的雨水;
[0029]2.防水环能够减少雨水顺井筒外壁流下的情况发生,减少雨水从井筒与屋面连接处的渗漏;
[0030]3.找坡层能够减少流向井筒与屋面连接处的雨水,减少雨水的渗漏。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显示内支墩及外支墩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1、井筒;2、防水环;21、第二保护层;211、第二减水面;212、第三减水面;3、支墩;31、内支墩;32、外支墩;33、通风通道;4、顶板;41、第一保护层;411、第一减水面;5、找坡层;6、找平层;7、附加防水层;8、主防水层;9、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参照图1和图2,包括井筒1,井筒1一端用于与屋面固定连接,且与通风井相连通,井筒1远离屋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水环2,防水环2远离井筒1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支墩3,支墩3远离防水环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板4,顶板4完全遮盖防水环2,支墩3、顶板4以及防水环2之间形成了与井筒1连通的通风通道33;支墩3包括三个外支墩32和三个内支墩31,三个外支墩32呈圆弧片状且位于一个圆上,三个内支墩31呈圆弧片状且位于一个圆上,内支墩31所处圆位于外支墩32所处圆内且与外支墩32所处圆同心,内支墩31与外支墩32交错设置,且内支墩31的弧长大与最近的两个外支墩32之间的空隙弧长。
[0037]通风井通过井筒1及通风通道33能够与外界连通,从而与外界交换气流;防水环2能够减少雨水顺着井筒1外壁流下的情况,减少井筒1与屋面连接处的渗漏;顶板4能够对通风井进行遮盖,减少进入通风井的雨水,顶板4完全遮盖防水环2减少了落在防水环2上的雨水,进一步减少了进入通风井的雨水;内支墩31与外支墩32交错设置,能够减少雨水从内支墩31与外支墩32之间的间隙进入通风井内的情况发生。
[0038]参照图1和图3,顶板4表面连接有第一保护层41,顶板4下方的第一保护层41的下表面为第一减水面411,第一减水面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筒(1),所述井筒(1)一端用于与屋面固定连接,且与通风井相连通,所述井筒(1)远离屋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水环(2),所述防水环(2)远离井筒(1)的一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支墩(3),所述支墩(3)远离防水环(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板(4),所述顶板(4)完全遮盖防水环(2),所述支墩(3)、顶板(4)以及防水环(2)之间形成了与井筒(1)连通的通风通道(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墩(3)包括内支墩(31)和外支墩(32),所述外支墩(32)位于若干内支墩(31)围成空间的外部,且所述内支墩(31)与所述外支墩(32)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墩(32)和内支墩(31)均为圆弧板状,且多个所述外支墩(32)位于同一圆上,多个内支墩(31)位于外支墩(32)所在圆的同心圆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顶通风井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4)表面连接有第一保护层(41),所述顶板(4)下方的第一保护层(41)的下表面为第一减水面(411),所述第一减水面(411)朝远离井筒(1)轴线的方向逐渐靠近屋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震池佳刘健纪敏于伟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五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