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1500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其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于基体表面的纳米加工层,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的过渡层,以及位于所述过渡层之上的碳基薄膜。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超声滚压对金属基材表面进行纳米加工再结合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基薄膜,不仅可以通过调整超声滚压工艺参数来调控金属纳米加工层的结构,从而改善过渡层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氢燃料电池双极板涂层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高效转化为电能的清洁能源装置,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技术一起为绿色能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氢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传统汽油内燃机的2~3倍,且无污染物排放。双极板作为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的主要部件之一,不仅起着分配燃料、传导电流、支撑膜电极组件的作用,还占据了燃料电池80%的重量和45%的成本。并且,与石墨及复合材料双极板相比,金属双极板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加工性能和导电能力。尤其考虑到运输场景,金属双极板更能抵抗反应气体破裂和泄漏所带来的机械冲击和振动。此外,金属双极板还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提升了其在燃料电池市场的竞争力。
[0003]然而,金属在酸性和潮湿环境中易受腐蚀。据调查,金属双极板在pH值为1~4、温度在60~80℃左右的燃料电池中工作时可能发生腐蚀溶解现象。并且,游离的金属离子可能使膜电极组件中毒。此外,在腐蚀期间形成的非导电氧化层增加了金属双极板的电阻率,降低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随着氧化层进一步地增长,燃料电池的效率将大大折扣。
[0004]碳基薄膜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涂层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双极板领域。目前,制备碳基薄膜的主要方法包括真空热处理、固体渗、水热法、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其中,CVD法凭借沉积速率高、成膜均匀、膜针孔率低、纯度高且附着力高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在众多CVD方法中,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是利用辉光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动能去激活气相的化学反应,能弥补普通CVD反应温度高的缺点,实现低温成膜。然而,由于碳基薄膜与金属基材之间的热膨胀系数的本征差异,在制备碳基薄膜时容易出现膜基不匹配导致结合力差的情况,从而限制了金属双极板碳基薄膜涂层的应用。
[0005]目前,大多数的解决方案是在金属基材表面先沉积一层金属打底层(如Ti、Cr、Zr等),以此来增强膜基之间的结合力,但效果有限,工艺繁琐,且成本较高。因此,发展成本低廉、工艺简单、高结合力的导电耐蚀金属双极板涂层仍旧是氢燃料电池的必然途径,也必然对其商业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结合力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不仅可以通过调整超声滚压工艺参数来调控金属纳米加工层的结构,从而改善过渡层Me

C的结构与性能,进而获得到结合力强、导电与耐蚀性能良好的碳基薄膜,还能显著降低高性能碳基薄膜的制备成本,提高镀膜效率,以到达降本增效的目的。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
导电耐蚀涂层,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于基体表面的纳米加工层,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的过渡层,以及位于所述过渡层之上的碳基薄膜。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过渡层为基体原子与C原子相互扩散而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Me

C,与基体属于冶金结合。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体原子为Ti、Fe或Cr。
[0010]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纳米加工层表面晶粒尺寸介于50~80nm。
[0011]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过渡层厚度介于5~20nm,优选为8~15nm。
[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碳基薄膜厚度介于50~120nm,优选为80~100nm。
[0013]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基体材料选自不锈钢、金属钛、钛合金、金属镍、金属铝及铝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5](1)、对金属基材表面进行抛光处理再超声清洗,烘干备用;
[0016](2)、利用超声滚压技术对基材表面进行纳米层加工,再超声清洗,烘干备用;
[0017](3)、将加工后的样品装入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装备中,制备涂层。
[0018]上述方法中,在步骤(2)中,超声滚压加工振幅为5~15μm、振动频率为12~36kHz,气压范围0.1~0.3MPa,进给速度10~500mm/min,静载荷600~1200N;
[0019]上述方法中,在步骤(3)中,镀膜时间为0.5~2.5h,温度为550~850℃。
[0020]本专利技术机理如下:
[0021]纳米加工层通过超声滚压技术制备,主要目的是:一方面赋予基材表面纳米晶粒较高的活性,加快表面化学反应;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基材表面的晶界体积分数和位错等缺陷密度,为原子提供理想的扩散通道,且这种通道可在较高温度下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能显著地加快扩散的动力学过程,从而起到提高扩散效率并改善过渡层Me

C的质量。此外,过渡层Me

C与碳基薄膜均是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制备。其中,转化层Me

C是在制备碳基薄膜的过程中,基体原子Me与C原子相互扩散所形成的,其主要起到增强膜基结合力,并提供物理屏障,阻碍腐蚀介质渗入的作用;而碳基薄膜的主要作用则是赋予金属双极板较好的导电与耐蚀能力。根据测试结果,所制备的涂层结合力可达65N,自腐蚀电流密度维持在0.15μA
·
cm
‑2、接触电阻低至3.70mΩ
·
cm
‑2,均优于美国能源部2020标准(自腐蚀电流密度<1μA
·
cm
‑2,接触电阻<10mΩ
·
cm
‑2)。本专利技术具有加工成本低、效率高、可连续生产等优势,能满足市场对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的量产需求。
[0022]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使用PECVD沉积碳基薄膜时,CH4等离子体产生的碳源首先将与基体元素Me相互扩散形成过渡层Me

C,其属于冶金结合,具有较强的膜基结合力,替代了传统的PVD或电镀制备金属打底层来提高结合力的方法。并且,可通过调节超声滚压工艺来调控纳米加工层的结构与性能,进而影响过渡层Me

C的生长速率与质量,最终改善碳基薄膜的整体性能,如结合力、导电性与耐蚀能力等。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可以在保证膜层导电和耐蚀能力的同时,有效改善膜基结合力,并且具有工艺简单、流程可控、成本低等优势。
[0024]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涂层的制备方法,能有效改善碳涂层易
脱落的问题,增强了膜基之间的结合力,提升了涂层材料的耐久性与稳定性。
[0025]3、本专利技术用于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涂层的制备方法,提出超声滚压加工复合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于基体表面的纳米加工层,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的过渡层,以及位于所述过渡层之上的碳基薄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层为基体原子与C原子相互扩散而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Me

C,与基体属于冶金结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原子为Ti、Fe或Cr。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加工层表面晶粒尺寸介于50~80n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层厚度介于5~20n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用导电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基薄膜厚度介于50~120n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燃料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雄陶冠羽华林汪永斌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