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127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绑扎构造柱钢筋笼,纵筋与基础上预留的钢筋进行固定连接;S2.沿构造柱钢筋笼自上而下套入放置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的一端与墙体结构连接;S3.与S2同步施工,通过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逐层砌筑墙体结构;S4.每隔四层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进行一次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并放置构造柱与墙体结构之间的拉结筋,并跟随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拼装砌筑节奏逐步浇筑形成所需的构造柱;S5.重复步骤S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最为广泛使用的建筑形式仍以砌体结构为主,然而在这种结构中,构造柱的传统做法是在砌墙时预留马牙槎,然后在预留的马牙搓之间绑扎钢筋笼,且在钢筋笼外周支设木模,再往模箱内浇灌混凝土,以形成所需的构造柱,从而达到墙体整体牢固的作用。这种施工方式无法达到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另外,这种施工方式对工人技术要求高,施工效率较低,施工完成后还需拆除模板,影响工期;此外,采用模板施工,难免产生漏浆现象,成型的构造柱观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能够节省人工和材料成本,同时能够缩短工期,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方法,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方法,采用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构造柱模壳框架,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墙体结构;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造柱钢筋笼绑扎工作:先绑扎构造柱钢筋笼,包括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纵筋与基础上预留的钢筋进行固定连接;S2.构造柱模壳框架的砌筑工作:沿构造柱钢筋笼自上而下套入放置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的一端与所述墙体结构连接;S3.墙体结构的砌筑工作:与所述S2同步施工,通过所述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逐层砌筑所述墙体结构,即每砌筑一层所述构造柱模壳框架,同样砌筑同层的所述墙体结构;S4.每隔四层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进行一次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并放置构造柱与墙体结构之间的拉结筋,并跟随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拼装砌筑的节奏逐步浇筑形成所需的构造柱,所述拉结筋与所述构造柱钢筋笼要进行绑扎;S5.重复步骤S2

S4,直至构造柱与墙体结构完成砌筑。
[0004]进一步的,所述S2中,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构造柱模壳框架时,根据构造柱设计的位置,砌筑成一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L型构造柱模壳框架或T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砌筑时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之间涂抹座浆,保证了砌块之间的紧密连接;所述一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的砌筑方法是上下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采用相对交叉的放置方法,即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是平行的,且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的同一位置的空腔位于同一纵线上;所述L型构造柱模壳框架的砌筑方法是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采用
垂直交叉的放置方法,上下相邻的所述混凝土模壳砌块的同一位置的空腔同样位于同一纵线上;所述T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的砌筑方法是以上中下三块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为一组,中间与下方两块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是相对交叉放置的,上方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是均垂直于中间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放置,且三块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的同一位置的空腔也同样在同一纵线上;下上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中放置有所述构造柱钢筋笼的空腔为与同一纵线上,保证了混凝土浇筑流畅,便于振捣。
[0005]进一步的,所述S3和S4中,在砌筑所述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与浇筑所述构造柱模壳框架内的混凝土前,先将保温隔音棉放置到所述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的空腔内以及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的另一空腔内,省略了在墙体结构外侧加设保温隔音层的步骤,施工快捷,保温隔音棉阻挡了现浇的混凝土流入到墙体结构中。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设有左空腔和右空腔,所述左空腔上下贯通且四周封闭,所述构造柱钢筋笼与浇筑的混凝土放置在所述左空腔内,所述右空腔内放置保温隔音棉且与所述墙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设有左U型空腔、矩形空腔和右U型空腔,所述左U型空腔、所述矩形空腔和所述右U型空腔均放置有保温隔音棉,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的上下面以及侧面均设有相互砌合的企口,保证了砌块之间准确定位以及墙面的平整性。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通过切割的方法分成左U模壳砌块和右U模壳砌块,将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中间的肋板切除,所述左U模壳砌块通过垂直交叉的放置方式砌筑L型构造柱模壳框架,所述右U模壳砌块通过相对交叉的放置方式砌筑一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构造柱模壳框架,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墙体结构,且同步施工,用混凝土模壳砌块代替了传统施工方式中的模板,在施工过程时无需支设和拆除模板,省时省力,既降低了施工难度,也缩短了施工工期;其次,构造柱模壳框架与墙体结构的连接处每隔四层放置有拉结筋,从而增加了构造柱与墙体之间的连接性和整体的抗震性能;另外,构造柱模壳框架内设置有构造柱钢筋笼,并以混凝土浇筑成型,墙体结构中放置有保温隔音棉,省略了在墙体外侧加设保温隔音层的步骤,施工快捷,节省资源,有利于环保。
[0009]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适用于砌筑一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L型构造柱模壳框架以及T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可通过切割的方式,分成左U模壳砌块和右U模壳砌块,现场施工时可根据需要对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进行切割;另外,左U模壳砌块还可作为墙体结构的端头砖使用,一砖多用,实用性强。
[0010]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和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均是标准化生产,且砌块上设有互相砌合的企口,避免了砌筑时砌块与砌块之间出现错位的现象,砌筑完成后,整体结构平整,观感好。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与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切割后的左U模壳砌块与右U模壳砌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与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同步施工后的效果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左U模壳砌块、右U模壳砌块与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同步施工后的效果图。
[0012]图中:1、左空腔;2、右空腔;3、企口;4、肋板;5、左U空腔;6、矩形空腔;7、右U空腔。
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在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中”、“纵线”、“垂直”、“相对”、“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

5所示,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方法,采用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构造柱模壳框架,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墙体结构;所述施工方法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构造柱模壳框架,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墙体结构;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造柱钢筋笼绑扎工作:先绑扎构造柱钢筋笼,包括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纵筋与基础上预留的钢筋进行固定连接;S2.构造柱模壳框架的砌筑工作:沿构造柱钢筋笼自上而下套入放置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的一端与所述墙体结构连接;S3.墙体结构的砌筑工作:与所述S2同步施工,通过所述第二混凝土模壳砌块逐层砌筑所述墙体结构,即每砌筑一层所述构造柱模壳框架,同样砌筑同层的所述墙体结构;S4.每隔四层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进行一次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并放置构造柱与墙体结构之间的拉结筋,并跟随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拼装砌筑的节奏逐步浇筑形成所需的构造柱,所述拉结筋与所述构造柱钢筋笼要进行绑扎;S5.重复步骤S2

S4,直至构造柱与墙体结构完成砌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免拆模的墙体与构造柱同步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砌筑构造柱模壳框架时,根据构造柱设计的位置,砌筑成一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L型构造柱模壳框架或T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砌筑时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之间涂抹座浆;所述一字型构造柱模壳框架的砌筑方法是上下相邻的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采用相对交叉的放置方法,即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是平行的,且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模壳砌块的同一位置的空腔位于同一纵线上;所述L型构造柱模壳框架的砌筑方法是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汝成王永贤陈迎王聪马军卫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顺为绿色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