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刀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9517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线刀模,包括下刀模和上刀模,下刀模包括下安装部、下轴套以及下挡墙,上刀模包括上安装部、上轴套、同轴滑动设置在上轴套上的绕柱以及设置在上轴套侧部的上挡墙,下轴套上设置有与绕柱滑动连接的通孔,下轴套的上端面设置为下螺旋面,以通孔为轴心的,上轴套的下端面设置为上螺旋面,上螺旋面和下螺旋面均与绕柱同轴心,上螺旋面沿螺旋方向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设置有上侧壁,下螺旋面沿螺旋方向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设置有下侧壁,上侧壁、下侧壁以及上挡墙和下挡墙形成入料口,上挡墙与上侧壁形成向内收缩的上喇叭开口,下挡墙与下侧壁形成向内收缩的下喇叭开口。优点:有效的提高线圈的良率及品质。及品质。及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绕线刀模


[0001]本技术涉及线圈缠绕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绕线刀模。

技术介绍

[0002]金属线圈是由截面扁平的金属缠绕而成的,在对线圈进行缠绕的过程中,线圈在进行缠绕时会受到挡墙的磨损,原因是挡墙设计时采用平直的方式,使得线圈在缠绕时还未进行缠绕的部分会与挡墙的侧壁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进而使得该部分会被挡墙的侧壁磨损。并且传统的上刀模和下刀模的端面是平整面,因此生产的线圈的品质以及良率都受到影响。
[000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绕线刀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绕线刀模,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刀模生产的线圈在品质和良率上不高的问题。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绕线刀模,包括下刀模以及与下刀模对应的上刀模,所述下刀模包括下安装部、设置在下安装部上的下轴套以及设置在下轴套侧部的下挡墙,所述上刀模包括上安装部、设置在上安装部上的上轴套、同轴滑动设置在上轴套上的绕柱以及设置在上轴套侧部的上挡墙,所述下轴套上设置有与绕柱滑动连接的通孔,所述下轴套的上端面设置为下螺旋面,以通孔为轴心的,所述上轴套的下端面设置为上螺旋面,所述上螺旋面和下螺旋面均与绕柱同轴心,所述上螺旋面沿螺旋方向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设置有上侧壁,所述下螺旋面沿螺旋方向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设置有下侧壁,所述上侧壁、下侧壁以及上挡墙和下挡墙形成入料口,所述上挡墙与上侧壁形成向内收缩的上喇叭开口,所述下挡墙与下侧壁形成向内收缩的下喇叭开口。
[0006]进一步的是:所述下挡墙向下侧壁一侧倾斜,所述上挡墙向上侧壁一侧倾斜。
[0007]进一步的是:所述上轴套上设置有一号安装孔,所述上挡墙通过一号安装孔与上轴套螺纹连接,所述下轴套上设置有二号安装孔,所述下挡墙通过二号安装孔与下轴套螺纹连接。
[0008]进一步的是:所述绕柱下端设置有圆弧倒角。
[0009]进一步的是:所述上螺旋面、下螺旋面、上挡墙以及下挡墙的表面均光滑。
[0010]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上螺旋面和下螺旋面,相对于平面,能够与线圈的初始端进行配合,便于对线圈的缠绕。通过将上挡墙和下挡墙设置为向内收缩,能够使得线圈在缠绕时,上挡墙和下挡墙在对线进行限位时又能减小对线的摩擦,降低线的磨损。有效的提高线圈的良率及品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绕线刀模的整体示意图。
[0012]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绕线刀模的下刀模的示意图。
[0013]图3为图2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14]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绕线刀模的上刀模的示意图。
[0015]图5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16]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绕线刀模所应用的线圈的示意图。
[0017]图中标记为:1、上刀模;2、下刀模;201、下安装部;202、下轴套;203、下挡墙;101、上安装部;102、上轴套;103、绕柱;104、上挡墙;2021、通孔;001、上螺旋面;002、下螺旋面;010、上侧壁;020、下侧壁;011、上喇叭开口;021、下喇叭开口;031、圆弧倒角;5、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19]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绕线刀模,包括下刀模2以及与下刀模2对应的上刀模1,所述下刀模2包括下安装部201、设置在下安装部201上的下轴套202以及设置在下轴套202侧部的下挡墙203,所述上刀模1包括上安装部101、设置在上安装部101上的上轴套102、同轴滑动设置在上轴套102上的绕柱103以及设置在上轴套102侧部的上挡墙104,所述下轴套202上设置有与绕柱103滑动连接的通孔2021,所述下轴套202的上端面设置为下螺旋面002,以通孔2021为轴心的,所述上轴套102的下端面设置为上螺旋面001,所述上螺旋面001和下螺旋面002均与绕柱103同轴心,所述上螺旋面001沿螺旋方向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设置有上侧壁010,所述下螺旋面002沿螺旋方向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设置有下侧壁020,所述上侧壁010、下侧壁020以及上挡墙104和下挡墙203形成入料口,所述上挡墙104与上侧壁010形成向内收缩的上喇叭开口011,所述下挡墙203与下侧壁020形成向内收缩的下喇叭开口021。
[0020]实际使用时,下刀模2固定,上刀模1安装在外部的机台上后,外部机台驱动上刀模1下移,使得绕柱103插入通孔2021内,此时上喇叭开口011和下喇叭开口021组合形成了入料口,然后将待缠绕的线伸入入料口中,然后上刀模1在外部机台的作用下螺旋上升,使得上挡墙104和下挡墙203对线进行限位,使得线缠绕在绕柱103上。当线完成缠绕后,此时绕柱103在外部机台的作用下,向上轴套102内部抽拉,完成缠绕在绕柱103的线圈5的脱离。
[0021]上述设计中,通过设置上螺旋面001和下螺旋面002,相对于平面,能够与线圈5的初始端进行配合,便于对线圈5的缠绕。通过将上挡墙104和下挡墙203设置为向内收缩,能够使得线圈5在缠绕时,上挡墙104和下挡墙203在对线进行限位时又能减小对线的摩擦,降低线的磨损。有效的提高线圈5的良率及品质。
[0022]具体地: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下挡墙203向下侧壁020一侧倾斜,使得下螺旋面002与下挡墙20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上挡墙104向上侧壁010一侧倾斜,使得上螺旋面001与上挡墙10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0023]实际使用时,线圈5在绕柱103上缠绕的过程中,线的侧部会与上挡墙104和下挡墙203相抵。
[0024]上述设计中,上挡墙104和下挡墙203的倾斜设置,能够使得线圈5在缠绕时在锐角区域内从而不易脱离上喇叭开口011和下喇叭开口021。
[0025]具体地:所述上轴套102上设置有一号安装孔,所述上挡墙104通过一号安装孔与上轴套102螺纹连接,所述下轴套202上设置有二号安装孔,所述下挡墙203通过二号安装孔与下轴套202螺纹连接。
[0026]实际使用时,将上挡墙104安装在一号安装孔中,将下挡墙203安装在二号安装孔中,能够便于上挡墙104和下挡墙203的更换。
[0027]上述设计中,便于上挡墙104和下挡墙203的更换以及安装。
[0028]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绕柱103下端设置有圆弧倒角031。
[0029]实际使用时,绕柱103会在进行缠绕线圈5前伸入通孔2021内。
[0030]上述设计中,绕柱103下端的圆弧倒角031设置能够使得绕柱103便于伸入通孔2021内。
[0031]具体地:所述上螺旋面001、下螺旋面002、上挡墙104以及下挡墙203的表面均光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刀模,包括下刀模(2)以及与下刀模(2)对应的上刀模(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刀模(2)包括下安装部(201)、设置在下安装部(201)上的下轴套(202)以及设置在下轴套(202)侧部的下挡墙(203),所述上刀模(1)包括上安装部(101)、设置在上安装部(101)上的上轴套(102)、同轴滑动设置在上轴套(102)上的绕柱(103)以及设置在上轴套(102)侧部的上挡墙(104),所述下轴套(202)上设置有与绕柱(103)滑动连接的通孔(2021),所述下轴套(202)的上端面设置为下螺旋面(002),以通孔(2021)为轴心的,所述上轴套(102)的下端面设置为上螺旋面(001),所述上螺旋面(001)和下螺旋面(002)均与绕柱(103)同轴心,所述上螺旋面(001)沿螺旋方向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设置有上侧壁(010),所述下螺旋面(002)沿螺旋方向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设置有下侧壁(020),所述上侧壁(0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楠李志强宋飞庆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赫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