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定子、旋转电机定子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6990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5
旋转电机定子具备形成有多个槽的圆筒形的定子芯、以及沿定子芯的径向分层地插入到槽中的多个分段线圈,在定子芯的一端,分段线圈在与另一分段线圈连接的连接部和配置在定子芯的内部的插入部之间形成有:朝向定子芯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形成在最靠近连接部的一侧的第二弯曲部;以及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的倾斜部,该旋转电机定子包含:第一分段线圈,其位于层中的规定层;以及第二分段线圈,其位于与第一分段线圈相同的层,第二分段线圈中从定子芯的端面到第二弯曲部的距离与第一分段线圈中从定子芯的端面到第二弯曲部的距离相同,第二分段线圈中的倾斜部的长度与第一分段线圈中的倾斜部的长度不同。圈中的倾斜部的长度不同。圈中的倾斜部的长度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旋转电机定子、旋转电机定子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旋转电机定子以及旋转电机定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机、发电机等旋转电机一直被要求性能提高和低成本化。作为低成本化的一个方法,可以举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圆环状的定子芯,其具有沿内周方向配置的多个槽;以及定子线圈,其使用跨及以预定的槽间隔分离的两个规定槽而分别插入的多个导体分段,在定子芯的轴方向端部将各导体分段的顶端部相互依次接合而形成接合部并卷绕在定子芯上,在跨及两个规定槽而插入的多个导体分段中相邻的导体分段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多个接合部中,在定子芯的径向上相邻配置的接合部的轴向高度互不相同,轴向高度较高的接合部与轴向高度较低的接合部沿径向交替配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1195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4]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在分段线圈的生产率方面存在研究的余地。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旋转电机定子具备形成有多个槽的圆筒形的定子芯、以及沿所述定子芯的径向分层地插入到所述槽中的多个分段线圈,在所述定子芯的一端,所述分段线圈在与另一分段线圈连接的连接部和配置在所述定子芯的内部的插入部之间形成有:朝向所述定子芯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形成在最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的第二弯曲部;以及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倾斜部,该旋转电机定子包含:第一分段线圈,其位于所述层中的规定层;以及第二分段线圈,其位于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相同的层,所述第二分段线圈中从所述定子芯的端面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中从所述定子芯的端面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二分段线圈中的所述倾斜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中的所述倾斜部的长度不同。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旋转电机定子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旋转电机定子具备形成有多个槽的定子芯、以及沿所述定子芯的径向分层地插入到所述槽中的多个分段线圈,所述旋转电机定子的制造方法包含:第一工序,将第一分段线圈以及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相比旋转电机的轴向长度形成得较长的第二分段线圈插入到所述槽中;第二工序,使夹具与所述第二分段线圈接触;第三工序,通过使所述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周向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分段线圈沿所述定子芯的周向倾斜;第四工序,通过使所述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移动,从而使得除了所述第二分段线圈之外、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也与所述夹具接触;以及第五
工序,通过使所述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周向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分段线圈及所述第二分段线圈沿周向倾斜。专利技术效果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分段线圈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定子的外观图。图2是示出分段线圈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跨层的多个分段线圈的图。图4是示出各相的连接部的图。图5是示出第一分段线圈与第二分段线圈的关系的图。图6是示出分段线圈的成型方法的图。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段线圈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说明旋转电机定子以及旋转电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
[0009]图1是旋转电机、例如永磁式无刷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100的外观图。定子100具备定子芯20和多个分段线圈30。不过,在图1中,分段线圈30仅图示了3相中的1相的量。定子芯20具有中空的圆筒形形状。定子芯20具有多个槽21,在各槽21中以不同的径向位置插入有多个分段线圈30。即,分段线圈30形成与定子芯20中心相同的多个圆筒状的层。以下将该层称为“层(layer)”。另外,“层”也可以说是由径向位置相同的分段线圈30的群构成的圆筒状的层。
[0010]图2是示出分段线圈30的示意图。图2的(a)是示出分段线圈30的形状的图,图2的(b)是示出插入到槽21中的2个分段线圈30的图。分段线圈30是对直线状的线圈实施图2的(a)所示那样的弯曲加工而使用的。各分段线圈30具有连接部31、插入部32、倾斜部33、第一弯曲部34和第二弯曲部35。
[0011]连接部31是指在定子芯20的一端与另一分段线圈30连接的部位。插入部32是指插入定子芯20的内部的部位。第一弯曲部34是指朝向定子芯20弯曲的部位。第二弯曲部35是朝向连接部31弯曲的部位,也是分段线圈30中弯曲的部位中的最接近连接部31的部位。倾斜部33是指第一弯曲部34与第二弯曲部35之间的部位。另外,虽然在图2中,第一弯曲部34和第二弯曲部35记载为2个直线的连接部,但实际上描画为圆弧。以下将倾斜部33的长度称为“倾斜部长度”33L。
[0012]如图2的(b)所示,分段线圈30的连接部31与相邻的另一分段线圈30的连接部31彼此连接。将相邻的槽21彼此的间隔称为“槽间距”,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以下,将连接部31与插入部32的距离称为“扭转量”T。图2所示的2个分段线圈30的插入部32彼此相距5槽间距。因此,这些分段线圈30的扭转量T为2.5槽间距。
[0013]定子100中包含的分段线圈30具有2个扭转量T中的某一个。在此,为了方便,将2个
扭转量T称为标准扭转量Ts和过度扭转量Tt。另外,以下,将扭转量T为标准扭转量Ts的分段线圈30称为第一分段线圈30A,将扭转量T为过度扭转量Tt的分段线圈30称为第二分段线圈30B。
[0014]定子100中包含的大多数分段线圈30都是第一分段线圈30A,第二段线圈30B仅存在于跨层的部位。不过,未必所有的跨层的分段线圈30都是第二分段线圈30B。换言之,跨层的分段线圈30中的至少1个的扭转量T不是标准扭转量Ts。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标准扭转量Ts为2.5槽间距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说明。
[0015]图3是示出跨层的多个分段线圈30的图。图3的(a)与图3的(b)仅阴影线的位置不同。该阴影线示出了关注的分段线圈30。在图3的(a)中,带阴影线的分段线圈30的插入部32彼此相距6槽间距,所以在标准扭转量Ts为2.5槽间距的情况下相当于第二分段线圈30B。在图3的(b)中,带阴影线的分段线圈30的插入部32彼此相距5槽间距,所以在标准扭转量Ts为2.5槽间距的情况下相当于第一分段线圈30A。由此可见,第一分段线圈30A和第二分段线圈30B也可以同时存在于跨层的分段线圈30中。
[0016]图4是示出各相的连接部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任一相中,最内周及最外周的层的端部都具有第二分段线圈30B。并且,最内周的第二分段线圈30B彼此通过连接构件C连接而构成中性线。在图4中,用标号30B

U表示U相的最内周的第二分段线圈30B,用标号30B

V表示V相的最内周的第二分段线圈30B,用标号30B

W表示W相的最内周的第二分段线圈30B。
[0017]图5是示出第一分段线圈30A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旋转电机定子,其具备形成有多个槽的圆筒形的定子芯、以及沿所述定子芯的径向分层地插入到所述槽中的多个分段线圈,所述旋转电机定子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芯的一端,所述分段线圈在与另一分段线圈连接的连接部和配置在所述定子芯的内部的插入部之间形成有:朝向所述定子芯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形成在最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的第二弯曲部;以及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倾斜部,所述旋转电机定子包含:第一分段线圈,其位于所述层中的规定层;以及第二分段线圈,其位于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相同的层,所述第二分段线圈中从所述定子芯的端面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中从所述定子芯的端面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二分段线圈中的所述倾斜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中的所述倾斜部的长度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段线圈的所述倾斜部形成得比所述第一分段线圈的所述倾斜部长,所述第二分段线圈中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长度形成得比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中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长度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与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层的所述分段线圈连接,所述第二分段线圈经由连接构件与另一分段线圈连接,由此构成中性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定子,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户谷章人鸟羽明川口奖太中山健一熊田勇辉木村康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