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6696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属于沉船打捞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的创新性在于采用船艉切割提升后,焊接固定随驳船一起出坞的方案,该将艉部切割段带出了船坞,作业安全系数高,且后期船体复原顺利,对船体的损伤降到了最低,成本也大幅节省。同时古沉船的完整的落座在船坞内,有利于后期的文物提取工作。有利于后期的文物提取工作。有利于后期的文物提取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沉船打捞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中,项目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集沉船打捞、运输、进坞、卸载于一体的专用工程驳船概念,以计算机控制液压钢绞线同步提升技术为设计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专用工程甲板驳的建造方案。仅用1艘船就完成了传统工艺2条抬浮驳转载至1条半潜船共3条船的工作任务,整个过程无转载作业,辅助设备投入较少,降低了转载带来的安全风险,整体作业时间短,工序干净利落,安全性较高,大幅节省成本支出。
[0003]驳船设计之初即考虑了打捞的需要,包括打捞提升、进上海船上1号旧坞、并出坞的全过程。
[0004]驳船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提升成功,托载古船弧形梁框架进坞后,进行下放安置,但由于古船大桅高度较高,达到11米,最高潮位时坞内水深约为8.7米,加上驳船本身空载有2.6米左右的吃水,水下无阻碍净高最多只能有6.1米,远低于11米,因此正常情况下驳船没办法直接出坞,本申请即针对此驳船出坞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该出坞方法可以解决驳船无法出坞的技术问题,且作业安全系数高,船体复原顺利。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驳船带着打捞的沉船一起进入船坞并关闭坞门;(2)开始排水,使包裹弧形梁框架的沉船及驳船依次顺利落座于马鞍座及坞墩上;(3)拆除提升油缸的底锚与弧形梁框架相连接的扁担梁与链斗;(4)驳船艉部切割准备,切割设备进场放置在驳船船面,开始切割开孔及导向滑轮布置;(5)开始切割、割除阻碍切割的甲板部件,驳船艉部切割的宽度为大于弧形梁框架的宽度,切割的长度为驳船月池尾部至驳船船尾;(6)完成主船体切割;(7)将切割下的驳船艉部用同步提升油缸提升,提升的高度为艉部切割段底部与驳船主甲板基本持平;(8)将艉部切割段两侧与驳船焊接在一起;(9)打开船坞坞门,船坞内开始进水,在坞门内部和外部水位基本持平后,安排拖轮辅助开坞门;(10)打开坞门以后,使用拖船将驳船拖出,包裹弧形梁框架的沉船则落座于船坞
内的马鞍座上。
[0007]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的切割设备为金刚石绳锯切割设备。
[0008]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艉部切割时,将船体艉部切割线分成了上下2层,前后3段,总计12个切割段,分段同时切割,加快切割进度。
[0009]优选的,所述步骤(8)中的驳船艉部切割段两侧设置工字梁,工字梁的一端与驳船艉部切割段的侧面焊接,另一端与驳船的甲板焊接。
[0010]优选的,所述驳船艉部切割段底部侧面与驳船接触处设置固定眼板,固定眼板起到加固的作用。
[0011]优选的,所述步骤(7)中同步提升油缸带动钢绞线,钢绞线前端部锚固在驳船艉部切割段上,驳船艉部切割段的两端均设置同步提升油缸和钢绞线对驳船艉部切割段进行同步提升,同步提升油缸设置在驳船的甲板上靠近驳船艉部切割段处。
[0012]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的创新性在于采用船艉切割提升后,焊接固定随驳船一起出坞的方案,该将艉部切割段带出了船坞,作业安全系数高,且后期船体复原顺利,对船体的损伤降到了最低,成本也大幅节省。同时古沉船的完整的落座在船坞内,有利于后期的文物提取工作。
附图说明
[0013]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图1为打捞驳船和古沉船在船坞内的俯视图;图2为驳船与驳船艉部切割段的剖面图;图3为图2中驳船艉部切割段提升时的剖面图;图4为图2中驳船艉部切割段提升后的剖面图;图5为图2中驳船艉部切割段提升后加固的剖面图;图6为驳船艉部切割段提升固定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4]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驳船;2、月池;3、弧形梁框架;4、沉船;5、艉部切割段;6、同步提升油缸;7、钢绞线;8、工字梁;9、固定眼板;10、马鞍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6]如图1所示,驳船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提升成功,托载古船弧形梁框架进坞后,进行下放安置,但由于古船大桅高度较高,达到11米,最高潮位时坞内水深约为8.7米,加上驳船本身空载有2.6米左右的吃水,水下无阻碍净高最多只能有6.1米,远低于11米,因此正常情况下驳船没办法直接出坞,所以本申请创造性的将驳船的船尾切割后抬高并固定,做到对驳船1船体损伤最低,出坞成本最小。驳船1的中间设置月池2,月池2内有弧形梁框架3包裹的沉船4随驳船1一起移动。
[0017]如图2

5所示,本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驳船1带着打捞的沉船4一起进入船坞并关闭坞门;(2)开始排水,使包裹弧形梁框架3的沉船4及驳船1依次顺利落座于马鞍座及坞墩上,弧形梁框架3包裹的沉船4落座于马鞍座10上,驳船1落座于坞墩上;(3)拆除提升油缸的底锚与弧形梁框架相连接的扁担梁与链斗,将弧形梁框架3包裹的沉船4与驳船的连接拆除;(4)驳船艉部切割准备,切割设备进场放置在驳船船面,开始切割开孔及导向滑轮布置,切割设备为金刚石绳锯切割设备;(5)开始切割、割除阻碍切割的甲板部件,驳船1艉部切割的宽度为大于弧形梁框架的宽度,切割的长度为驳船月池尾部至驳船船尾即附图1中区域A处的矩形区域,驳船1艉部切割时,将船体艉部切割线分成了上下2层,前后3段,总计12个切割段,分段同时切割,加快切割进度;(6)完成主船体切割;(7)将切割下的驳船艉部用同步提升油缸6提升,提升的高度为艉部切割段5底部与驳船1主甲板基本持平,提升到位后,在驳船艉部切割段5底部侧面与驳船1接触处设置固定眼板9,固定眼板9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步提升油缸6带动钢绞线7,钢绞线7前端部锚固在驳船艉部切割段5上,驳船艉部切割段5的两端均设置同步提升油缸6和钢绞线7对驳船艉部切割段5进行同步提升,同步提升油缸6设置在驳船1的甲板上靠近驳船艉部切割段5处;(8)将艉部切割段5两侧与驳船1焊接在一起,焊接后,再在驳船艉部切割段5两侧设置工字梁8,工字梁8的一端与驳船艉部切割段5的侧面焊接,另一端与驳船1的甲板焊接,工字梁8起到加固的作用;(9)打开船坞坞门,船坞内开始进水,在坞门内部和外部水位基本持平后,安排拖轮辅助开坞门;(10)打开坞门以后,使用拖船将驳船拖出,包裹弧形梁框架的沉船则落座于船坞内的马鞍座上。
[0018]如图6所示,采用上述方法驳船1出坞以后,古沉船完整的保存在船坞内的马鞍座10上,驳船1另找船坞复原即可,由于驳船采用多段的模块化建造,每个船舱都是相对独立且密闭的,所以切割后驳船空载也不影响驳船的航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驳船带着打捞的沉船一起进入船坞并关闭坞门;(2)开始排水,使包裹弧形梁框架的沉船及驳船依次顺利落座于马鞍座及坞墩上;(3)拆除提升油缸的底锚与弧形梁框架相连接的扁担梁与链斗;(4)驳船艉部切割准备,切割设备进场放置在驳船船面,开始切割开孔及导向滑轮布置;(5)开始切割、割除阻碍切割的甲板部件,驳船艉部切割的宽度为大于弧形梁框架的宽度,切割的长度为驳船月池尾部至驳船船尾;(6)完成主船体切割;(7)将切割下的驳船艉部用同步提升油缸提升,提升的高度为艉部切割段底部与驳船主甲板基本持平;(8)将艉部切割段两侧与驳船焊接在一起;(9)打开船坞坞门,船坞内开始进水,在坞门内部和外部水位基本持平后,安排拖轮辅助开坞门;(10)打开坞门以后,使用拖船将驳船拖出,包裹弧形梁框架的沉船则落座于船坞内的马鞍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哲周东荣周怡和朱小东胡建魏良孟马松蔡荔王钰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