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3824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涉及模具技术相关领域,其结构包括包括上机箱,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底部的下机箱,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内部左侧的模具,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前端面中端的控制器,安装于所述下机箱前端面右侧上方的电机,安装于所述下机箱顶部右侧的传送带,安装于所述下机箱右端面的漏斗,设置了下料机构,利用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第三气缸带动气动吸盘对塑料产品进行下料,从而代替工人拿取塑料产品,提高了模具下料效率;设置了冷却箱,通过气泵、进气管、气罩和气孔对下料后的塑料产品进行冷却,同时利用转动板对塑料产品进行自动出料,避免了因塑料产品因残留余温而烫伤工人。料产品因残留余温而烫伤工人。料产品因残留余温而烫伤工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技术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工业制造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塑胶模具是一种用于压塑、挤塑、注射、吹塑和低发泡成型的组合式塑料模具的简称,传统的塑胶模具主要包括由凹模组合基板、凹模组件和凹模组合卡板组成的具有可变型腔的凹模,由凸模组合基板、凸模组件、凸模组合卡板、型腔截断组件和侧截组合板组成的具有可变型芯的凸模,模具凸、凹模及辅助成型系统的协调变化,可加工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系列塑件。
[0003]现有的模具在加工完成后取出成品比较困难,需要手工取件,不利于工厂的大批量生产,工作效率低。
[0004]其次,模内温度高,操作不便,人工劳动强度大,容易发生压模等安全事故,同时传统模具在铸件时需要自行冷却成型,塑件成型周期长,不利于批量生产,因此急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包括上机箱(1)、安装于所述上机箱(1)底部的下机箱(2)、安装于所述上机箱(1)内部左侧的模具(3)、安装于所述上机箱(1)前端面中端的控制器(4)、安装于所述下机箱(2)前端面右侧上方的电机(5)、安装于所述下机箱(2)顶部右侧的传送带(6)、安装于所述下机箱(2)右端面的漏斗(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料机构(8),所述下料机构(8)安装于所述上机箱(1)内部上方;冷却箱(9),所述冷却箱(9)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机箱(1)内底部中端;其中:所述电机(5)输出轴与所述传送带(6)通过皮带轮以及皮带传动连接,且所述电机(5)驱动传送带(6)进行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8)包括:第一气缸(81),所述第一气缸(81)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机箱(1)顶部左侧;固定轴(82),所述固定轴(82)前后两端与所述上机箱(1)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固定板(83),所述固定板(83)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轴(8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料机构(8)还包括:第二气缸(84),所述第二气缸(84)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83)顶部;滑轨(85),所述滑轨(85)固定设置于所述上机箱(1)前后两侧内壁左侧;滑动板(86),所述滑动板(86)前后两端与所述滑轨(85)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板(86)右端面中心处与所述第二气缸(84)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三气缸(87),所述第三气缸(87)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动板(86)顶部;气动吸盘(88),所述气动吸盘(88)顶部与所述第三气缸(87)输出端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9)包括:气泵(91),所述气泵(91)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机箱(2)内底部左侧;进气管(92),所述进气管(92)下端与所述气泵(91)出气口固定连接;气罩(93),所述气罩(93)固定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喜锋赵红明赵逸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源顺祥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