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376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7
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涉及箱式多用炉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包括互联装置、余热利用装置、油冷风机固定装置、电气联动装置;所述互联装置包括多条并联的油冷支路,油冷支路与进油管路一端连接,进油管路另一端连接多条抽油支路,各抽油支路上串接有抽油电磁阀,抽油电磁阀上连接有抽油泵;出油口一端的油冷支路与回油管路一端连接,回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多条回油支路,回油支路上串接有回油电磁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实现油冷风机共享,提高降温速度、淬火油寿命和空间利用率,降低液位底下限风险,同时达到余热取暖,增大空气流通,绿色低碳的有益效果。绿色低碳的有益效果。绿色低碳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箱式多用炉
,具体属于一种箱式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箱式多用炉主要适用于黑色金属机件的渗碳淬火、碳氮共渗、渗碳缓冷、光洁淬火及清洗、回光等化学热处理工艺过程箱式多用炉工作时油池内的淬火油油温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在室外配备油冷风机通过抽油泵将高温淬火油抽取到油冷风机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淬火油在回流到油池中。在目前的生产线中,一条生产线根据不同的处理工艺往往需要配备多台箱式多用炉,但每台箱式多用炉工作时间并不同步,每台箱式多用炉单独配备一台油冷风机并排放置在室外,每台油冷风机风冷对应箱式多用炉的淬火油,油冷风机单机的装机量大,降温速度慢,导致淬火油高温时间过长加速淬火油的老化;且油冷风机并排放置,占地面积大,直接与室外环境进行热交换,余热无法利用。如果增加每台多用炉的油冷风机数量将会增大设备投入成本和占地面积。此外当前箱式多用炉淬火过程中淬火油液位较低时,会导致淬火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式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以达到油冷风机共享,提高降温速度、淬火油寿命和空间利用率,降低液位底下限风险的目的,同时达到余热取暖,增大空气流通,绿色低碳的目的。
[0004]技术提供的一种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包括互联装置、余热利用装置、油冷风机固定装置、电气联动装置;所述互联装置包括多条并联的油冷支路,油冷支路上设置有油冷风机,油冷风机包括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上串接有进油电磁阀,进油电磁阀一端的油冷支路与进油管路一端连接,进油管路另一端连接多条抽油支路,各抽油支路上串接有抽油电磁阀,抽油电磁阀上连接有抽油泵;出油口一端的油冷支路与回油管路一端连接,回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多条回油支路,回油支路上串接有回油电磁阀;所述抽油支路和回油支路的数量均与油冷支路数量相对应;
[0005]所述电气联动装置包括远程IO模块、液位检测传感器和温度检测传感器;所述IO模块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液位检测传感器、温度检测传感器与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各抽油泵、抽油电磁阀、进油电磁阀、回油电磁阀均与输出端电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风机箱,风机箱的大小与油冷风机相适应,风机箱的一侧设置有风口,另一侧设置有进油管孔和出油管孔;风口上设置有集热管道和进风管道,所述集热管道上设置有室内热风管道和室外热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上设置室内进风管道和室外进风管道。所述室内热风管道、室外热风管道、室内进风管道和室外进风管道上均设置有风阀。
[0007]进一步的,所述油冷风机设置在风机箱内,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从进油管孔和出
油管孔穿出。
[0008]进一步的,所述油冷风机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板和风机箱固定架,风机箱固定架包括架体和多层隔板层,隔板层与底座倾斜,两隔板层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容置腔的大小与风机箱相适应。
[0009]进一步的,所述风机箱设置在隔板层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液位检测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均与油冷支路数量相对应。
[001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箱式多用炉油冷风机装置,可与外部控制器连接,在温度传感器的配合下,配合外部控制器完成一台多用炉对应一台或多台油冷风机启动的动作,实现一台多用炉与多台油冷风机的互联共享,提高降温速度,从而延长淬火油寿命;在液位检测传感器的配合下,当检测到油液液位下限时,可配合外部控制器完成从其它多用炉油池抽油补充到油液液位下限油池的动作,降低淬火过程中液位底下限风险。油冷风机倾斜垂直叠放安装,减少了油冷风机占地面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春夏秋季进风管道自车间内取气,出风管道向室外出风散热,增加车间内部空气流动;冬季切换风阀,进风管道自室外取气,出风管道向室内出风散热为车间取暖,实现绿色低碳持续发展。
[001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实现油冷风机共享,提高降温速度、淬火油寿命和空间利用率,降低液位底下限风险,同时达到余热取暖,增大空气流通,绿色低碳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箱式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原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箱式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箱式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的余热利用装置原理图。
实施方式
[0016] 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包括互联装置、余热利用装置、油冷风机固定装置、电气联动装置。互联装置包括四条并联的油冷支路1,油冷支路上设置有油冷风机12,油冷风机包括进油口125和出油口124,进油口与进油电磁阀11一端连接,进油电磁阀另一端通过三通阀6与进油管路2一端连接,进油管路另一端通过三通阀连接四条抽油支路3,各抽油支路上串接有抽油电磁阀31,抽油电磁阀上串接有抽油泵32,抽油泵分别放置在四台多用炉的油池8中。油冷风机各出油口通过三通阀与回油管路4一端连接,回油管路的另一端通过三通阀连接四条回油支路5,回油支路上串接有回油电磁阀51,各回油支路分别放置在四个油池中。电气联动装置包括远程IO模块、4个液位检测传感器71和4个温度检测传感器72, IO模块包括至少8个输入端和16个输出端,4个液位检测传感器、4个温度检测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各油池相应位置处,使每个油池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和一个液位检测传感器,其信号线均与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各抽油泵、抽油电磁阀、进油电磁阀、回油电磁阀均与输出端电连接。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风机箱93,风机箱的大小与油冷风机相适应,风机箱的一侧开口设为风口94,与风口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油管孔96和出油管孔95,进油管孔和出油管孔的大小和位置与进油孔和出油孔相适应。风口上设置有集热管道91和进风管道92,集热管道分为室内热风管道913和室外热风管道912两路,进风管道分为室内进风管道921和室外进风管道922两路。室内热风管道、室外热风管道、室内进风
管道和室外进风管道上均设置有风阀911。油冷风机设置在风机箱内,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从进油管孔和出油管孔穿出,油冷风机的风扇121与进风管道相对应,散热管路1122和散热翅123与抽风管道相对应。风机箱通过油冷风机固定装置倾斜叠放,油冷风机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03、底座上固定有风机箱固定架,风机箱固定架包括架体101和多层隔板层102,架体的一侧固定有支撑架104,支撑架与架体构成三角形,隔板层固定在架体上与底座倾斜,两隔板层之间形成有容置腔105,容置腔的大小与风机箱相适应,风机箱通过螺丝固定在隔板层上,使油冷风机倾斜叠放。
[0017]使用时IO模块与外部控制器连接,当生产线中一台箱式多用炉工作时,温度传感器可检测油温信号通过IO模块传递给外部控制器, IO模块可接收控制器的控制信号,配合外部控制器完成该油池对应的抽油泵、抽油电磁阀、回油电磁阀的动作以及1个或多个抽油电磁阀的动作,使一台多用炉可与多台油冷风机互联,实现油冷风机共享,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互联装置、余热利用装置、油冷风机固定装置、电气联动装置;所述互联装置包括多条并联的油冷支路(1),油冷支路上设置有油冷风机(12),油冷风机包括进油口(125)和出油口(124),进油口上串接有进油电磁阀(11),进油电磁阀一端的油冷支路与进油管路(2)一端连接,进油管路另一端连接多条抽油支路(3),各抽油支路上串接有抽油电磁阀(31),抽油电磁阀上串接有抽油泵(32);出油口一端的油冷支路与回油管路(4)一端连接,回油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多条回油支路(5),回油支路上串接有回油电磁阀(51);所述抽油支路和回油支路的数量均与油冷支路数量相对应;所述电气联动装置包括远程IO模块、液位检测传感器(71)和温度检测传感器(72);所述IO模块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液位检测传感器、温度检测传感器与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各抽油泵、抽油电磁阀、进油电磁阀、回油电磁阀均与输出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炉油冷风机互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风机箱(93)、集热管道(91)、进风管道(92)、室内热风管道(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炜赵昌德厉民厉见启孟祥焱祝方刚张守锋
申请(专利权)人:金马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