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吸能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3533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副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副防撞横梁,副吸能盒本体的后端设置在副车架系统上,所述吸能盒本体为两端开口框形结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吸能盒本体的前端与副防撞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本体的后端与副车架系统连接。该吸能盒本体能有效降低MPDB中壁障SD,降低结构罚分,吸能盒本体在X向实现从前往后逐级压溃,并无Z向上的失稳,从而有效降低MPDB壁障的SD,降低结构罚分。降低结构罚分。降低结构罚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吸能盒


[0001]本技术涉及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副吸能盒。

技术介绍

[0002]CNCAP星级评价中,增加了正面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MPDB)碰撞试验,该试验在结构方面对壁障的变形量的均方差有很高要求,在碰撞过程中,车身前端变形能保持逐级压溃且上下刚度匹配较好的情况下,车身结构在该碰撞试验中能获得较好分数,目前大部分车型针对副防撞横梁对应的吸能盒没有特殊设计或仅仅进行一道压筋来保证吸能盒变形。一般而言,副防撞横梁细长比较小,无法保证吸能盒在MPDB工况中逐级稳定压溃,导致MPDB工况壁障SD较高,罚分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副吸能盒,实现吸能盒在MPDB工况中逐级稳定压溃。
[000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副吸能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副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副防撞横梁,副吸能盒本体的后端设置在副车架系统上,所述吸能盒本体为两端开口框形结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吸能盒本体的前端与副防撞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本体的后端与副车架系统连接。
[0006]可选的,所述吸能盒本体的前端的底部形成止口,所述吸能盒本体通过止口卡接在副防撞横梁上。
[0007]可选的,所述吸能盒本体的方形棱边上开设有诱导孔。
[0008]可选的,所述诱导孔沿吸能盒本体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两组,位于吸能盒本体的前端的诱导孔大于位于吸能盒本体的后端的诱导孔。
[0009]可选的,位于前端所述诱导孔位于吸能盒本体的1/4位置,位于后端所述诱导孔位于吸能盒本体的5/8位置。
[0010]可选的,所述吸能盒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副车架系统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副防撞横梁上设置有防撞横梁连接件,所述防撞横梁连接件用于与车身前防撞横梁固定连接。
[0012]可选的,所述防撞横梁连接件设有翻边。
[0013]可选的,所述加强板与副车架系统螺栓连接。
[0014]可选的,所述吸能盒本体前端与副防撞横梁焊缝呈”7”型。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16]1.该吸能盒本体能有效降低MPDB中壁障SD,降低结构罚分,吸能盒本体在X向实现从前往后逐级压溃,并无Z向上的失稳,从而有效降低MPDB壁障的SD,降低结构罚分。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1、吸能盒本体;2、副防撞横梁;3、加强板;4、诱导孔;5、防撞横梁连接件;6、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副吸能盒。
[0021]参照图1,一种副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1、副防撞横梁2,副吸能盒本体1的后端设置在副车架系统上,吸能盒本体1的前端与副防撞横梁2固定连接,吸能盒本体1的后端与副车架系统连接。该吸能盒本体1能有效降低MPDB中壁障SD,降低结构罚分,吸能盒本体1在X向实现从前往后逐级压溃,并无Z向上的失稳,从而有效降低MPDB壁障的SD,降低结构罚分。
[0022]吸能盒本体1为两端开口框形结构,横截面为矩形,吸能盒本体1的前端的底部形成止口,吸能盒本体1通过止口卡接在副防撞横梁2上。
[0023]为了有效避免因副防撞横梁2的Z向截面较小,保证吸能盒本体1Z向稳定性,增大吸能盒Z向尺寸,吸能盒本体1前端与副防撞横梁2焊缝呈”7”型。
[0024]为保证吸能盒本体1在X方向逐级压溃,吸能盒本体1的方形棱边上开设有诱导孔4。在本实施例中,诱导孔4沿吸能盒本体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两组,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前端的诱导孔4大于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后端的诱导孔4。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前端的诱导孔4X向尺寸为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后端的诱导孔4X向尺寸的1.3倍。
[0025]位于前端诱导孔4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1/4位置,位于后端诱导孔4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5/8位置。
[0026]副防撞横梁2上设置有防撞横梁连接件5,防撞横梁连接件5用于与车身前防撞横梁固定连接。
[0027]吸能盒本体1的后端设置有加强板3,加强板3用于与副车架系统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3通过螺栓与副车架系统螺栓连接。
[0028]防撞横梁连接件5设有翻边6。提高防撞横梁连接件5Z向的抗弯能力,防撞横梁连接件5的翻边6与吸能盒本体1的开孔设计保证吸能盒本体1在MPDB工况中,在X向实现从前往后逐级压溃,并无Z向上的失稳。从而有效降低MPDB壁障的SD,降低结构罚分。
[0029]在防撞横梁连接件5中的翻边6及吸能盒本体1上开设诱导孔4的协同作用下,该吸副吸能盒能有效降低MPDB中壁障SD,降低结构罚分,吸能盒本体1在X向实现从前往后逐级压溃,并无Z向上的失稳,
[0030]在本实施例中,前端为车子前进的方向,X方向为车子前进或后退的水平方向。
[003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吸能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盒本体(1)、副防撞横梁(2),副吸能盒本体(1)的后端设置在副车架系统上,所述吸能盒本体(1)为两端开口框形结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前端与副防撞横梁(2)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后端与副车架系统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前端的底部形成止口,所述吸能盒本体(1)通过止口卡接在副防撞横梁(2)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本体(1)的方形棱边上开设有诱导孔(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孔(4)沿吸能盒本体(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两组,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前端的诱导孔(4)大于位于吸能盒本体(1)的后端的诱导孔(4)。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思家董立强凌扬超胡诏民郭文雕陈海权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