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入壳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2296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芯入壳工装,包括: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用于夹持电芯;第二夹持对位机构,用于夹持外壳并使外壳与电芯对位;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同步执行夹持动作;导向机构,导向机构用于引导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滑动以带动电芯和外壳相向靠近;压装机构,用于将电芯送入外壳。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一套工装即可将电芯送入到外壳中,高效地完成电芯入壳的整个动作。效地完成电芯入壳的整个动作。效地完成电芯入壳的整个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入壳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的加工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方形锂电池的电芯入壳工装。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得益于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锂电池行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其中方形锂电池相对于其他形状的锂电池而言,其在组装成动力电池PACK时结构更加简单、组装也更加方便,因此方形锂电池在行业中具有着天然优势,方形锂电池也成为了行业内研究的重点之一。
[0003]在方形锂电池的加工生产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合浆

涂布

制片

卷绕

组装

激光焊

注液

化成

封口

分容等步骤,需要通过输送上料装置将电芯输送至指定位置,然后取料装置取走电芯并将电芯放置在电芯中转模具内,通过转移装置将电芯中转模具内的电芯转移至外壳,通过合盖装置将外壳安装在电芯上,完成电芯入壳。
[0004]由于现有技术中需要移载电芯到特定工位上进行入壳步骤,入壳之后再移载到输送线上,这使得电芯入壳时需要用到的工装繁多使得电芯的入壳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出一种电芯入壳工装,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多套工装才能实现电芯入壳而造成的电芯入壳的效率低的缺陷。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芯入壳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用于夹持电芯;第二夹持对位机构,用于夹持外壳并使外壳与电芯对位;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同步执行夹持动作;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滑动以相向靠近;压装机构,用于将外壳压入电芯。
[0007]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固定支架和活动支架,所述活动支架以从所述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到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的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第二夹持对位机构、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设于所述活动支架。
[0008]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的第一导向组件和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对位机构的第二导向组件,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和第二导向组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电芯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一夹持体,所述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外壳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二夹持体,且所述第一夹持体和第二夹持体设于所述电芯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夹持体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体与所述第二导向组件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电芯入壳工装还包括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动杆,所述第一连动杆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和第二导向组件之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动杆同步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体和第二夹持体执行夹
持动作。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体,且所述第一夹持体设有供所述第一连动杆滑动穿入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动杆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体的一端卡接于所述第一通孔外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体和第二夹持体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包括四个所述第一夹持体,四个所述第一夹持体分别设于所述电芯水平方向的四周;所述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包括四个所述第二夹持体,四个所述第二夹持体分别设于所述外壳水平方向的四周。
[0013]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套筒和第二连动杆,所述套筒设于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二连动杆伸缩设置于所述套筒中,所述第二连动杆与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二连动杆还与所述活动支架连接,所述活动支架同步带动所述第二夹持对位机构滑动。
[0014]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支架还包括朝向下方设置的对位口,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与所述对位口相对设置的吸盘组件,所述吸盘组件抓取外壳至所述对位口。
[0015]进一步地,所述压装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伸缩驱动装置,所述伸缩驱动装置包括伸缩端,所述吸盘组件设于所述伸缩端。
[0016]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通过在工装上设置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第二夹持对位机构、驱动机构、导向机构和压装机构,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夹紧电芯,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夹紧外壳,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同步执行夹紧动作从而将电芯和外壳夹紧并保持对位,导向机构用于引导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实现相向滑动,从而引导电芯和外壳相向靠近,将电芯和外壳对位并靠近完成电芯与外壳的预定位,最后再通过压装机构将电芯送入到外壳中,即可高效地完成电芯入壳的整个动作,完美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多套工装才能实现电芯入壳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中电芯入壳工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中电芯入壳工装仰视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中电芯入壳工装俯视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中电芯入壳工装侧面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第二夹持对位机构的立体方向的安装结构图。
[0023]图6为本技术中第一、第二夹持对位机构的侧面方向的安装结构图。
[0024]100、电芯入壳工装;1、第一夹持对位机构;11、第一夹持体;111、插板;2、第二夹持对位机构;21、第二夹持体;3、驱动机构;31、驱动装置;5、导向机构;51、固定支架;52、固定板;521、下延伸板;53、活动支架;54、底板;541、上延伸板;55、第一导向组件;56、第二导向组件;6、压装机构;61、吸盘组件;7、电芯;8、外壳;9、联动机构;91、第一连动杆;92、第一通
孔;93、弹性复位件;94、套筒;95、滑动槽;96、第二连动杆;961、滚动轴承;962、插口;97、滑动件;98、传动板;10、执行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本申请中所提出了电芯入壳工装100,参阅附图1至4所示,本申请所提出的电芯入壳工装100主要包括第一夹持对位机构1、第二夹持对位机构2、驱动机构3、导向机构5和压装机构6,其中第一夹持对位机构1用于夹紧电芯7,第二夹持对位机构2用于夹紧外壳8,第一夹持对位机构1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2的夹持中心保持同轴,驱动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入壳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用于夹持电芯;第二夹持对位机构,用于夹持外壳并使外壳与电芯对位;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同步执行夹持动作;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和第二夹持对位机构滑动以相向靠近;压装机构,用于将外壳压入电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固定支架和活动支架,所述活动支架以从所述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到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的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第二夹持对位机构、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设于所述活动支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入壳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的第一导向组件和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对位机构的第二导向组件,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和第二导向组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对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电芯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一夹持体,所述第二夹持对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外壳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二夹持体,且所述第一夹持体和第二夹持体设于所述电芯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夹持体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体与所述第二导向组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入壳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入壳工装还包括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动杆,所述第一连动杆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和第二导向组件之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动杆同步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志辉江桦锐吴磊林懿马圣凯罗永明王腾
申请(专利权)人: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