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056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属于船舶排气管路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排气舱、排气主管、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所述排气舱设置在船体结构内,所述尾板上开设有外板开孔,所述外板开孔与排气舱相连通,所述排气舱内设有箱体结构,所述排气主管设置在船体结构内,所述排气主管的一端与箱体结构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支管设置在排气舱内,所述第一排气支管的一端与箱体结构相连通,另一端设有盲板,所述第二排气支管设置在排气舱内,所述第二排气支管的一端与第一排气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甲板表面且端部设有盲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调节尾气排放的方向,满足不同海况和货物装载的需求,操作简单。操作简单。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排气管路
,涉及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船舶主机排出的尾气需要通过排气管排出外界,现有船舶的排气方式主要包括:烟囱排气、水下排气和尾部排气等。其中大部分的甲板驳船都采用烟囱排气,在船尾的两侧分别设有烟囱结构,烟囱结构内设有向上的排烟管,参考现有专利202223014484.4,但是这种凸起的烟囱结构减小了甲板的装货空间,还容易与吊装的货物发生碰撞,因此有些甲板驳船将烟囱排气改成尾部排气,这样移除了甲板上的烟囱结构,参考现有专利202221274757.6,但是这种排气结构在遇到恶劣海况的情况下,海水容易进入尾部排气结构,而且存在海水流入主机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能够快速调节尾气排放的方向,满足不同海况和货物装载的需求,操作简单。
[0004]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所述船舶包括船体结构,所述船体结构包括甲板和尾板,所述尾气排放结构包括:排气舱,所述排气舱设置在船体结构靠近尾板的一侧,所述尾板上开设有外板开孔,所述外板开孔与排气舱相连通,所述排气舱内设有箱体结构;
[0006]排气主管,所述排气主管设置在船体结构内,所述排气主管的一端延伸至排气舱内且与箱体结构相连通;
[0007]第一排气支管,所述第一排气支管水平设置在排气舱内,所述第一排气支管的一端与箱体结构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靠近外板开孔处且端部可拆卸设有盲板;
[0008]第二排气支管,所述第二排气支管竖直设置在排气舱内,所述第二排气支管的一端与第一排气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甲板表面且端部可拆卸设有盲板。
[0009]优选地,位于排气舱下方的船体结构内设有接水槽,所述排气舱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下端穿出排气舱延伸至接水槽内。
[0010]优选地,所述箱体结构的顶部倾斜设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的下侧边延伸至排气主管和第二排气支管之间。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气支管上开设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内插设有第一封堵板,所述第一封堵板的一侧边延伸至第一排气支管的外侧且设有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二排气支管上开设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内插设有第二封堵板,所述第二封堵板的一侧边延伸至第二排气支管的外侧且设有第二弧形板,所述排气舱内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同时带动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移动。
[0012]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0013]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竖直滑动设置在排气舱内,所述第一滑杆的下端与第一
弧形板固连,所述第一滑杆的前侧设有第一齿条;
[0014]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滑杆水平设置在排气舱内,所述第二滑杆的前端与第二弧形板固连,所述第二滑杆的下侧设有第二齿条;
[0015]第一转轴,所述排气舱的顶部平行设有两个支撑板,所述第一转轴水平转动设置在两个支撑板之间,其中一个支撑板上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与第一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排气舱的尾部竖直设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的前侧面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滑杆沿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通槽内。
[0017]优选地,所述排气舱的顶部水平设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的下侧面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滑杆沿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二通槽内。
[0018]优选地,所述排气舱的尾部设有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位于第一滑杆的后侧,所述第一定位块靠近第一滑杆的一侧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滚轮,若干个所述第一滚轮的轮面均与第一滑杆相接触。
[0019]优选地,所述排气舱的顶部设有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位于第二滑杆的上侧,所述第二定位块靠近第二滑杆的一侧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滚轮,若干个所述第二滚轮的轮面均与第二滑杆相接触。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1]1、当海况较好、风浪较小时,移除第二排气支管上的排气弯管,盖上第二排气支管上端的盲板,打开第一排气支管上的盲板,排气总管排出的烟气进入到箱体结构内,然后通过第一排气支管从外板开孔向尾部排出,确保甲板上有足够的空间,方便装卸货物;当海况较差、风浪较大时,盖上第一排气支管上的盲板,打开第二排气支管上的盲孔,安装排气弯管,使烟气通过第二排气支管和排气弯管向上排出,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实现排气转向,操作简单,稳定可靠;
[0022]2、当海水进入到第一排气支管内后,流入到箱体结构内,箱体结构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海水进入排气主管,箱体结构内的海水通过排水管向下流入到接水槽内;
[0023]3、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弧形板和第一封堵板向上移动,此时第一排气支管被打开,同时驱动机构带动第二弧形板和第二封堵板向前移动,第二排气支管被第二封堵板关闭;同理,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弧形板和第一封堵板向下移动,此时第一排气支管被第一封堵板关闭,同时驱动机构带动第二弧形板和第二封堵板向后移动,第二排气支管被打开,通过驱动机构实现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的单向连通,免去人工拆卸盲板的麻烦,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3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图3中B

B处的剖视图;
[0028]图5是图3中C

C处的剖视图;
[0029]图6是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7是图5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8是图3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2]图9是图3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3]图中:1、船体结构;11、甲板;12、尾板;121、外板开孔;122、格栅板;13、箱体结构;131、挡水板;14、排水管;15、接水槽;16、排气舱;2、排气主管;21、第一排气支管;211、第一开孔;22、第二排气支管;221、第二开孔;3、第一转轴;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33、电机;331、支撑板;4、第一滑杆;41、第一齿条;411、第一滑条;42、第一弧形板;43、第一封堵板;44、第一导向块;441、第一通槽;442、第一滑槽;45、第一定位块;451、第一滚轮;5、第二滑杆;51、第二齿条;511、第二滑条;52、第二弧形板;53、第二封堵板;54、第二导向块;541、第二通槽;542、第二滑槽;55、第二定位块;551、第二滚轮;6、第一限位块;61、第一限位凹槽;7、第二限位块;71、第二限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所述船舶包括船体结构(1),所述船体结构包括甲板(11)和尾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排放结构包括:排气舱(16),所述排气舱(16)设置在船体结构(1)靠近尾板(12)的一侧,所述尾板(12)上开设有外板开孔(121),所述外板开孔(121)与排气舱(16)相连通,所述排气舱(16)内设有箱体结构(13);排气主管(2),所述排气主管(2)设置在船体结构(1)内,所述排气主管(2)的一端延伸至排气舱(16)内且与箱体结构(13)相连通;第一排气支管(21),所述第一排气支管(21)水平设置在排气舱(16)内,所述第一排气支管(21)的一端与箱体结构(13)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靠近外板开孔(121)处且端部可拆卸设有盲板;第二排气支管(22),所述第二排气支管(22)竖直设置在排气舱(16)内,所述第二排气支管(22)的一端与第一排气支管(21)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甲板(11)表面且端部可拆卸设有盲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排气舱(16)下方的船体结构(1)内设有接水槽(15),所述排气舱(16)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14),所述排水管(14)的下端穿出排气舱(16)延伸至接水槽(15)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结构(13)的顶部倾斜设有挡水板(131),所述挡水板(131)的下侧边延伸至排气主管(2)和第二排气支管(2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转向式尾气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支管(21)上开设有第一开孔(211),所述第一开孔(211)内插设有第一封堵板(43),所述第一封堵板(43)的一侧边延伸至第一排气支管(21)的外侧且设有第一弧形板(42),所述第二排气支管(22)上开设有第二开孔(221),所述第二开孔(221)内插设有第二封堵板(53),所述第二封堵板(53)的一侧边延伸至第二排气支管(22)的外侧且设有第二弧形板(52),所述排气舱(16)内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同时带动第一弧形板(42)和第二弧形板(52)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炼洪袁科夫张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