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集流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0162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分集流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包括分集管部、钎焊板部,分集管部设有内部流体通道、外部第一钎焊表面及内外相通的均流孔,钎焊板部设有换热管插孔、第二钎焊表面;第一钎焊表面、第二钎焊表面其中之一设有均流腔,第一钎焊表面与第二钎焊表面贴合钎焊一体,换热管插孔经对应的均流腔、均流孔与流体通道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分集流结构,通过设置均流孔的数量及大小,可控制进入均流腔内的介质流量;具有该分集流结构的换热器,可满足高承压、分集流均匀的要求,采用现有微通道换热器生产工艺,加工难度低、便于批量化生产。便于批量化生产。便于批量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集流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分集流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在两个相互平行的分集流器间设置多条单孔或多孔结构的平形流扁管进行连接,利用分集流结构将换热介质从分集流管的内腔分配至与其相连的多条不同位置的换热管中,与外界的循环介质进行换热。随着以“铝代铜”应用技术为主的微通道换热器逐渐普及,因其换热效率高,加工难度低,已逐步在汽车、电子、空调、化工、医疗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0003]现有分集流结构普遍通过直接在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D”形的柱体壁面处冲压开孔,将换热扁管端部与位于分集管上对应的扁管插孔插接进行钎焊成型。其中,圆形横截面分集流结构的容积较大,循环工质的充注量较高,对环境污染的风险较大;“D”形横截面分集流结构的承压能力低,加工及组装难度大,且焊接成品率较低。特别是用于三介质换热器时,现有的分集流结构形式复杂,方案不成熟,难以实现批量化生产。
[0004]此外,现有分集流结构在循环介质分配过程中,无法确保将介质流体精确地分配到所连接的扁管中,可能导致换热不均匀的情况发生。针对该问题,申请号为CN201410410165.6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提出一种改进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将含有分流腔的柱体置于传统的分集流管中,通过调节其结构中槽型流道的轨迹曲率、轨迹长度、横截面面积和形状等参数,控制进入不同腔体中的循环介质流量,以达到均匀分配热量的目的。然而,上述结构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度:(1)该结构在槽型流道设计和柱体制作时较为复杂,较难一体化加工成型,量产难度变高;(2)分流腔增加了分集流管的换热管接口冲压难度,若先安装分流腔后进行加工,则不易冲压开孔;若先开孔后进行加工,此时分集流器内径变小的问题也增加了分流腔的安装难度。
[0005]综上,进一步探索具有易加工、高均流性的分集流结构,是推广微通道换热器急需的技术突破关键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分集流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在满足高承压、分集流均匀的同时,采用现有微通道换热器生产工艺,加工难度低、便于批量化生产。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分集流结构,包括分集管部、钎焊板部,分集管部设有内部流体通道、外部第一钎焊表面及内外相通的均流孔,钎焊板部设有换热管插孔、第二钎焊表面;第一钎焊表面、第二钎焊表面其中之一设有均流腔,第一钎焊表面与第二钎焊表面贴合钎焊一体,换热管插孔经对应的均流腔、均流孔与流体通道相通。
[0009]可选地,所述均流腔为凹槽结构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钎焊表面,所述均流孔设于均流腔内,均流腔经均流孔与所述流体通道相通。
[0010]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换热管插孔之间设有钎焊窄缝。
[0011]可选地,所述均流腔为凹槽结构且设置于所述第二钎焊表面,所述换热管插孔设置于均流腔底部并与均流腔相通。
[0012]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均流腔之间设有钎焊窄缝。
[0013]优选地,所述均流腔与换热管插孔的形状相似、尺寸稍大。
[0014]优选地,所述分集管部、钎焊板部的至少一个设有定位侧边。
[0015]优选地,所述均流孔是圆形孔、异形孔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分集流结构、换热扁管、翅片,分集流结构是前任一项所述的分集流结构。
[001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8]通过第一钎焊表面与第二钎焊表面贴合钎焊一体,使分集管部与钎焊板部稳固结合,构成高承压的分集流结构。
[0019]通过设置均流孔的数量及大小,可控制进入均流腔内的介质流量,使不同换热扁管中的换热介质流量保持一致,便于实现管内、管外多种换热介质之间的高效换热。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制作过程中采用现有微通道换热器生产工艺,分集管部、钎焊板部、换热扁管和翅片一次过炉钎焊,加工难度低、便于批量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整体分拆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整体断面结构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钎焊板部的局部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整体分拆图;
[0026]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整体分拆图;
[0027]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钎焊板部的整体结构图;
[0028]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中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整体分拆图之一;
[0029]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中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整体分拆图之二。
[0030]附图标记:
[0031]1、分集管部;11、流体通道;12、第一钎焊表面;13、均流腔;14、定位侧边;10、均流孔;
[0032]2、钎焊板部;21、换热管插孔;22、第二钎焊表面;23、钎焊窄缝。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清晰表达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优势,下面将结合专利技术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
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集流结构的实施例1,如图1至3所示,包括分集管部1、钎焊板部2,分集管部1设有内部流体通道11、外部第一钎焊表面12及内外相通的均流孔10,钎焊板部2设有换热管插孔21、第二钎焊表面22。
[0035]均流腔13为凹槽结构且设置于第一钎焊表面12,均流孔10设于均流腔13内,均流腔13经均流孔10与流体通道11相通。
[0036]相邻的换热管插孔21之间设有钎焊窄缝23。
[0037]第一钎焊表面12与第二钎焊表面22贴合钎焊一体,换热管插孔21经对应的均流腔13、均流孔10与流体通道11相通,构成孔板均流方式的分集流结构。
[0038]在钎焊的过程中,部分焊料流入钎焊窄缝23中,提高第一钎焊表面12与第二钎焊表面22的钎焊质量,加强不同均流腔13内的介质保持相互隔离、互不掺混的效果。
[0039]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均流腔13与换热管插孔21的形状相似、尺寸稍大。
[0040]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均流孔10是圆形孔、异形孔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41]每个均流腔13内的均流孔10的数量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集管部(1)、钎焊板部(2),所述分集管部(1)设有内部流体通道(11)、外部第一钎焊表面(12)及内外相通的均流孔(10),所述钎焊板部(2)设有换热管插孔(21)和第二钎焊表面(22),第一钎焊表面(12)和第二钎焊表面(22)中的一个设有均流腔(13),第一钎焊表面(12)与第二钎焊表面(22)贴合钎焊一体,换热管插孔(21)经对应的均流腔(13)、均流孔(10)与流体通道(11)相通,构成孔板均流方式的分集流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腔(13)为凹槽结构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钎焊表面(12),所述均流孔(10)设于均流腔(13)内,均流腔(13)经均流孔(10)与所述流体通道(11)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换热管插孔(21)之间设有钎焊窄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先庭王源李社红赵雅鑫查富海石文星王宝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旭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