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介质分集流结构、扁管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157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包括第一分集管、第二流体室、主板;第一分集管设置于第二流体室、主板组合构成的封闭腔体结构中与主板平行保持间距,第一扁管插孔与第一扁管过孔位置同轴对应、数量相等,各部件适合冲压等工艺批量加工;包含该结构的扁管换热器,可完成多种介质间的高效换热,简单可靠;加工过程分两步骤完成扁管换热器焊接组装,保证了钎焊过程中焊缝温度均匀控制,便于检漏,工艺简单、良品率高、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介质分集流结构、扁管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热交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扁管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多介质扁管换热器在汽车热管理、计算机设备散热、建筑空调热泵、化工、医疗等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有技术的的多介质换热器,如中国专利CN103837025B采用在集流管内置隔板的方法,实现两组平行流扁管的分集流,因集流管与内置隔板是一体结构,同时过炉焊接时,内置隔板的扁管焊缝处的钎焊温度难以控制,串流现象严重,良品率极低;中国专利CN204666000U采用双集流管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钎焊温度控制要求,但焊缝成倍增加、良品率依然很低,双面开孔的集流管难以实现冲压加工,换热器装配工艺要求高,批量生产难度较大;中国专利CN204666001U采用扁管端部弯曲的方法,实现两组平行流扁管的分集流,提高了钎焊的良品率,但由于扁管弯曲加工难度加大,且弯曲后构成的换热器厚度大、漏风严重、有效换热面积大幅度减小,换热能效低;简单可靠的分集流器结构设计是本领域需要的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公开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改进现有多介质分集流结构设计,满足冲压、钎焊生产要求,简单实现多种介质的分、集流。
[0004]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公开一种扁管换热器,低成本实现在一台换热器内,完成多种介质间的高效换热。
[0005]本专利技术第三目的是公开一种扁管换热器加工方法,降低批量生产难度、提高良品率。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包括第一分集管、第二流体室、主板;主板设有若干平行排列的第一扁管过孔,第一分集管设有与第一扁管过孔位置同轴对应、数量相等的第一扁管插孔;第二流体室与主板组合后构成用于第二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结构,第一分集管位于该封闭腔体结构中与主板平行保持间距。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流体室,第三流体室位于所述主板另一侧与第一分集管平行相对,第三流体室设有交替排列的第一扁管穿插孔、第二扁管插接孔,第一扁管穿插孔与所述第一扁管过孔位置同轴对应、数量相等,第三流体室与主板组合后构成用于第三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结构。
[0008]进一步的,沿所述主板长度方向,主板还设有与第一扁管过孔交替排列的第二扁管插孔。
[0009]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扁管过孔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扁管插孔间距为零,在所述主板上形成若干个双扁管插孔组;或每个所述第一扁管过孔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扁
管插孔间距均为零,在所述主板上形成一个多扁管叠合孔。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分集管,所述主板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扁管过孔厚度相同、数量相等的第三扁管过孔,每个第一扁管过孔与一个第三扁管过孔沿扁管孔宽度方向并列;第三分集管设有与第三扁管过孔位置同轴对应、数量相等的第三扁管插孔,第三分集管位于所述第二流体室、主板组合后构成用于第二流体分集流的封闭结构中,与主板平行保持间距。
[0011]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扁管换热器,包括分集流器、第一扁管,分集流器是权利要求1所述多介质分集流结构;第一扁管包括流道间隔排列的第一流道组、第二流道组,第一流道组流道口、第二流道组流道口设置在第一扁管端部的换热表面上,第二流道组流道口位于第一流道组流道口内侧;所述第一扁管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扁管过孔、第一扁管插孔插入第一分集管内腔中,第一流道组流道口位于第一分集管内腔中,第一流道组与第一分集管连通构成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流道组流道口位于所述第一分集管与主板的间距中,第二流道组与所述用于第二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连通构成第二换热通道。
[0012]本专利技术还公开另一种扁管换热器,包括分集流器、第一扁管、第二扁管,分集流器是前述第2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第一扁管包括流道间隔排列的第一流道组、第二流道组,第一流道组流道口、第二流道组流道口设置在第一扁管端部的换热表面上,第二流道组流道口位于第一流道组流道口内侧;所述第一扁管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扁管穿插孔、第一扁管过孔、第一扁管插孔插入第一分集管内腔中,第一流道组流道口位于第一分集管内腔中,第一扁管的第一流道组与第一分集管连通构成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流道组流道口位于所述第一分集管与主板的间距中,第二流道组与所述用于第二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连通构成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扁管端部穿过第二扁管插接孔,第二扁管流道口位于第三流体室内腔中,第二扁管的流道与用于第三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连通构成第三换热通道。
[0013]本专利技术还公开另一种扁管换热器,包括分集流器、第一扁管、第二扁管,分集流器是是前述第二种第3或第4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第一扁管、第二扁管两端的端面上设有流道口;所述第一扁管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扁管过孔、第一扁管插孔,插入第一分集管内腔中,第一扁管的流道与第一分集管连通构成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扁管端部插入所述第二扁管插孔,第二扁管端面上的流道口位于所述第一分集管与主板的间距中,第二扁管的流道经该间距与所述第二流体室连通构成第二换热通道。
[0014]本专利技术还公开另一种扁管换热器,包括分集流器、第一扁管、第二扁管、第三扁管,分集流器是前述第5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第一扁管、第二扁管、第三扁管两端的端面上设有流道口;第一扁管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扁管过孔、第一扁管插孔,插入第一分集管内腔中,第一扁管的流道与第一分集管连通构成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扁管端部插入所述第二扁管插孔,第二扁管端面上的流道口位于所述第一分集管与主板的间距中,第二扁管的流道与所述用于第二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连通构成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扁管端部穿过所述第三扁管过孔、第三扁管插孔,插入第三分集管内腔中,第三扁管的流道与第三分集管连通构成第三换热通道。
[0015]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扁管换热器加工方法,用于前任一项所述扁管换热器的装配焊接,至少包括两个步骤:S1.所述第一分集管、第一扁管与主板采用炉焊工艺一次焊接密封;S2.第二流体室与主板采用二次焊接或压接工艺密封。
[001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将第一分集管设置于第二流体室、主板组合构成的封闭腔体结构中,第一分集管与主板平行保持间距,第一分集管的第一扁管插孔与主板的第一扁管过孔位置同轴对应、数量相等的结构设计,独立的第一分集管、第二流体室、主板三个部件便于采用冲压、注塑或铸铝等工艺加工成形,一致性好,简单实现多介质分集流功能的一体化集成。
[0017]本专利技术一种扁管换热器,采用前述的多介质分集流结构,一台换热器内完成多种介质间的高效换热,密封可靠、成本低。
[0018]本专利技术一种扁管换热器加工方法,采用两步法完成扁管换热器的焊接组装,保证了钎焊过程中焊缝温度均匀控制,方便检漏、工艺简单、良品率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实施例1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实施例2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实施例3示意图;图4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集管(1)、第二流体室(2)、主板(3);主板(3)设有若干平行排列的第一扁管过孔(31),第一分集管(1)设有与第一扁管过孔(31)位置同轴对应、数量相等的第一扁管插孔(11);第二流体室(2)与主板(3)组合后构成用于第二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结构,第一分集管(1)位于该封闭腔体结构中与主板(3)平行保持间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流体室(7),第三流体室(7)位于所述主板(3)另一侧与第一分集管(1)平行相对,第三流体室(7)设有交替排列的第一扁管穿插孔(71)、第二扁管插接孔(72),第一扁管穿插孔(71)与所述第一扁管过孔(31)位置同轴对应、数量相等,第三流体室(7)与主板(3)组合后构成用于第三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板(3)长度方向,主板(3)还设有与第一扁管过孔(31)交替排列的第二扁管插孔(32)。4.如权利要求3所述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扁管过孔(31)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扁管插孔(32)间距为零,在所述主板(3)上形成若干个双扁管插孔组;或每个所述第一扁管过孔(31)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扁管插孔(32)间距均为零,在所述主板(3)上形成一个多扁管叠合孔。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多介质分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分集管(8),所述主板(3)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扁管过孔(31)厚度相同、数量相等的第三扁管过孔(33),每个第一扁管过孔(31)与一个第三扁管过孔(33)沿扁管孔宽度方向并列;第三分集管(8)设有与第三扁管过孔(33)位置同轴对应、数量相等的第三扁管插孔(81),第三分集管(8)位于所述第二流体室(2)、主板(3)组合后构成用于第二流体分集流的封闭结构中,与主板(3)平行保持间距。6.一种扁管换热器,包括分集流器、第一扁管(5),其特征在于,分集流器是权利要求1所述多介质分集流结构;第一扁管(5)包括流道间隔排列的第一流道组、第二流道组,第一流道组流道口(51)、第二流道组流道口(52)设置在第一扁管(5)端部的换热表面上,第二流道组流道口(52)位于第一流道组流道口(51)内侧;所述第一扁管(5)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扁管过孔(31)、第一扁管插孔(11)插入第一分集管(1)内腔中,第一流道组流道口(51)位于第一分集管(1)内腔中,第一流道组与第一分集管(1)连通构成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流道组流道口(52)位于所述第一分集管(1)与主板(3)的间距中,第二流道组与所述用于第二流体分集流的封闭腔体连通构成第二换热通道。7.一种扁管换热器,包括分集流器、第一扁管(5)、第二扁管(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先庭李社红姜思航罗敏石文星王宝龙王源袁振红孔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旭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