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挡泥板结构、车辆和车辆的脱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8565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挡泥板结构、车辆和车辆的脱困方法,包括:导向结构,设置于车轮径向外侧的车体,导向结构限定出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的导向路径,导向路径在车轮的前方和后方形成开口;挡泥板,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展开,挡泥板设置于导向路径;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挡泥板执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其中,执行第一动作时,驱动组件驱动挡泥板沿导向路径移动并由开口向外伸出至车轮底部;执行第二动作时,驱动组件驱动经车轮碾过并由开口进入的挡泥板收起于导向路径。挡泥板在使用的时候可以自动旋转展开,在不需要使用的可以转回收纳的状态,该结构不使用时自带在车上,不需要额外附带,不占用车内储物空间。不占用车内储物空间。不占用车内储物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挡泥板结构、车辆和车辆的脱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用于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挡泥板结构、车辆和车辆的脱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在过泥泞路或者沙地的时候,由于轮胎与地面摩擦力不足,导致轮胎打滑,汽车困在原地,无法脱离。
[0003]目前市场上有多种轮胎防滑装置,都需要借助外力或者另外的汽车零件,在汽车受困时均需要人们手动安装至汽车轮胎上,安装过程繁琐不便,在汽车脱困后还需手动拆除,如果没有外力支援或忘记带外装零件,就难于脱困。而且汽车打滑、陷坑时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如在泥地或者雪地之中,安装时容易弄脏衣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车辆挡泥板结构、车辆和车辆的脱困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第一方面,一种车辆挡泥板结构,包括:
[0007]导向结构,设置于车轮径向外侧的车体,所述导向结构限定出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的导向路径,所述导向路径在车轮的前方和后方形成开口;
[0008]挡泥板,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展开,所述挡泥板设置于所述导向路径;
[0009]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挡泥板执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其中,执行第一动作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挡泥板沿所述导向路径移动并由所述开口向外伸出至车轮底部;执行第二动作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经车轮碾过并由所述开口进入的所述挡泥板收起于所述导向路径。/>[0010]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挡泥板的两端与轮心连线的夹角大于180
°

[0011]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的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所述挡泥板沿车轮轴向设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槽配合的第一边条,所述第二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二导槽配合的第二边条。
[0012]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槽的两端和第二导槽的两端设有扩口状的导向口。
[0013]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挡泥板在所述第一边条的内侧和/或所述第二边条内侧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车体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与所述齿条啮合传动的齿轮。
[0014]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
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向路径在车轮前方的开口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向路径在车轮后方的开口处。
[0015]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挡泥板的内表面设有沿径向向外隆起的凹腔,所述挡泥板在所述凹腔的两侧形成侧帮,所述凹腔的深度由挡泥板的弧顶位置到挡泥板的两端逐渐减小。
[0016]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挡泥板在朝向车轮的一侧表面设有凸起的第一花纹,所述第一花纹沿车轮的周向延伸,所述挡泥板在背朝车轮的一侧表面设有凸起的第二花纹,所述第二花纹沿车轮的轴向延伸。
[0017]第二方面,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车辆挡泥板结构。
[0018]第三方面,一种如第二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车辆的脱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获取车辆车轮空转打滑信息;
[0020]根据车辆车轮空转打滑信息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动作,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挡泥板执行第一动作,所述挡泥板沿所述导向路径移动并由一侧所述开口向外伸出至车轮底部,所述挡泥板垫在所述车轮底部与车轮一起转动;在经车轮碾过并由对侧的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导向路径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挡泥板执行第二动作,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挡泥板收起于所述导向路径。
[0021]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将车辆的挡泥板设计为可动部件,即当车辆需要脱困时,驱动组件驱动挡泥板转动至车轮底部,使其一面与轮胎接触,另一面与地面接触,其间,通过挡泥板的介入,大大提升了车辆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实现车辆脱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0022]1.通过可动的挡泥板,车辆在被困时不需要找外力脱困,或者下车安装脱困零件,车辆脱困更加方便;
[0023]2.挡泥板在使用的时候可以自动旋转展开,在不需要使用的可以转回收纳的状态,该结构不使用时自带在车上,不需要额外附带,不占用车内储物空间。
[0024]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车辆挡泥板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驱动组件与挡泥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挡泥板收入导向结构内部示意图;
[0029]图4是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挡泥板垫在车轮和地面之间示意图;
[0030]图5是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挡泥板与导向结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挡泥板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的一个实施例脱困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4]本专利技术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5]本专利技术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36]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结构,设置于车轮径向外侧的车体,所述导向结构限定出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的导向路径,所述导向路径在车轮的前方和后方形成开口;挡泥板,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展开,所述挡泥板设置于所述导向路径;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挡泥板执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其中,执行第一动作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挡泥板沿所述导向路径移动并由所述开口向外伸出至车轮底部;执行第二动作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经车轮碾过并由所述开口进入的所述挡泥板收起于所述导向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的两端与轮心连线的夹角大于18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的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所述挡泥板沿车轮轴向设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槽配合的第一边条,所述第二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二导槽配合的第二边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槽的两端和第二导槽的两端设有扩口状的导向口。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挡泥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在所述第一边条的内侧和/或所述第二边条内侧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以车辆的轮心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车体的驱动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到生刘永健李志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