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03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属于电源电路技术领域,其包括:自激振荡模块;图腾柱模块,与自激振荡模块输出端连接,在高低变换电平作用下改变开关状态,生成开关驱动信号;降压电路模块,与图腾柱模块的输出端连接;驱动模块,包括隔离开关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隔离开关具有正电源端与负电源端,负电源端与降压电路模块的负压输出端连接,隔离开关在不同电平控制信号下输出正负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负电压生成电路为隔离开关提供负压,以使隔离开关在不同电平控制信号作用下实现IGBT的开关状态控制,以此实现了对负载工作状态的控制。同时,负电压生成电路引入了图腾柱模块,具有扩流效果,进而提高输出带载能力。高输出带载能力。高输出带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
[0001]本技术为2022年09月26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22225477518”、名称为“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的负电压生成电路”专利技术专利的分案申请。


[0002]本技术涉及电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0003]在一些电源电路应用场景中,需正负电源供电,如驱动IGBT,而部分电源电路只能提供单一电源,因此需要额外增加一新的负电源。目前常用的负电源引入方法是增加一隔离电源,隔离电源正接地,隔离电源负为负电源输出,以此引入负电源。另外,可通过增加负电源芯片以实现负电源输出。然而,采用一般隔离电源产生负电源,电源电路体积增大,且成本开销高;采用专用芯片产生负电源,同样会大大增加成本开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该驱动电源电路包括:
[0006]自激振荡模块,用于输出高低变换电平;
[0007]图腾柱模块,与自激振荡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高低变换电平作用下改变开关状态,生成开关驱动信号;
[0008]降压电路模块,与图腾柱模块的输出端连接,降压电路模块中电容在高低变换电平、开关驱动信号作用下进行充放电,以实现降压处理进而输出负压;
[0009]驱动模块,包括隔离开关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隔离开关具有正电源端与负电源端,负电源端与降压电路模块的负压输出端连接,隔离开关在不同电平控制信号下输出正负电压,隔离开关的输出端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
[0010]在一示例中,所述自激振荡模块为基于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自激振荡子电路。
[0011]在一示例中,所述自激振荡子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有电阻R2,电阻R2一端接电源VCC,电阻R2另一端经电阻R5接地;运算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还依次连接有电阻R4、电阻R1、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电阻R1、电阻R7之间引出一点连接至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运算放大器输出端与图腾柱模块连接;
[0012]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有电阻R3,电阻R3一端连接至电阻R4与电阻R1之间,电阻R3另一端连接有接地电容C3。
[0013]在一示例中,所述隔离开关为光电耦合器,光电耦合器的负电源端经电容C7、电容C6连接至光电耦合器的正电源端,且电容C7、电容C6之间接地;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经电阻
R8连接至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栅极,且电阻R8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栅极之间连接有接地电阻R9,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接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负载连接。
[0014]在一示例中,所述降压电路模块为一级降压子电路或多级降压子电路。
[0015]在一示例中,所述一级降压子电路为一次降压子电路,包括电容C2、二极管D1、二极管D4和电容C4;电容C2与图腾柱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2另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接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至电容C2与二极管D4的阳极之间,二极管D1的阳极与接地电容C4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接地电容C4之间引出负压输出端

VCC(VO)。
[0016]在一示例中,所述降压电路模块为二级降压子电路,包括一次降压子电路和二次降压子电路,一次降压子电路配合二次降压子电路对电路电压进行二级降压处理。
[0017]在一示例中,所述一次降压子电路包括电容C2、二极管D1、二极管D4和电容C4;二次降压子电路包括顺次连接的二极管D3、接地电容C5、二极管D2,还包括电容C1;电容C2与图腾柱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2另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接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接地电容C4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接地电容C4之间引出负压输出端;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至电容C2与二极管D4的阳极之间,二极管D2的阳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电容C1一端连接至电容C2与二极管D4的阳极之间(电容C1一端连接至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D4的阳极之间),另一端连接至二极管D2的阳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之间。
[0018]具体地,配合上述示例公开的具体自激振荡子电路(振荡器)、图腾柱模块以及驱动模块的电路结构,此时二级降压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9]刚上电,在振荡电路未工作时,

VCC输出电压为0V,当振荡器开始工作时,若振荡器第一个周期输出为低,Q1关闭,Q2开通,D3、D2、D1及D4截止,

VCC输出电压为0V;
[0020]当振荡器输出由低变高时,Q1开通,Q2关闭,D3、D2、D1截止,D4导通,VCC通过Q1、D4给C2充电,当C2电容上电压达到VCC

VQ1

VD4时结束,

VCC输出电压为0V;
[0021]当振荡器输出由高变低时,Q1关闭,Q2开通,D3、D2、D1导通,D4截止,电容C2通过Q2、D3、D2、D1给电容C5、C4充电,当C5电容上电压达到(VD3+VD4+VQ1+VQ2

VCC),电容C4上的电压达到(VD3+VD2+VD1+VD4+VQ1+VQ2

VCC)时结束,

VCC输出电压为(VD3+VD2+VD1+VD4+VQ1+VQ2

VCC);
[0022]当振荡器输出由低变高时,Q1开通,Q2关闭,D3、D1截止,D2、D4导通,VCC通过Q1、D4给C2充电,当C2电容上电压达到(VCC

VQ1

VD4)时结束,VCC通过Q1、C2、D2、C5给电容C1充电,当电容C1上电压达到(VD3+VD2+VQ1+VQ2

VCC)结束,

VCC输出电压为(VD3+VD2+VD1+VD4+VQ1+VQ2

VCC);
[0023]当振荡器输出由高变低时,Q1关闭,Q2开通,D3、D1导通,D2、D4截止,电容C2通过Q2以及D3给电容C5充电,电容C2、电容C1通过Q2以及D1给电容C4充电,当电容C5上电压达到(VD3+VD4+VQ1+VQ2

VCC),电容C4上电压达到(VD3+VD2+VD1+VD4+2*VQ1+2*VQ2

2*VCC)时结束,

VCC输出电压为(VD3+VD2+VD1+VD4+2*VQ1+2*VQ2

2*VCC),振荡器通过不断的变换输出电平来维持电容C4上电压的稳定,达到稳定输出负压的目的。
[0024]在一示例中,所述降压电路模块为三级降压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自激振荡模块,用于输出高低变换电平;图腾柱模块,与自激振荡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高低变换电平作用下改变开关状态,生成开关驱动信号;降压电路模块,与图腾柱模块的输出端连接,降压电路模块中电容在高低变换电平、开关驱动信号作用下进行充放电,以实现降压处理进而输出负压;驱动模块,包括隔离开关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隔离开关具有正电源端与负电源端,负电源端与降压电路模块的负压输出端连接,隔离开关在不同电平控制信号下输出正负电压,隔离开关的输出端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激振荡模块为基于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自激振荡子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激振荡子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有电阻R2,电阻R2一端接电源VCC,电阻R2另一端经电阻R5接地;运算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还依次连接有电阻R4、电阻R1、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电阻R1、电阻R7之间引出一点连接至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运算放大器输出端与图腾柱模块连接;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有电阻R3,电阻R3一端连接至电阻R4与电阻R1之间,电阻R3另一端连接有接地电容C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为光电耦合器,光电耦合器的负电源端经电容C7、电容C6连接至光电耦合器的正电源端,且电容C7、电容C6之间接地;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经电阻R8连接至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栅极,且电阻R8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栅极之间连接有接地电阻R9,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接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负载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路模块为一级降压子电路或多级降压子电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自激振荡的IGBT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降压子电路为一次降压子电路,包括电容C2、二极管D1、二极管D4和电容C4;电容C2与图腾柱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2另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接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至电容C2与二极管D4的阳极之间,二极管D1的阳极与接地电容C4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序涛代高强代同振何凤喜张帅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复锦功率半导体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