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289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7
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可在采用空冷型的电动马达及控制器的同时抑制行驶性能的降低。在罩构件20上设置有如下空气流路100,即沿电动车辆10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在电动车辆10行驶时供行驶风(Air)流通的空气流路100,在空气流路100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70及无刷马达50,因此可有效地抑制控制器70及无刷马达50被泥等污染。由此,可抑制控制器70及无刷马达50的冷却效率的降低,进而在空冷型的无刷马达50及控制器70中,能够获得长时间稳定的行驶性能。能够获得长时间稳定的行驶性能。能够获得长时间稳定的行驶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其包括:前轮及后轮;框架,对前轮及后轮进行支撑;罩构件,覆盖框架;电动马达,对后轮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器,对电动马达进行控制。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具有前轮及后轮的电动车辆中,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鞍乘型电动车辆(摩托车)。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摩托车包括:车体框架(框架),对前轮及后轮进行支撑;电动马达,设置于车体框架上;马达控制单元(控制器),设置于车体框架上;以及电池,设置于车体框架上,且向电动马达供给驱动电流。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

1311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电动马达及控制器均为通过吹行驶风而被冷却的“空冷型”。因此,不像“水冷型”那样需要供冷却水流动的配管或散热器等复杂的结构,可以简单的驱动系统构筑。另一方面,为了抑制行驶性能的降低,而需要效率良好地冷却电动马达或控制器。
[0008]所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电动马达及控制器均为裸露到外部的结构,且搭载于能在泥路等上行驶的越野型电动车辆。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电动马达或控制器上有可能附着大量的泥,通过在附着有泥的状态下继续行驶,而电动马达或控制器的冷却效率大幅降低,进而行驶性能容易降低。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可在采用空冷型的电动马达及控制器的同时抑制行驶性能的降低。
[00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1]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车辆包括:前轮及后轮;框架,对所述前轮及所述后轮进行支撑;罩构件,覆盖所述框架;电动马达,对所述后轮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器,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控制,且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罩构件上设置有如下空气流路,即沿所述电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电动车辆行驶时供行驶风流通的空气流路,在所述空气流路的内部设置有所述控制器及所述电动马达。
[0012]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罩构件上设置有如下空气流路,即沿电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在电动车辆行驶时供行驶风流通的空气流路,在空气流路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及电动马达,因此可有效地抑制控制器及电动马达被泥等污染。由此,可抑制控制器及电动马达的冷却效率的降低,进而在空冷型的电动马达及控制器中,能够获得长时间稳定的行驶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从侧方观察电动车辆的图。
[0015][图2](a)是图1的A向视图,(b)是图1的B向视图。
[0016][图3]是无刷马达的立体图。
[0017][图4]是省略了盖构件的图示的无刷马达的图。
[0018][图5]是沿着图4的C

C线的剖面图。
[0019][图6]是从封闭板侧观察控制器的立体图。
[0020][图7]是从冷却散热片侧观察控制器的立体图。
[0021][图8]是对空气流路的形状进行说明的与图1对应的图。
[0022][图9]是对空气流路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1的C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4]图1表示从侧方观察电动车辆的图,图2(a)表示图1的A向视图,(b)表示图1的B向视图,图3表示无刷马达的立体图,图4表示省略了盖构件的图示的无刷马达的图,图5表示沿着图4的C

C线的剖面图,图6表示从封闭板侧观察控制器的立体图,图7表示从冷却散热片侧观察控制器的立体图,图8表示对空气流路的形状进行说明的与图1对应的图,图9表示对空气流路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1的C向视图。
[0025]图1及图2所示的电动车辆10是作为一种小型移动工具的单人乘的电动脚踏车。电动车辆10包括一个前轮11以及一个后轮12。前轮11通过驾驶员对车把部13的操作而转向,并配置于电动车辆10的前方。相对于此,后轮12配置于电动车辆10的后方,并由无刷马达(电动马达)50驱动。
[0026]电动车辆10包括如下车体框架(框架)14,即构成所述电动车辆10的骨架,且对前轮11及后轮12进行支撑的车体框架(框架)14。车体框架14是通过焊接等来将钢材制的多个中空管或钢板等连接而呈规定形状形成,并包括前部14a以及后部14b。另外,在前部14a与后部14b之间设置有地板部14c。进而,在前部14a与地板部14c之间设置有前方倾斜部14d,在后部14b与地板部14c之间设置有后方倾斜部14e。而且,在后方倾斜部14e一体地设置有对无刷马达50进行支撑的支架14f。这里,地板部14c配置于较前部14a及后部14b更靠地面G的附近。
[0027]与对车把部13的操作联动的前叉15转动自如地设置于车体框架14的前部14a。在前叉15上设置有配置于前轮11的左右侧的前悬架15a(参照图2(a))。而且,前轮11转动自如地装配于前叉15的长度方向前端侧(前悬架侧)。此外,在前叉15上安装有前侧挡泥板16,所述前侧挡泥板16部分地覆盖前轮11的上方侧。由此,可抑制朝向前轮11的上方侧的溅泥等。
[0028]另外,在前叉15的长度方向基端侧设置有车把部13,在所述车把部13的左右侧设置有一对把手13a(参照图2)。另外,在车把部13的一对把手13a的附近分别设置有一对刹车杆13b与一对后视镜13c。这里,右侧的把手13a(图2(b)的右侧)与加速器传感器AS电性连接,随着对右侧的把手13a的操作,而将操作信号从加速器传感器AS发送给控制器70(参照图1)。由此,使电动车辆10前进。
[0029]进而,在车把部13设置有显示部13d。显示部13d显示电动车辆10的各种信息,在显
示部13d的显示内容中包含例如速度(km/h)或电池剩余量(%)、以及控制器温度(℃)或行驶距离(行驶总里程(odograph,ODO)及小计里程(TRIP))等。由此,驾驶员能够详细掌握电动车辆10的状况。
[0030]分别配置于后轮12的左右侧的一对后悬架17(参照图2(b))的长度方向一侧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车体框架14的后部14b。一对后悬架17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分别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如下车轴12a,即旋转自如地支撑后轮12的车轴12a上。此外,一对后悬架17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并不限于安装于车轴12a上,也可安装于未图示的摆臂(后臂)上。
[0031]进而,在车轴12a上安装有后侧挡泥板18,所述后侧挡泥板18部分地覆盖后轮12的上方侧。由此,可抑制朝向后轮12的上方侧的溅泥等。
[0032]在车轴12a的长度方向一侧(图1的近前侧及图2(b)的左侧)固定有从动链轮12b。从动链轮12b与驱动链19(参照图1)啮合。另外,驱动链19也与固定于无刷马达50的旋转轴57b(参照图3及图5)上的驱动链轮57e(参照图1)啮合。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动车辆,包括:前轮及后轮;框架,对所述前轮及所述后轮进行支撑;罩构件,覆盖所述框架;电动马达,对所述后轮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器,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控制,且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罩构件上设置有如下空气流路,即沿所述电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电动车辆行驶时供行驶风流通的空气流路,在所述空气流路的内部设置有所述控制器及所述电动马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空气流路的下游侧设置有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中智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美姿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