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28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加工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包括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上设置有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固定平台为多孔网状结构,第一夹持件通过螺栓设置在固定平台的四角处,第二夹持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固定平台的横向中心处,第三夹持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固定平台的竖向中心处,固定平台的底端四角处还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的底面还设置有垫板;与传统的柔性工装相比本结构更加精细化,夹持部件采用多个小单元化的夹持机构拼合而合成,方便重组变形以便夹持其它形状的工件,可重复使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作简单使用方便。作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加工辅助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提高复杂异型产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工艺人员一直在寻求更为高效精密的加工工艺方法。车铣复合加工设备的出现为提高航空航天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加工效率与精度是金属加工领域追求的永恒目标。随着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机床技术以及加工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加工理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加工速度、效率和精度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复合加工技术应运而生。一般来说,复合加工是指在一台加工设备上能够完成不同工序或者不同工艺方法的加工技术的总称。复合加工技术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以能量或运动方式为基础的不同加工方法的复合;另一种是以工序集中原则为基础的、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的复合,车铣复合加工是近年来该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加工方式之一。
[0003]通过调整,控制等手段来动态生成所需的工装定位叫做柔性工装,柔性工装技术是基于产品数字量尺寸协调体系的可重组的模块化、自动化装配工装技术,其目的是免除设计和制造各种零部件装配的专用固定型架、夹具,可降低工装制造成本、缩短工装准备周期、减少生产用地,同时大幅度提高装配生产率,现有的柔性工装体积庞大、系统臃肿,不便于灵活的搭建柔性工装平台进行装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包括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上设置有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固定平台为多孔网状结构,第一夹持件通过螺栓设置在固定平台的四角处,第二夹持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固定平台的横向中心处,第三夹持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固定平台的竖向中心处,固定平台的底端四角处还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的底面还设置有垫板。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底板、第一撑板、第一安装板和第一夹持气缸,第一底板安装在固定平台上,第一底板的上端安装第一撑板,第一撑板的上端水平安装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夹持气缸位于第一安装板上,由两个对立设置的第一夹持件组成一个装夹单元。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底板,第二底板安装在固定平台上,第二底板的上端安装有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为弯折板,竖直端安装有第二气缸,水平端安装有滑轨,滑轨上连接有滑块,滑块固接有与第二气缸连接的夹臂。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夹持件包括第三底板,第三底板安装在固定平台上,第三底板
的上端有第三撑板,第三撑板的上端安装有水平的第三安装板,第三安装板为L型结构,竖直端安装有第三气缸,水平端面上安装有滑轨,滑轨上滑动连接有夹块,夹块的后端与第三气缸对齐。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采用多孔平台与夹持件配合,在固定平台上通过孔洞与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三底板可拆卸连接,可以自由更换位置进行组装,便于夹持工件完成加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与传统的柔性工装相比本结构更加精细化,夹持部件采用多个小单元化的夹持机构拼合而成,方便重组变形以便夹持其它形状的工件,可重复使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2]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三。
[0013]图4为第三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固定平台;2、第一夹持件;3、第二夹持件;4、第三夹持件;5、支撑脚;6、垫板;21、第一底板;22、第一撑板;23、第一安装板;24、第一夹持气缸;31、第二底板;32、第二安装板;33、第二气缸;34、夹臂;41、第三底板;42、第三撑板;43、第三安装板;44、第三气缸;45、夹块。
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16]实施例:如图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包括固定平台1,固定平台1上设置有第一夹持件2、第二夹持件3和第三夹持件4,固定平台1为多孔网状结构,第一夹持件2通过螺栓设置在固定平台1的四角处,第二夹持件3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固定平台1的横向中心处,第三夹持件4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固定平台1的竖向中心处,固定平台1的底端四角处还设置有支撑脚5,支撑脚5的底面还设置有垫板6,在固定平台1上采用螺栓与第一夹持件2、第二夹持件3和第三夹持件4进行可拆卸夹持,方便组合实现柔性装夹,适用于各种形状的工件夹持,其次在固顶平台上还可以安装有其他辅助有工装辅助加工,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能。
[0017]第一夹持件2包括第一底板21、第一撑板22、第一安装板23和第一夹持气缸24,第一底板21安装在固定平台1上,第一底板21的上端安装第一撑板22,第一撑板22的上端水平安装有第一安装板23,第一夹持气缸24位于第一安装板23上,由两个对立设置的第一夹持件2组成一个装夹单元,通过两个对立的第一夹持件2将工件进行夹持定位,夹持时在外部驱动下使第一夹持气缸24相对伸出夹持工件进行定位,第一撑板22、第一安装板23均是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方便单独更换其他功能性装置进行加工。
[0018]第二夹持件3包括第二底板31,第二底板31安装在固定平台1上,第二底板31的上端安装有第二安装板32,第二安装板32为弯折板,竖直端安装有第二气缸33,水平端安装有滑轨,滑轨上连接有滑块,滑块固接有与第二气缸33连接的夹臂34,通过外部驱动带动第二气缸33伸出,伸出时推动与之连接的夹臂34沿滑轨移动,便于进行辅助加工,同理第二安装
板32和第二底板31均可以单独拆卸,便于组装方便单独更换其他功能性装置进行加工。
[0019]第三夹持件4包括第三底板41,第三底板41安装在固定平台1上,第三底板41的上端有第三撑板42,第三撑板42的上端安装有水平的第三安装板43,第三安装板43为L型结构,竖直端安装有第三气缸44,水平端面上安装有滑轨,滑轨上滑动连接有夹块45,夹块45的后端与第三气缸44对齐,通过外部驱动带动第三气缸44移动,使夹块45被推动移动,便于进行辅助定位,同理第三撑板42和第三安装板43均可以单独拆卸,便于组装方便单独更换其他功能性装置进行加工。
[0020]本技术采用多孔平台与夹持件配合,在固定平台上通过孔洞与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三底板可拆卸连接,可以自由更换位置进行组装,便于夹持工件完成加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与传统的柔性工装相比本结构更加精细化,夹持部件采用多个小单元化的夹持机构拼合而合成,方便重组变形以便夹持其它形状的工件,可重复使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0021]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上设置有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固定平台为多孔网状结构,第一夹持件通过螺栓设置在固定平台的四角处,第二夹持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固定平台的横向中心处,第三夹持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固定平台的竖向中心处,固定平台的底端四角处还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的底面还设置有垫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底板、第一撑板、第一安装板和第一夹持气缸,第一底板安装在固定平台上,第一底板的上端安装第一撑板,第一撑板的上端水平安装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夹持气缸位于第一安装板上,由两个对立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涛牛壮侯鹏辉
申请(专利权)人:许昌中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